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重塑新一波全球化? | CCG研究
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杭州峰会为推进全球化制定了全面的战略蓝图和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二十国集团峰会公报》《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和行动计划》《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全球投资指南》《金融治理框架》等在内的支持与完善全球化的方案。中国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发达国家与部分人群不成比例地获得发展红利,而是让发展中国家和所有人都共享包容性的发展成果。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全球化方略需要更多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与时俱进地完善并充实贸易规则。以WTO 多边贸易体制为中心,尽快完成《巴厘岛协议》的批准程序,将多哈回合剩余议程分类梳理,分清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有区别地推进,争取不断获得小步前进的早期收获。积极推进WTO 框架下《信息技术协定》扩容谈判和取消农产品补贴等早期收获成果,继续积极推进环境产品谈判、服务贸易谈判和《政府采购协定》谈判。同时,包容以TPP、TTIP、RCEP 等为代表的各类区域自贸协定谈判。只要向WTO 通报,不违反WTO 的基本原则,应当鼓励和乐见其成。
其次,将全球化战略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合,推进包容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自由贸易投资规则和区域一体化,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竞争优势不同,根据以往的经验看,毫无例外的高标准协定未必适合全球化的差异性要求,应当考虑差异化标准和个案待遇。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决策机制、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应考虑不同成员经济体的不同情况和需要,实行有差别的政策。提倡“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包容性质,即共商、共建、共享。按照不同经济体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贸易便利化、产业合作、金融合作。不一定强求高标准,但务必各方都能发展自己的生产力,才都能获益。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今后15 年乃至更长时期推进全球化的基本路径。要把更多的资源、公共产品投入消除贫困、饥饿,加快低收入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方向上来。把世界市场的拓展和技术的进步更多地投入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上来。全球化的基础是效率,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上层建筑领域应推进公平,力求效率与公平的相对统一,确保全球化的稳步发展。
再次,关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中的“以人为本”原则,缓和就业与技术进步、资本效益与贫富差距中的矛盾。在鼓励和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充分研究新技术应用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特别是对就业可能的冲击。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创新,资本收益的提高不应以牺牲就业机会为代价。对那些虽然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但明显带来失业率增加,从而增大社会成本,部分抵消生产率提高效果的新技术,应制定审慎的政策。例如机器人、智能生产等,或要求采用这些新技术的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其他领域就业。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效率带来的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政府与世界应一道制定合理的应对政策。对高收益的资本收入者实施高额累进税和必要的社会责任捐助,对以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群体实行低所得税,并增大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推动公平而合理的人才流动自由,将人才流动用作解决收入差距、就业不足与公共资源匮乏的“药方”。
第四,全面、长期地治理国际金融体系,防范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G20 杭州峰会拟定的全球金融架构基础上,G20 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应进一步研究制定管控国际投机资本的一系列规则。包括限制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投机的交易规则、大幅提高外汇投机的成本、加强对冲基金和衍生品的管理、完善各类区域性国际收支应急安排等。只有有效防止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全球化进程才能顺利推进。
引用本文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作者:王辉耀、苗绿,东方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