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有担当

2017年4月25日

专家简介

刘燕华,CCG顾问,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全球治理的内容和形式正发生巨大变化。全球治理已开始从有形资源领域,向IP地址、基因注册、通信频道、空间轨道、消费信息、市场流通等无形资源深度渗透。在全球范围内,这些资源还未经历过大规模划分和重组,无疑将成为今后国际制度安排中的焦点问题,对国际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就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关乎人类命运。当前科学研究的全球共识是,工业化过程中人类使用了过多的化石燃料,排放了超出自然净化能力的二氧化碳,致使全球气温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天气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问题已远远超过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

  为应对这一问题,气候变化谈判已持续二十多年,初见成效。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形成各国自愿减排的模式;2018年至2023年间,将实行自愿减排的模式,以解决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巴黎协定》已被大多数国家批准。

  当很多国家欢庆《巴黎协定》成果时,特朗普提出挑战,认为《巴黎协定》是一次坏交易,对美国不公平,并否定了奥巴马的清洁能源计划。美国会否退出《巴黎协定》,目前尚不清楚,但美国退出国际协议的先例是有的,比如退出《京都议定书》。更何况特朗普是一个商人,把国家当大公司来经营,他的逻辑是成本优先、市场全揽、利益最大,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在他的考虑当中。

  尽管如此,在国际谈判中,美国并没有放弃争夺气候变化问题谈判的主导权。这突出表现在,美国未放弃科技和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根据多家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近600个军事基地已开始大规模部署分布式能源,旨在实现能源自给,不依靠电网。与此同时,美国的微电网、局域网、储能设备等发展非常之快,军方正在加紧试验,争取早日转为民用。

  不仅如此,尽管联邦政府态度相对消极,但美国很多州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相当积极,新能源的发展进程并没有停止。况且,特朗普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认识到,特朗普不会轻易放弃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市场,更不会放弃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

  在这一十字路口,中国的态度应更加清晰明确。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内在需求,不会受外界影响和左右。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期,雾霾治理关系到民生,转变粗放的经营方式关系到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做法是负责任的。近些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投入每年大幅增长,比如水电总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都在扩大,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累计世界第一,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屈一指。中国在2008年和2015年分别对世界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大幅度降低,到2030年要达到排放的峰值。2016年中国减少煤炭使用2.9亿吨,2017年还要减少1.5亿吨。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在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以身作则,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安排,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中国是一个人口、经济总量大国,更是负责任大国。自中国人民站起来后,我们重整破旧的山河,重振凋敝的经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今后中国将会承担更多与我们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作者是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终稿未经本人审阅)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4月24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