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英欧强弱易位形势尴尬

2017年7月5日

 

专家简介

崔洪建,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用英剧《唐顿庄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大概最能形容特雷莎﹒梅首相在英国大选前后的心情了:在宣布提前大选之前,她坚信“没有翻不了的山”,但在选举结束后,她才发现结果是“没有沉不了的船”。在脱欧公投整整一年后,英吉利海峡两岸新近发生的政治变化,将脱欧前景拖入了新的迷茫。“硬脱欧”还有戏吗?

  似乎是为了避免观众对这幕政治大戏产生审美疲劳,提前大选导致保守党政府陷于弱势,“精明干练”的梅姨形象一落千丈,梅式“硬脱欧”路线也难以为继,英国国内更重新陷入“硬脱”还是“软脱”甚至“不脱”的巨大争议之中。

  一招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梅首相初衷本来是要通过国内政治洗牌来“强势”主导“稳定”脱欧,但她眼下的当务之急却成了平衡党内各派政治势力以确保领导地位,还要拉拢来自北爱尔兰的统一民主党来保住其执政地位。尽管由于党内分歧而颇费周折,保守党最终还是和统一民主党达成了合作协议,但其代价是需要为北爱地方建设增支10亿英镑来换取对方在脱欧等议题上的支持,而且这份“权益婚姻”的保质期仅仅两年。

  作为原本不起眼的地方小党,统一民主党在和保守党的联姻中以维护北爱尔兰地方利益为优先,即便在脱欧问题上也以确保与爱尔兰之间特殊联系和其农业利益为优先,这不仅将大大削弱英国的脱欧谈判立场,还将在苏格兰独立公投问题暂时消解的背景下,以另一种方式将脱欧进程中英国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凸显出来。此外,梅将在党内面对更大的分歧和政治风险,将在议会面对一个更加强势和人气不断上升的工党,因此从强势走向妥协,从进攻转入防御,将是国内政治形势变化下英国政府在脱欧谈判中的唯一可行的选择。

  而在英吉利海峡对岸,马克龙在法国的强势崛起被欧盟解读为“支持一体化力量的胜利”,并将其作为鼓舞士气和收拢人心的手段,使得欧盟其他成员国显示出在脱欧谈判上的强硬立场。与之前梅抛出“硬脱欧”方案的咄咄逼人和欧盟忙于关注法国大选的仓皇内顾不同,此刻英欧之间在谈判筹码上强弱易势,欧盟掌握了谈判主动权,脱欧前景朝着有利于欧盟的方向变化。向英方索取高达600亿到1000亿欧元的“分手费”、确保欧盟在英公民权益以及解决英爱边界问题成为欧盟设定的谈判议程,英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大下降,不仅在之前坚持的脱欧与新贸易安排谈判同时进行的议程问题上很快败下阵来,就连梅忍痛在“保障欧盟在英公民权益”问题上做出的“巨大让步”,也被欧盟方面认为“不值一提”。

  但脱欧谈判形势也绝不像看上去那样对欧盟绝对有利,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如果一个弱势的英国政府,受制于国内纷纷扰扰的政治和舆论压力难以做出政治决断,而欧盟出于对内“以儆效尤”的考虑而在谈判中过于强势,则谈判拖沓延宕不说,如果对于最终的谈判协议无人敢于担当,则没有“离婚协议”的分手将是对双方最为糟糕的结果,即便英国会因此损失巨大,欧盟也将深受其害。

  对于外部世界来说,英欧形势变化对脱欧进程的影响绝非一场仅供娱乐的热闹剧情。它不仅关系到英国未来是否还有能力和意愿践行其“全球化英国”的外交构想,能否在全球化遇挫之时成为一支积极而非消极的力量,也关系到欧盟如何理性地看待自身的谈判优势,并谨慎地应对内部的保护主义抬头之势。说到底,英欧的分合之路和最终结局,不仅应该体现出对英国选择自身发展道路自主性的尊重,更应该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深度契合而非悖离之势。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7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