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如何求同存异,共赢未来?

 

1

美国开启新时代

 

 特朗普胜选的必然因素 

 

“后霸权时代”的美国支配全球渐“力不从心”。

“后危机时代”经济弱复苏,保守主义思潮抬头。

  美国社会集体意识转向,特朗普有稳定支持基础。

美国新内阁团队组成

外交国安: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Tillerson)等

经济贸易:财政部部长史蒂文努钦(Steven Mnuchin)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Gary Cohn) 等

国内事务:司法部部长杰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 内政部部长瑞安金克(Ryan Zinke)等

总统幕僚:白宫办公厅主任雷恩斯普里巴斯(ReincePriebus)首席战略专家、高级顾问斯蒂芬班农等

 精心平衡的“强势白宫” 

“富豪内阁”阵容华丽——振兴经济是重中之重。

“将星闪耀” ——任用资深军人加强国家安全和推进反恐战略。

  白人男性、“保守强硬派”占据核心和主流——美国国家治理价值体系微妙转向。

 告别“政治正确”

• 2016美国大选实质上是建制派与反建制派之争,外在表现是“政治正确性之争”。

 

• 新内阁最大的“反政治正确”其实是在经济上奉行保护主义,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具体表现则是采取“美国优先”的政策,反全球化、反移民,秉持“美利坚主义”而非“全球主义”。

2

全球化 vs.逆全球化:博弈与出路

自由贸易的反面

“比较优势理论”与现代自由贸易的后果:中下收入、美国工薪阶层的“美国梦”破灭。

谁受益于“比较优势”:出口产品的生产者(获得市场)和进口产品的消费者(节约开支)。

从“占领华尔街”到“逆全球化”

“占领华尔街”:1%vs.99%

奥巴马的“变革”:深层社会问题难解,TPP代表着美国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矛盾尖锐化。

由“新自由主义”推动的全球化“难以为继”,全球化亟待“恢复重启”。

“逆全球化”VS客观经济规律

地理大发现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中国如何重塑新一波全球化?

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与时俱进地完善并充实贸易规则

将全球化战略与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合,推进包容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自由贸易投资规则和区域一体化,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关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中的“以人为本”原则,缓和就业与技术进步、资本效益与贫富差距中的矛盾。

全面、长期地治理国际金融体系,防范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

美国大转向,中国怎么办?

降下“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帷幕?

“美国治下的和平”: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

特朗普时代:弱化“大国角色”,开始摆脱美国建立的世界体系。

 

中国的立场与方案

是谨慎对待“世界领袖”与经济领袖的舆论。

二是保持“韬光养晦”,追求“有所作为”。

三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

中国如何更好地提出全球治理主张?

要重视并合理利用各种多边、区域、诸边、双边平台,打造全球治理的全天候、多平台参与机制。

跳出传统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两分法,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大胆发挥中国的世界领导力。

增加对国际谈判框架、谈判范式、谈判规则的研究,充分发挥国际性智库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

通过加强二轨外交、公共外交、公众政策普及来支撑政府机构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

 

“美国优先”动了谁的奶酪?

“美国优先”为何意?

美国首先应该以是否符合美国经济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理想作为判断敌友和指导政策制定的首要标准;美国的经济利益才是最应该优先追求的东西,而那些为维护和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而制定的国家战略是不可取的。 

 

经济政策:贸易、税收、监管、能源领域出重拳

贸易:退出TPP,重谈NAFTA,纠正贸易逆差

税收:通过减税鼓励美国资本回流

监管:修改银行业监管法案,放松金融业监管

能源政策:气候治理服从美国利益

外交政策:“交易式”的“内向者”?

团队组建过程一波三折,团队特性偏向“交易谈判型”

将打破常规,主动向俄罗斯示好

发展军事力量,主动增加军费,批评盟国搭“军费”便车

中东问题态度强硬,坚决打击伊斯兰国组织和恐怖主义组织“亚太再平衡”面临重新定义

拨开“美国优先”的迷雾

个人主义与外部修正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让美国再伟大:中国投资机遇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美国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使得美国不断反思。

特朗普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

中美关系:经济外交优先,延续互惠共赢。

解决就业:吸引中国投资?

“再工业化”:08年提出,旨在复兴制造业。

特朗普新政:鼓励企业在美国开厂,对转移到海外的企业进行惩罚。

中美双边投资与中国对美投资。

基建投资计划:中国的优势输出

特朗普: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支出计划。

基础设施计划的瓶颈: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较大;

中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中国建筑公司项目经验丰富、竞争力强;中国国际基建融资经验逐渐丰富;中国基建企业享有项目和融资的双重竞争优势;民营企业投资美国发展空间大;中资直接拉动美国国内就业。

中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障碍:美国的国家安全担忧;基建公私合作(PPP)在美国尚不成熟;中国出海企业对地方政治认识不足。

发展空间:中美间拥有基建合作的动力;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趋势明显;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看好PPP在州一级项目的发展前景。

建议: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交流和对话,建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促进机制。

6

退出TPP:FTAAP将书写经济规则?

美国退出,TPP何去何从?

前美国贸易副代表温迪·卡特勒:应在亚太地区继续推进TPP 的高标准,重建贸易机制

龙永图:可以考虑抓住时机加入TPP,加强亚太地区合作对话

加入TPP的五点好处

RCEP:仍需加快谈判并优化标准

RCEP的四个新特点

基于RCEP形成自贸区的三个可能缺陷

RCEP无法成为代表“21 世纪全球经济规则”的替代方案

FTAAP发展路径:中美携手实现

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关税保护“徒劳无益”,21 世纪的经济政策应通过设定共同规则和普遍标准,使供应链中全球各地的企业确信其稳固性

书写“21 世纪全球经济规则”,离不开中美的共同参与。  

中美共同参与的FTAAP 将是“后TPP 时代”的最佳选择,中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量将为亚太地区国家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红利。

三点建议:当前RCEP 谈判应注重未来“扩容”留出空间。中美应尽早达成BIT 并启动BITT 谈判。中美两国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WTO 多边贸易体系。

7

收紧移民:人才吸引力“此消彼长”?

 

美国:从全球70 亿人里选人才

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层次的广大移民为美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移民新政:“禁穆令”与寒蝉效应

 

特朗普“禁穆令”:国内抗议,国际反对。

政策影响:对技术人才、国际学生的“寒蝉效应”

中国:如何提升人才吸引力? 

美国“限制移民”与中国移民制度改革。

中国政策放宽:永久居留资格申请条件放宽;永久居留待遇提升;外籍留学生在华就业促进;地方出入境政策改革。

政策建议:

进一步放宽永久居留申请条件;提前“绿卡”的发放时间;建立永久居留转入籍制度;放宽对留学生在华工作和实习的学历限制;进一步加大留学生工作签证发放力度;探索建立华裔卡制度和华侨身份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无缝衔接的外籍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移民法,完善移民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建立移民局,优化国际移民管理与服务;加大引进外籍人才的宣传力度。

8

冲突与破局:中美如何求同存异

经济合作:中美关系“稳定器” 

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求看,未来中美关系的大方向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中美广泛的共同利益:双边贸易,双边投资“外溢效应”,跨国公司“稳定器”,美国各州是“盟友”,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成为新合作亮点,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人文交流:跨越太平洋的文化融合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人文交流系统化、机制化和战略化。

合作亮点:旅游、留学、教育合作。

下一步建议:吸引美国顶尖高校来华办学,扩大吸引美国学生来华留学,扩大中美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中美智库“二轨外交”。

中美携手: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新模式

探索携手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新模式:重视并合理利用多边、区域、诸边、双边平台,打造全球治理的全天候、多平台参与机制。

中美要共同参与全球化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共同书写规则,其他国家也应该参与进来。共同致力于提升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努力共建经济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FTAAP)建设;邀请美国参与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互联网治理的G20平台合作,企业合作,互联网、安全领域全球治理合作;共建立“人才WTO”或者国际人才组织。 

文章选自全球化智库(CCG)出版的《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