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签约“一带一路”,新西兰为何总能“敢为西方先”?

2017年3月31日

当地时间3月23日,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出席澳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致辞


虽然身处西方发达国家阵营,但是新西兰在对华关系上从来都很有主见,不随波逐流,迄今已开创多个“第一”。如今又第一个与中国签约“一带一路”合作。为什么新西兰总能“敢为西方先”?




  “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又增加了新伙伴。在李克强总理访问新西兰期间,中新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新西兰由此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的西方发达国家。


新西兰的考量


  虽然身处西方发达国家阵营,但是新西兰在对华关系上从来都很有主见,不随波逐流,迄今已开创多个“第一”:第一个同中国结束“入世”双边谈判、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如今,又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约“一带一路”合作。


  为什么新西兰总能“敢为西方先”?


  分析人士认为,首先,这是新西兰的“外向”经济遭遇逆全球化势头的“碰撞”结果。


  中国与全球化库(CCG)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西兰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由贸易和海外市场的国家,强调经济自由开放,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不遗余力,对泛太平洋经济一体化一直情有独钟。眼下,全球遭遇逆全球化寒流,美国又不愿意引领全球化进程,新西兰自然对全球化的重要引领者中国寄予厚望,将其国运与中国版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联系在一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进一步指出,贸易是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世界贸易增长两倍于世界经济增长,但是之后,贸易增长却低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全球贸易的新西兰对全球化的失势非常焦虑,而中国提出的经济结构转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可以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和经济治理模式的抓手,因此,新西兰希望与中国密切合作也意在推进新一轮全球化进程,并扩大自身在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


  其次,新西兰对待中国始终保持务实、正常的心态,不纠缠于意识形态差异。储殷说,位于南太的新西兰国土面积小,而且远离亚太的热点地区,一贯与世无争,这使得新西兰既不像美欧一些传统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抱有警惕防范之心,目睹中国崛起产生诸多不适应,甚至将中国视为威胁;又不像中国一些周边国家,虽然受益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但因地理位置毗邻难免产生安全焦虑。同时,相比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权等价值理念上的差异,新西兰更看重实际,也就是两国间的生意往来。因此,中新关系的发展未被太多因素扭曲。对于中国崛起,新西兰更容易秉持客观公正、在商言商的立场。


  第三,新西兰与中国在经济上依存度高,且优势互补,新西兰的发展与繁荣与中国经济密切相关,这也推动新西兰更有意愿与中国加强各方面合作。目前,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连续5年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去年,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额达千亿元。储殷表示,农产品、教育留学、旅游是新西兰经济的三大支柱,而中国恰恰为这三大支柱提供了大市场。新西兰的牛奶、奶粉、牛肉一直深受中国市场欢迎;中国也连续多年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地,每年有3万人赴新留学;中国赴新游客人数也在持续增长,2015年已与新西兰的最大游客来源国澳大利亚持平,去年更是突破40万人次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新除了签署“一带一路”协议外,双方还就下月开启中新自贸协定“升级版”谈判达成一致。如果中新能谈成“升级版”FTA,这将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分析人士称,“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作为一个框架性文件,将对中新经贸发展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打造合作样板


  自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和中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的也超过数十个。新西兰作为西方国家中的领跑者,是否会产生示范效应,就像当初亚投行创立之后,随着新西兰、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加盟,一大批西方国家也相继加入?


  王义桅指出,虽说新西兰带头加入“一带一路”,未必就意味着其他西方国家一定会尾随其后,但是,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新西兰的加盟富有象征意义。新西兰能较早感知世界的变化,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更强调与中国一起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和新一轮的全球化,这是新西兰加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对全球释放的积极信号。


  在储殷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持开放包容姿态,对各国开放大门,并不局限于沿线国家。中国与新西兰完全可以打造新的全球化样板,通过取长补短提升“一带一路”的品质。未来,中新两国的合作着力点可以放在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中国改革的重点方向,而新西兰是畜牧业、农产品大国,未来在农业合作方面,双方可以有很多对接项目。李克强总理在访新时就建议,中新未来可以拓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农牧业全产业链合作。在基础设施领域,新西兰有不少港口需要重建翻新,中国拥有丰富的基建经验,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中,这也能为双方带来合作契机。


  王义桅则建议,中新两国合作潜力很大,包括海上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都能展开合作。此外,在经济开发区、港口建设等方面,两国也可以打造合作样板。更重要的是,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引导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上,中新合作将大有可为。(作者:廖勤)



文章选自上观新闻,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