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更好地提出全球治理主张?| CCG研究
在中美竞合新格局下,中国应如何更好地提出全球治理主张?
第一,中国应重视并合理利用各种多边、区域、诸边、双边平台,打造全球治理的全天候、多平台参与机制。全球治理中不存在单一的“世界政府”,多边机构、区域机构、国家集团机制、双边与多边机制相互重叠,互为补充,一同构成全球治理的结构。因为WTO、G20 等一些政治重量显著的机制出现,全球治理也在向多中心(polycentral)结构演进。这些中心机构在全球治理中主要包含两大功能:第一是议题设定,代表国际政治资本的分配意愿;第二是对专门性、技术性问题的条规、标准设定,此类条规和标准通常会成为国际标准的首选方案。中国必须重视对两大功能的参与。
第二,跳出传统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二分法,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大胆发挥中国的世界领导力。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然而,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全国许多地方还有可观的贫困人口,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远未结束。
但是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权利与义务区分标准,已经渐渐无法适用于中国的现状。今天的中国,虽然仍是最大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但同时也有无数企业“走出去”,迅速跻身主要资本输出国之列;中国不但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接待入境游客超过1.3亿人次,出境旅游也达到了1.2亿人次;过去三十年中,中国逐渐减少对国际援助的依赖,增加对外援助,从国际援助净接收国发展成为净提供国。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从“重国际权利”向“重国际领导力”的转变过程。相应地,在国际人才治理、移民治理、发展援助治理等领域,中国也应大胆发挥世界领导力。
2016年,在全球化智库(CCG)和其他机构推动下,中国加入了国际移民组织,这将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已经加入了促进货物流通的WTO,促进资本流动的IMF,加入国际移民组织后,中国将在促进人口流动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第三,增加对国际谈判框架、谈判范式、谈判规则的研究,充分发挥国际性智库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谈判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谈判各方对相应内容条款是否达成一致,随着谈判深度和范围的增加,也取决于是否能够提出创新的、更适应的谈判框架、谈判范式、谈判规则。智库是提供优质政策建议、提供思想类公共产品为使命的机构,其研究兼顾政策与学术,同时由于与政策部门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容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是最适合承担此类任务的机构。
凡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谈判上成果较突出的国家,国内都有大量优秀智库。参与此类国际谈判需要提出替代方案和解决方案,要提出新的观点并用国际上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需要大量的专家储备、知识储备、政治资源储备,仅仅靠政府部门人员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往往难以满足,必须同时依靠智库和专业机构的参与。上述领域,我国与一流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相关问题值得研究。
第四,通过加强“二轨外交”、公共外交、公众政策普及来支撑政府机构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以全球化智库(CCG)为代表的社会智库,因其非官方身份,与世界各国的知名智库、学者建立了深入的合作网络,经常性地以“二轨外交”的方式,推动国际间的合作。这种机制应得以加强,作为对官方外交渠道的补充。随着出境游和入境游、中国留学生及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增加,媒体传播方式普及化,新媒体及自媒体出现,公共外交与公共政策普及在影响全球治理政策中的作用也应得到重视。
引用本文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作者:王辉耀、苗绿,东方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