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做客学术之道 诠释科学家的素质

2017年3月24日


专家简介

施一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



  “科学研究中如何脱颖而出”,是施一公此次报告的核心。在妙语连珠的演讲中,施一公详细回顾了自己求学与科研20余年的历程,并分享了很多自己在学习、研究和教学方面的经验与感悟。


  施一公开门见山地指出,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无论是对于具有书生气质的人,还是事先做好为学术献身的人,抑或觉得科学很神圣、可望不可及的人,科学研究要有一种浓厚的兴趣做驱使,否则,研究就是一种压力。他表示:“在良好的老师指导下,多数人都可以做学术,当然,有时候机会来的很巧合,也很偶然。”


  谈及自己与学术结缘的经历,施一公回忆起在清华大学学习生物学以及之后在国外读博士、博士后的故事。他坦言,自己最初的理想是经商,直到认真审视自己内心,发现人生志趣并不在成名或者赚钱,而是期冀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无怨无悔的探求未知领域。他说:“我希望为人类发展留下一些印记,可以不虚有此生。我觉得唯一提供这个机会的,就是做一名科学家。科学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只有这样,历史才会记住你。”至于为何选择了生物学,施一公笑言:“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


  结合自己在科研历程中的体会,施一公分析了拔尖创新学生应有的素质,即勤于付出时间、敢于挑战权威,以及“做一个有脾气的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施一公说,“不要相信所谓的‘运气’,运气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等来的,运气好坏和时间付出成正比。”


  想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即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和学术成果的勇气,而不单单是简单的接受、消化和吸收。


  “科学家应该是有脾气的。”在施一公看来,“内圆外方”很难做出重要的研究成果,能够成才的人应该是“外圆内方”,既能顺应外界与人融洽相处,又能有自己的个性,坚持自身观点。


  不宁唯是,施一公特别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他认为,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坚持。即便在学术上抓住了很好的机遇,取得了一些建树,但也需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受到打击时,觉得自己会被摧毁。施一公鼓励在座学生:“对学术事业而言,孜孜以求非常重要,只要你们横下心来,决定做大事并且为之努力,一定有一天,清华会为你们骄傲。但切勿今日信誓旦旦,明天却知足常乐不思进取。” 施一公再三激励同学们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坚持冲劲和理想,为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一公还从方法论切入,讲述了科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因素,即技术、问题和系统,施一公进一步阐释,技术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对刚入门的研究者尤其重要,但其相对重要性逐年减少,对绝大多数科学家而言,必须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技术,而不是根据技术选择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力,每个人都知道提问题的重要性,但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事实上,提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无序”变为“有序”。系统是研究的载体,常常被很多人忽视,如果将问题比喻为引擎,技术是细节与装修,那么系统就是运输工具。如何建立适合课题研究的系统,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文章选自清华大学新闻网,2014年5月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