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教授CCG演讲:特朗普时代国际秩序分析及中国的选项

2017年3月31日


  2017年3月29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唐世平教授,在CCG总部举行“特朗普时代的国际秩序分析及中国的选项”的主题演讲和交流。


  过去十余年来,崛起中的中国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伴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等新形势,未来的中国和全球治理的关系成了新的热点话题。二战后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升起的特朗普治下该如何定义?中国该如何认识变化中的国际秩序,避免冲突,合作共塑国际秩序?中国是否有意愿、战略和能力对现有国际秩序提出改造方案?唐世平教授结合自己的长期研究和最新观察,总结了当下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及对中国选项的考虑,阐述了如何理解国际秩序及其历史变迁,分享了他得出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中国的选项的见解。CCG副主任王欣主持了会议。



  唐世平教授首先强调,大家都在谈国际秩序,但是,秩序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和度量的概念。因此,我们首先要度量或理解国际秩序到底有哪些基本维度。根据他此前发展的一个关于秩序的分析框架,唐教授认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秩序都可以定义为,在任意一个系统内,如果出现了一定的可预测性,就表明这个体系有一定的规则或规律,这个体系就被称之为是有秩序的。而从度量的层面来看,一个秩序有四个维度,包括广度,权力的垄断程度,制度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制度被内化的程度。而国际秩序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在全球层面有多个方面:军事方面最讲究硬实力;政治方面看硬实力和理念的吸引力;经济方面也最讲究硬实力,其次是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方面是中国的基本价值和社会构成体系对其它国家的精英和民众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知识方面是中国的知识精英,特别是社会科学精英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化的知识,并且在国际社会科学界享有相当的知识威望。


  唐教授之后评估了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并探讨了中国的选项。他表示,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超过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总和,还要至少15-20年时间,而中国离成为技术最先进的经济体的地位就更是漫长。因此,我们的总体评估应该是我们离追求地区领导权的时机还有至少15-20年的距离,离追求全球领导权的时机更是遥远。所以,中国的核心指导原则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在把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可以在制度化和内化比较低的领域,联合其他国家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推动一些有限的变革。同时,国内学术界需要加强对不同领域的制度化和内化的程度的比较研究,在对基本的事实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并在对于硬实力的需要不是第一位的领域来推动一些变革。唐教授认为,“有所作为”首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全面开花。


  演讲结束后,CCG理事、嘉宾、高校学生和数位媒体记者就国关学界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判断,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影响,构建什么样的区域秩序以及如何将国家实力转化为秩序等问题向唐世平教授积极提问和探讨。


  参加此次圆桌会的嘉宾有CCG理事、京创时代(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安永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张平、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世界海军研究室主任张烨,甘缝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宁,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响和CCG副秘书长唐蓓洁等嘉宾,以及北京各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


  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和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CCG持续关注着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战略和路径贡献智库的思想产品。自美国大选启动以来,CCG召开了关于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等专题的20余次系列圆桌会和研讨会,发布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系列报告,包括《FTAAP: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和《特朗普时代的挑战、机遇与中国应对》等,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





主讲人简介


唐世平


  

  唐世平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唐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其英文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于2015年获得国关学界极高荣誉-国际研究协会(ISA)年度最佳著作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学者。他是位多产学者,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中国战略、比较政治学、制度政治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哲学等领域均有发表国际水平的研究著述。唐教授的公开活动所涉及的话题也包括中国外交与安全战略。

 

关键词 理事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