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特朗普执政百日很“混乱” 但对华态度由负转正?
2017年5月25日当被问到可能面临弹劾的特朗普,还能在总统职位上待多久时,AEI高级研究员卡琳·鲍曼认真地回答:4 Years(四年)。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美国企业研究所(AEI)联合主办的“中美智库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与此同时,特朗普正接连访问沙特、以色列和欧洲,美国国会通过了新任驻华大使的任命;而在更早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特朗普会面,中美经合“百日计划”浮出水面,美国派团参加了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尽管美媒还不敢相信这位任性的总统已走向“正常化”,但上述事实似乎说明,特朗普政府机器正在启动、走向正轨。正如卡琳·鲍曼虽对总统很不满意,但也在认真研究未来四年中,特朗普将如何治理世界第一强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双方智库进行观点碰撞、探讨“习特会”后中美经贸现状和未来方向,研判中美经贸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了很有意义的新话题。
两个“百日” 大相径庭
到5月初,特朗普就职已满100天,但民调的支持率却是1945年以来历任美国总统最低。“‘混乱’成为特朗普政府的关键词。”卡琳·鲍曼说。
但在对华关系上,看上去正在走向正轨:之前所有人担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美贸易战没有开启的迹象,特朗普还取消了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抨击。
就在不久前,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发布了中美经合“百日计划”。CCG副主任苗绿描述该计划是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海湖峰会后“两国在贸易方面实现早期收获”。
总体上,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对“海湖峰会”和“百日计划”普遍看好。CCG主任王辉耀说:“海湖峰会之后会有4个对话机制,多于原来2-3个对话机制,在中美经贸关系方面我持积极乐观态度。”
因此,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美贸易如何帮助美国经济复兴?”——以及“中国如何在贸易中满足自身需求”,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AEI 高级研究员、美国前司法部法律顾问、前白宫法律顾问彼得·沃里森认为,由于中国常年保持对美贸易顺差,所以特朗普在竞选时对中国的评论较为负面,但他当选后又发现如果和中国做生意,可以获利更多。
CCG高级研究员,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的建议是:中方可以扩大从美国进口,但美国一定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合作、培养氛围。
正·逆向全球化之争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CCG联席主席、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在研讨会上发言指出,所以两国需要共同承担一些责任、减少不确定的因素,来促进双边的合作以及共同推动国际化的发展。
“对于美国来说,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很有可能是个错误。”卡琳·鲍曼指出——尽管中国国内舆论对于TPP抱有不同的态度,但退出TPP被普遍看成特朗普逆全球化的标志性动作。
王辉耀则判断,美国应该吸取退出TPP的错误教训,特朗普政府会作出回调和补救:
“TPP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国企改革、劳动法权利方面也都是中国希望改革的目标。未来两国可以在TPP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共建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
“总之,前任美国政府想将中国排除在TPP之外是不明智的。”王辉耀说。
而事实上,尽管在竞选期间有不少对华的负面言论,但特朗普却是就职后最快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面的美国总统。至今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已进行了四次电话沟通。
“这样频繁的交流很好地说明了中美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中美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太平洋国际交流基金会秘书长陈永龙在研讨会上表示。
关于“一带一路”:特朗普更倾向实用主义
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但显然并不打算完全放弃这个机会——派出了由总统特别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高级主任马修·波廷格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峰会。
CCG高级研究员,原驻纽约、旧金山商务参赞何伟文在研讨会上表示,国外一些观点误解了“一带一路”:它是由中国提出的倡议,并不是中国自己的。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机制,而是与现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相结合来进行投资、贸易及工业、金融方面的合作,以推动国家之间的交流。
而马修·波廷格此前曾称,希望美国公司能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寻求参与机会。
“现阶段,特朗普在竞选阶段对中国的负面言词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AEI常驻学者史剑道指出,特朗普对“一带一路”态度更倾向实用主义,因此中美经济双边关系会进一步加强。但他又说,双方找到能够合作领域非常难。
何伟文则强调“包容”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我们需要可持续的全球化,但这必须是包容性的”。
未来5年中国对美投资将超美对华投资?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收(并)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规模也越来越大——尽管一些收(并)购案因不同原因而中止。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透露,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美有约三千个企业,总投资金额达700亿左右美元。
事实上,这是个不大的数字。相比之下,美国仅通用汽车一家公司在过去三年中对中国投资就达160亿美元。
卢进勇因此认为,中国对美投资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私营企业及个人赴美投资的积极性高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的投资可能会超越美国在华的投资量。
另一方面,特朗普当选时高调宣布加大基建投入,引发人们对债务增加的担心。而如果此时引进中国投资,似乎可以解决“钱”的问题。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说,中国在基建领域有着全球最丰富的经验和最强大能力,而美国则有巨大的需求,因此美国政府高官基本明确采用政府和私人资本相结合在内的融资方式,并表达了欢迎中国投资的意愿。
“中国对美投资的增加,不仅能对美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作出大贡献,还将缓解一部分美国对华贸易的不公的指责。”
当然,这也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全球竞争力。正如英国《金融时报》19日发表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撰写的文章称,“一带一路”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倡议。中国正以更积极的姿态走上全球舞台。
至于中美的未来,用AEI研究员亚历克斯·布里尔的话说,“是合作、是朋友,大家的不同意见只在于是怎样的‘朋友关系’”。
而这,可能要取决于特朗普总统先生了。
文章选自搜狐网,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