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蓝皮书:促进中国来华留学发展的建议 | CCG研究

摘  要

  随着“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的提出,中国来华留学政策有所进步,但是,还有一些体制性的深层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政府的行政指令多,高校的自主行动少,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对外宣传力度小、国际学生招生工作和跨文化融合工作服务意识弱等。这些问题使得来华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出国留学发展,“留学赤字”尚未得到有效改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以促进来华留学健康发展。

下放来华留学学费定价权

  我国关于来华留学收费标准自1998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大的调整,仍以“关于调整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的通知”(教外来[1998]7号)及其附件“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作为主要确定的依据。而对于来华留学生学费的调整幅度,《通知》也做出明确规定,为1.4~2.6万元人民币/年(理科可适当上调)。学费规定与上调幅度的限制,削弱了高校在提供留学服务时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招收留学生,提高国家化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建议对现有来华留学生学费的定价政策进行调整。应将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尊重市场规律,以供需情况作为学费调整的主要依据。同时,将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自主权下放给高校,让高校“有利可图”,从而积极地开展海外招生工作,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留学“输出”高于“输入”的留学顺差现象。

推动高校国际化建设

  1.提升英文授课课程数量和质量

  中国教育在线和来华教育网对6000名来华留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接近90%攻读学位课程的学生会选择英文授课的专业,但目前英文授课的课程比例则远不能满足需求。2014年仅有15%的招生高校开设了英文授课课程。 学校不仅要加快速度开设英文课程,而且要确保英文课程质量与本校中文课程质量相等,重质重量。建议借鉴日本的经验,开展专门的英文课程建设计划,对积极拓展英文课程的高校给予政策扶持。

  2.壮大国际化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中国高校外籍教师占教师总数不到1%。而据项目组人员考察,香港高校中外籍教师比例为40%~50%,且90%以上的教师都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国内高校应该要加大外籍学者、专家以及海归人才的引进力度,尽早实现全球化招聘。目前,我国每年海归人数达到约40万人,如果把这些人才吸纳进教育领域,开展英文授课课程人才缺口是可以弥补的。海归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并不一定以教师身份,可以从事翻译、助教、教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同时积极吸纳高层次海归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充分利用海外人才资源,搭建更多英文教育平台,培养英文教育精英。同时,对于本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交流活动等机会,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拓展国际视野。

  3.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鼓励中外合作办学

  2010年以来,我国累计新增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约700个,各类项目和机构的总数达到2000多个。但是依照2014年数据看,截止2014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056个,其中超过90% 是以合作项目形式存在,而专门成立合作机构的则少之又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教外办学[2013]91号)对中外联合办学提出进一步要求,提出“举办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纳入办学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规定 这就限制了地方开办独立法人的中外学校的积极性。建议修改这一条规定,给予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应优惠政策。

改进国际学生招生工作

  目前,高校国际学生招生工作不够专业,也给学生申请带来不便,影响了学生来华学习的热情。例如,很多大学在国际学生招生简章中都要求申请人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上传各种资料后,要把所填写的表格和资料打印下来邮寄到学校。此外还需要邮寄高中毕业证明,成绩单,推荐信,护照复印件,个人申请信等材料。而美国大学一般只要求申请人邮寄成绩单和推荐信等证明类材料,其余的申请表格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所有的申请工作都能在网上完成。这样对于学校和学生都能够提高效率。而国内大学的要求有些偏离了建设网申系统的初衷,使申请工作更加复杂。高校在招生中,应该在确保材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申请者的负担,充分利用网申系统,减少邮寄材料;部分文件也可以先以扫描件代替,入学后再递交原件。

加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融合工作

  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群体,当他们来到中国参加学习和生活时,很容易面临语言、气候、食物、住宿、交通、医疗卫生等着各种融入问题。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文化。而要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是一个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加快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融合。

  以住宿问题为例,目前,大多数留学生都是住在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与中国学生不在同一栋楼居住,而且留学生公寓与中国学生宿舍在住宿条件上有较大差别。学校如此安排,可能是出于管理方便、避免中外学生发生矛盾等原因,但是,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楼而居”无疑是在他们中间画了一条无形的线,增加了双方交流融合的难度。此外,留学生公寓通常建设时间较晚,各方面条件优于中国学生的住宿条件,也会让中国学生觉得学校“厚此薄彼”,这种不满的情绪可能会转移到留学生身上,从而进一步加深隔阂。

  为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学校应该完善留学生住宿登记备案制度,给予留学生自主选择住宿的机会,同时尽量拉平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住宿条件差距。2012年1月,北京市教委曾发布《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其中就提到要推进趋同管理,包括:扩大推进中外学生同堂上课;试点改革推广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管理服务模式等,帮助外籍学生更快融入。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来华留学生更多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校内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和实践活动。《留学北京行动计划》中也提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帮助留学生更好融入中的作用;加强对留学人员的中国国情教育,以帮助其正确客观了解我国发展实情;将留学人员管理纳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中,建立于国际接轨的留学人员管理模式等。这些管理服务理念可视具体试点情况,在全国推广铺开。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意味着宣传配套措施也应尽快跟上。可以效仿国外高校现有的对外宣传措施,如开展世界宣讲活动、组织全球招生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介绍留学优势,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等。目前,我国高校国际招生宣传存在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渠道少、内容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根据来华留学网对高校英文招生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在100所样本高校中,普遍存在英文招生网页打开缓慢(93%的高校网站打开时间超过10秒)、英文招生信息查找困难(34所学校,学生无法找到英文招生网站)、招生信息存在错误(86%的高校英文招生网站有错误出现)等问题 学校的英文官网是国际学生了解学校,获取信息的重要一环。学校应该及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提高网站加载速度。高校应适当在宣传硬件、软件方面增加资金投入。

扩大来华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的政策试点

  2015年7月1日,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实施,首次放宽了外国留学生在华工作的要求,取消了原先要求的在华外籍优秀高校毕业生必须要在境外工作2年后才能来华工作的规定;2016年3月该政策被进一步突破。在新出台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中发开外国留学生在中关村及北京实习、创新创业的限制;2016年8月1日,公安部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16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也正式实施,进一步把上海、北京的政策拓展到广东自贸区及广东。建议在试点实施、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三地政策推广至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政策。

  与此同时,出台具体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具体来说,来华留学生在就业一年内可不缴纳社会保险。同时,加快与他国签订社会保险互认机制,为更多国际人才来华服务提供社会保障。

 建立“世界优秀青年实习计划”

  目前,对国际学生在学工作及毕业逗留等方面的改革,许多国家尚处于空白阶段,仅有少数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等逐渐放宽国际留学生打工政策。对此,建议我国积极借鉴相关做法经验,建立“世界优秀青年实习计划”,抢占政策先行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国际优秀留学生的吸引力度。具体来说,一是探索建立国际留学生在读期间打工实习制度,对工作时限等进行具体规定。在读打工,无需另外申请工作签证。二是放开国际留学生来华实习签证限制,经教育部认证的大学在读学生,可视具体情况申请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来华实习签证。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