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晶:金砖下一个十年,经贸将成突破点

2017年9月7日

专家简介

周晓晶,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

  这些年,在各国的推动和发展下,金砖真正有了成色成为了“金砖”。这一次金砖国家会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召开,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也让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厦门。从2006年首次金砖国家外长会议到现在,金砖合作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概念”到“实现”的蜕变,成为国际体系当中独特的“金砖现象”,也在全球治理当中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内外挑战兼具的金砖机制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点在各类涉及到中国的经济贸易活动中尤其频繁地出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狭隘的利己主义还有民粹主义破坏了各国之间的信任与尊重的基础,损害了多边合作的基石。最近美国启动的对华贸易调查,更为国际贸易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内部也存在分歧。所以说,金砖国家合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首先,金砖国家从文化、历史、到经济体系与社会传统,均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点:都属于新兴经济体,都对于全球问题保持着密切的关注。所以,这一次厦门峰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将决定下一个10年金砖五国还能不能继续合作,“金砖”能不能继续保持成色。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会议举办的难度很大,面临的问题也是林林总总,但是最后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对待各国代表团就是一件非常难处理的事项。圆桌会议和合影时,美国代表团提出,如果朝鲜不退出会议,他们就退出。经过反复沟通后,最终坐到了一起参与讨论。再如,会议最后撰写决议草案时,各国都有自己的立场,存在利益冲突。如何在不同国家代表之间斡旋,都需要东道国用得体的方式去化解。

  

下一个十年:直面差异,协同发展

 

  10年来金砖国家机制取得的成就,都是金砖国家人民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金砖国家要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提高抵御全球金融风险能力,不能依赖于其他国家。所以,金砖国家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这符合我们国家和我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金砖国家要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秉持团结互助精神,直面经济体量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享治国理念与经验,加强政策协调,不断提高水平,形成凝聚力。

  对于这一点,中国一直在努力,在本次峰会筹备过程中也花了大力气。以中俄合作为例,一千亿“一带一路基金”以及普京总统和中国领导人会晤中提到“到2020年中俄的贸易要达到一千亿美元,那么到2030年中俄贸易要达到两千亿美元”都是不懈努力的结果,带来了中俄在贸易领域的快速协同发展。

  另外,本次峰会很大的一个亮点是“金砖+”,能为全球发展平衡做出新贡献。厦门会晤为金砖成员国领导人同新兴市场和发展国家领导人进行对话搭建了桥梁,这一点和“一带一路”峰会很相似。通过“金砖”机制,扩展金砖合作朋友圈,也扩大中国朋友圈,进而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目标。“一带一路”有40多个国家参会,更多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化受挫的大背景下,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提供解决方案,由中国来引领全球金砖国家的合作。

  中国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投资大国和吸引外资大国,并且中国经济上半年实现了6.9%稳步增长。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前七个月对外经贸数据,中国对其他国家进出口1.15万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2.9%,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14.4%)。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37.7%。,贸易顺差为247亿元,收窄48.5%。其中,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同比增长了32.5%,贸易顺差2.2亿人民币,对印度、南非、巴西进出口分别增加了28.3%、33.7%及37.7%。虽然中国已经在努力加强对外经济贸易,但总体而言,金砖国家之间的投资与贸易额度还是相对较少。相比之下,贸易占了美国总贸易量的4%左右,投资则约占6%。所以说这方面还是需要加大努力。如果金砖国家真的能够带头拉动、加强贸易合作和投资,就能改善当前的经济形势,许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9月1日举办的“金砖国家合作,下一步走向哪里”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