苗绿:“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全球化人才
2017年9月8日苗绿,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秘书长
未来5年,中国有望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
我国为什么会迎来海归人才归国潮“拐点”?这些海归人才将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乃至“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哪些利好?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秘书长苗绿,试图剖析海归人才归国潮“拐点”背后的深层原因。
80后90后回归意愿强烈
NBD:对于“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苗绿:对待“拐点”,既要从改革开放后的数字累积角度看,也考虑每年数字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留学生以公派为主,当时派出去很难,很多都是精英,在海外时间也比较长,当时中国对海归的吸引程度远不及现在。
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基本是出去读研,读博,或是访问学者。从专业的选择来看,主要以理工科专业、技术专业为主,也有不少出去学习农业技术的。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势头始终好于国外。另外近年来国际上反全球化趋势凸显,而中国则日益开放,成为自由贸易的主要捍卫者。
而现在出国的留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国内有家庭、亲情关系,更愿意回国发展。可以说,海归人才归国潮的“拐点”主要是80后、90后创造的。
NBD:“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高层次人才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回国呢?
苗绿:中国的改革开放卓有成效,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的政策环境、全球化程度、包容开放度、经济市场化程度都在逐步改善,机会也很多,因此许多海归都倾向于回国。比如从事科研领域的一类归国人才。早期我国的科研硬件设施设备不够发达,许多东西他们回国没法继续试验,或要从头做起,这样选择留在国外更便于自身发展。但现在中国整体科研环境逐步改善,国家越来越重视他们,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很多政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往往不是一个人回来,而是一个科研团队全部回来。
“一带一路”倡议吸纳海归人才
NBD:您认为中国对海归人才的政策如何?未来如何发挥更大优势?
苗绿:人才战略是一个链条、序列,我们下一步是吸引全球的人才,先要留住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再吸引在国际上已经是精英的人才来到中国、留在中国。还有很特别的一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海外有6000万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带一路”倡议都有巨大帮助。
NBD: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会成为吸引对海归人才的重要因素吗?
苗绿:当然能。首先,中国企业“走出去”说明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释放了需要全球化人才的信号。此外,“走出去”确实需要海归人才,从法律服务到财税服务,整个链条都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海归就有这个优势,因为他们懂中国、懂西方,思想开放、视野开阔。
人才的先行和人才的储备对于“一带一路”至关重要。海归人才从事的领域大量集中在高端领域,未来海归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举例来说,现在中国还缺乏懂“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需要吸引全球人才来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此外,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建设也需要海归来推动,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在未来不但是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