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再认识 | CCG研究

 

摘要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入微弱增长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需更多驱动力。当前,TPP和TTIP等新规则的构筑使世界自由贸易体制面临空前的碎片化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外部增长环境。“一带一路”的倡议正是在发达国家重构全球经济板块和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下被提出,旨在为中国在增长较快又有增长潜力的经济带建立密切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关系,以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回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区域和双边贸易规则的构建,最后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欧州一体化和亚洲一体化的贯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以及国家战略考虑等层面对“一带一路”的意义从战略上进行了深刻的再认识。

  习近平主席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沿线国家引起了广泛兴趣和普遍支持。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布局和对接。为了确保这一跨越几代人的伟大宏图顺利实现,我们需要高瞻远瞩,对这一宏大倡议的深刻实质不断进行再认识,避免空谈和泛化。

  “一带一路”虽然不称为战略,而是倡议,因为不是中国一国的事,而是涉及沿线65个国家共同发展的倡议。但从中国角度,必须作为一个世纪战略,进行再认识。

  “一带一路”不是为了怀古,也不是简单地为了输出过剩产能,更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是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战略格局演变的大趋势下,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的一项跨区域世纪工程。

  一、中国经济需要长期的外部增长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了发达国家经济年率3%左右的增长时期,进入微弱增长时期,即年率2%左右。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势趋弱,需要极大增强南南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其中经济一体化是根本出路,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则是两大驱动力。

  亚洲(含澳新)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面向亚洲,再从亚洲延伸至欧洲、非洲,是我国的基本地缘经济战略。“欧洲的未来在亚洲”。欧亚大板块的最终一体化,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集群。

  二、全球经济板块和市场一体化格局正在重构,21世纪贸易规则由谁主导?

  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正面临空前的碎片化趋势。

  多哈回合的步履蹒跚,引起世界各类自贸安排如雨后春笋。据WTO统计,截至2015年1月12日,向其通报的各类区域或双边自贸协定安排共有604个,其中已付诸实施298个。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2012年,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第一次低于50%。世界贸易的规则曾是它们主导制定的。面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兴起,它们正在结成“经济北约”,继续主导世界贸易。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于2015年10月5日在美国亚特兰大达成协议,是本世纪以来达成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跨区域自贸协定。加上美欧之间正在推进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TTIP)和欧日之间进行的新型伙伴关系(EPA),足以表明发达国家正在重新构筑或主导彼此间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规则。

  (一)全球区域和双边自贸安排的汹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不能处于边缘状态

  尽管战后世界贸易规则主要由多边机制关贸总协定主导,但众多自贸安排始终并行发展。过去十多年来,多哈回合谈判的步履蹒跚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各类自贸安排的勃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多哈回合不能满足自身利益诉求,转而开始推动新的重大自贸安排,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以及美欧联手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TTIP)。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也纷纷推进自己的自贸安排。

  1. 美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世界最大的自贸区之一,1994年1月起开始实施,由美加墨三国组成。

  西半球还有美国-中美-多米尼加共和国自贸区、美国-巴拿马、美国-智利、美国-哥伦比亚、美国-秘鲁自贸区。

  中东北非有美以、美约、美摩(洛哥)、美安(曼)、美巴(林)自贸区。亚太有美新(加坡)、美韩、美澳自贸区。

  正在推进的两个超级自贸区谈判。一个是面向亚太的TPP,目前参与方包括美加墨、秘鲁、智利、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澳新以及文莱12个国家,TPP谈判已于2015年10月5日基本达成协议。另一个是美国与欧盟之间的TTIP,尽管TTIP谈判目前还看不到眉目,不过TPP与TTIP一旦谈成,将对21世纪全球贸易、投资以及经济治理规则的制定产生巨大影响。

  2. 欧盟

  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自贸区堪称当今全球水平最高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欧盟除了继续深化内部一体化外,还继续向全球延伸自贸安排,是当今全球签有自贸协定最多的地区。主要有:

  在欧洲有阿尔巴尼亚、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摩尔多瓦、黑山、挪威、格鲁吉亚、安道尔、瑞士/列支敦士登、法罗群岛。并正推进与乌克兰的联系国安排。

  在中东北非和西亚,与埃及、约旦、以色列、突尼斯、摩洛哥、巴勒斯坦、土耳其、黎巴嫩以及叙利亚。

  在非洲有东非共同体、西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南非、东南非洲国家、科特迪瓦、喀麦隆等。

  在西半球有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加勒比共同体以及哥伦比亚。

  在亚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越南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正在同美国谈判的TTIP则如前述,为世界超级自贸区。

  3. 日本

  日本对外自贸区的特点表现为,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地区。计有:东盟、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秘鲁、智利。

  此外已宣布与欧盟、中东的海合会及东亚的韩国谈判自贸协定。

  4. 东盟

  东盟次区域自贸安排正在加快推进。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于2015年底建成。东盟主导的RCEP(东盟10+6)有望于2016年底基本成型。

  5. 非洲

  2015年6月10日,在开罗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的非洲三个一体化组织的经济峰会上,非洲三个自贸区东非共同体(EAC)、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体(COMESA)和南部非洲开发共同体(SADC)26国的领导人签署协议,并发表《沙姆沙伊赫宣言》,将三个自贸区合并为大自贸区TFTA。覆盖人口6.25亿,经济总量占非洲58%。这标志着非洲经济一体化迈出了重大一步。

  6. 拉美

  早在20世纪90年代,整个西半球在朝向美洲自贸区(FTAA)的大方向下,形成了两个并行的自贸安排,一个是由美加墨组成的北美自贸区(NAFTA),另一个是拉美11国组成的拉美一体化协会(LAIA)(含中美洲共同市场和加勒比共同体)。其中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委内瑞拉5国成立了南方共同市场。2010年4月11日,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和墨西哥四国在利马签署《太平洋协定》。2015年7月3日在秘鲁帕拉卡斯举行的第十届太平洋联盟峰会通过了《帕拉卡斯声明》,宣布《太平洋联盟框架协议》正式生效。再加上早已存在的安第斯集团。拉美和加勒比一体化格局已经大体实现全覆盖。

  在世界五大经济地理板块中,亚洲的一体化程度最低。具体评价是:欧洲第一;北美早已实现统一自贸区;拉美/加勒比一体化深度尚不够,但基本已全覆盖;非洲一体化深度也低,但已覆盖大部分。只有亚洲(含澳新)一体化基本上是沿着太平洋走,腹地很差。亚欧板块陆上处于分割状态。复杂的是,亚洲自贸区的建设受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强大拉动和牵制。美国于1993年倡议成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来,将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和西半球太平洋沿岸国家结合在一起,并与部分国家搞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而力图克服这一体制,构成更大范围的亚太自贸区(FTAAP),在中国的推动下,才于2014年11月在APEC北京峰会上启动战略性研究。相比之下,非洲自贸区(TFTA)已宣布启动,美洲自贸区(FTAA)则启动更早。

  (二)“一带一路”将推动打通亚洲自贸区和亚洲市场一体化

  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我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涵盖23个国家和地区,即东盟10国、智利、新西兰、巴基斯坦、新加坡、冰岛、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三个单独关税区。这23个国家与地区合计约占我国全球贸易总额的40%,对外投资的30%。若扣除港澳台,对外已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占我国全球贸易总额比重尚不足27%。而发达国家一般在50%左右。因此,我国自贸协定建设仍属于初期阶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先覆盖亚洲太平洋国家与欧洲国家的中间地带,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横跨欧亚的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基础是自贸安排和市场一体化。这里包括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对接,与上合组织国家(主要是中亚国家)推动自贸安排。沿丝路和海丝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洽谈自贸协定。

  “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自贸区网络,将力图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的特点和需要,寻求最大共赢点,和有利于所有参加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规则。从而发展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掌握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

  “一带一路”将推动亚洲市场一体化与欧盟一体化贯通,构建世界最大的一体化市场。欧亚两洲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一半。欧亚经济板块的结合,将带来巨大市场和增长潜力,将可能使亚欧大陆重返人类文明中心,成为“世界岛”(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语),美国则回归“孤岛”(布热津斯基:《大棋局》),全球化版图将发生深刻变化。

  (三)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谁来主导?

  以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体系和管理体系为代表的当代世界贸易规则,是在美国、欧洲主导下制订的。这一套规则体系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已经不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按理,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仍然应在WTO机制内制定。但从多哈回合谈判历时14年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点看,这一机制的作用已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因此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区域、次区域和双边自贸安排。但这一碎片化过程必将指向全球新规则的形成。

  美国的基本方针是继续由它主导制定。奥巴马不久前在国会辩论快轨授权(TPA)时,针对亚投行的成立,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不去制定规则,中国就会制定。美国如何制定呢?主要是两洋战略:在太平洋,主导谈判TPP;在大西洋,与欧盟谈判TTIP。奥巴马的算盘是,在他任期结束前完成这两大谈判。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就有了。在东方,FTAAP可以基本照搬TPP。在西方,TTIP可以延伸到非洲;TPP则可以延伸到拉美。中国显然将被边缘化。

  “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和沿线国家不断深化的投资贸易合作和自贸区网络的建设,逐步探索并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其基本依据有二。

  第一,迄今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由TPP和TTIP体现的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有个根本缺陷,即过分强调高标准和无例外,忽视了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文化的各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规则很难为发展中国家完全适应和接受,从而未必能够推动21世纪世界贸易、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一带一路”则不同,它的精髓在于包容性和承认差异,旨在构建共建、共享、共赢得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将不断探索既适应发展中国家之间共赢的贸易规则,也适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共赢的新的规则体系。中国无疑将从中起到重大主导作用。

  第二,无论TPP还是TTIP,最后很可能出现相同的结局,即要么以承认差异而成功,要么以拒绝承认差异而失败。TPP已经是前者,TTIP则可能是后者。TPP谈判已历时七年。最近一次在夏威夷举行的谈判,原本力争达成协议,却因为加拿大要求乳制品例外、澳大利亚要求新药保护期缩短、墨西哥要求汽车原产地不按WTO现行规则而未果。可见各方的差异有多大。可以肯定,如果不设立差异条款,TPP谈判将遥遥无期。2015年10月5日达成协议的一个基本原因,恰恰是各项关方均作出必要让步,即承认差异。TTIP则因为欧美诸多管理体制的差异而步履艰难。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有利于包容性规则的形成,有利于“一带一路”参与制订、进而参与主导21世纪世界贸易规则的探索和制定。

  三、需要重构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正确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是中国和沿线国家更广泛和深刻地融入全球化,并从中获得巨大振兴的标志性系统工程。而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初始形态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30年),成熟于美国跨太平洋铁路的建成(1869年)。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从不发达国家那里低价收购原料,在本国生产后又销往全球。工业生产区域化(集中在少数国家的工业中心),从全球看来则是碎片化。

  全球价值链的第二次形态产生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革命,它引起的后果恰恰是初始形态的反面,即生产过程碎片化了,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生产。

  但这一碎片化又产生了它的反面,即全球形成一个复杂的综合网络,从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计、原料开采、技术研发、工业生产、融资、营销直至消费。它含有无数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又是移动的、相互作用的。这即是全球价值链。

  目前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参与的全球价值链大量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其相当大部分是和美欧日发达国家之间。

  东亚经济体之间大量参与复杂的分工体系。据WTO估计,2000年以来,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的60%和出口的50%都是中间产品,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部分环节。这在汽车零部件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据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报告,我国出口中本国增值部分仅占62.2%,而美国是87%,欧洲和日本在70%~80%。

  “一带一路”主要是南南合作,可以有力推动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实现各自产业升级,提升各自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在能源方面类似中亚,但在商贸领域远远超过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义乌的主要外销市场是中东阿拉伯国家。但光这一步也是不够的。我们输往中东的商品需要不断升级,这需要从供应端升级换代。而中东阿拉伯国家可以提供强大的融资支持。反之,我国一部分产品将来可以逐步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当地装配,从而发展当地工业。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要着眼于中阿双方资源,还应积极吸引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资源。包括欧美的技术、设计和世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并努力把一部分原来在其他地区的分工转移到中阿合作方面。这样,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都能够提升。

  同中东阿拉伯国家如此,同中亚、俄罗斯、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吸收世界优秀技术,形成新的局部产业链,共同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全球价值链能否重构?“一带一路”应当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证明,正确地切入全球价值链,比进口替代能够更快地发展经济。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也将整体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四、战略考虑

  (一)战略安全

  “一带一路”并不针对美国,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目前美国海军52%的力量部署在西太平洋,计划到2020年增加到60%。美国控制了18个海上通道,在西太平洋包括朝鲜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我国不挑战美国在亚太的地位,但需要拓展陆路大通道,并通过陆路通往中亚和海湾地区(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

  (二)能源安全

  我国原油需求的55%需要通过进口。从海湾国家的进口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我国需要建立长期的陆上能源供应通道,即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不经马六甲海峡的供应通道,进而通过中巴经济走廊,从新疆红其拉普口岸通过巴基斯坦路上到达瓜德尔港,直接到达海湾国家,从而实现不经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

  (三)西部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一带一路”,打通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经中亚、西亚、南亚的向外通道,大大促进其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共建、共享、共赢,进一步巩固和邻国的经济、人文合作,对西部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将具有极大意义。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