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生:中国人才交流是逆差,应同时吸引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才

2017年3月13日

 

专家简介

陈全生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一、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的驱动

  从贸易看,我对美是贸易顺差,但从人才交流看,我对美是人才逆差。每年我们出去多少孩子,多少留学生,但回来的比例小,绝对是个大逆差。王辉耀主任抓住特朗普刚刚上台正处政治适应期的时机,利用他“禁穆令”受阻的机会,提出加大我引进人才的力度,召开今天座谈会,恰是时机,眼光独到。

  美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移民史。不仅二战后,一战后也吸引了各国大量人才。二战后是更突出了,不仅是吸引科技人才,还有大量的文学家、艺术家去了美国。移民到了一个新国家,都会非常努力,人生地不熟,孤立无援,就要靠自己拼命。硅谷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在那里都很玩命,自愿加班加点。成才之路都是刻苦、勤奋和努力。

  除了要吸引发达国家的人才,还要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吸引金砖国家的人才,吸引全球的人才。我同意辉耀主任要把吸引人才的基数从13亿扩展到全球70亿的提法。实行创新驱动战略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的驱动。全世界都看好中国,看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看好我们的发展趋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除了成年人,还要把目光放在优秀的青少年身上,我们也要努力吸引高中生来中国上大学,初中生到中国上高中。新加坡在我们重点中学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高中生到新加坡去读大学,本来是可以上清华、北大的,被吸引到新加坡上大学,毕业后还要在新加坡工作一段时间。工作期间表现出类拔萃的,又会有新的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类似这样的办法我们也应该借鉴。

二、引进全球人才还应建立人才市场的市场主体

  我同意建立国际移民局这样的建议。但建议为国务院直属局或直属署,这样有利于协调各有关方面的政策和关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仅建立专司移民工作的行政机构还不够,还应该充分发挥猎头公司和人才公司,即发展人才市场的市场主体。我曾经和辉耀主任建议,充分发挥好欧美同学会的人才优势。

  中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数量最多的国家,科技人员的数量应该说也绝对不小。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多的人才,却没有一个国际上响当当的中国猎头公司、人力资源企业,实在不应该。

  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决定性作用,人才引进理应由市场解决,如搜集人才信息,追踪人才去向,人才商谈,与引进单位谈判,负责办绿卡、办社保,还可帮助买房子,孩子入托、上学,等等一系列的服务。被引进的人才才可以不再为这些事整天奔波。政府应该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就可以让一批人才公司发展起来。这样大规模和正规的人才引进,应该让市场主体–公司充分发挥作用,让市场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

三、制造业产业大军的培训需引进职业技术教育人才

  建议近一个时期把引进职业技术教育人才作为主要任务。高端制造业回归欧美日,低端制造业又在转移东南亚,中端的还出现产能过剩。前几年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30%多,2016年只有3%点多,持续下降。我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环境成本高,如制鞋厂迁到东南亚,人家的人工成本月工资七、八百元,我们是三、四千,结果生产的鞋更便宜,这样就打击了中国现有的低端制造业。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靠劳动密集产品,靠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农村采取承包制,温饱解决了;后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起来了,大批生产劳动密集产品;随着开放,大进大出,中国物美价廉产品打进世界,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就成了世界制造业大国。所以说,没有劳动密集产品、没有制造业、没有实体经济,怎么会有这一切。

  现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夹在中间,怎么突破?设备可以买进,技术可以引进,管理理念可以借鉴,但制造业产业大军不能引进,只能自己培训。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有8600多万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74.8%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就是6400万。依靠一支以初中文化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大军,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绝非易事。而且,现在制造业产业大军的主力军是农民工,将来的后备军依然是农民工。加之,我们过去对农村教育欠帐太大,“最好的房子是银行,最差的房子是学堂,地位最低的就是民办教师”。所以,下大力培训农民工产业大军不仅是需要,更是责任和义务。

  《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步,要迈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2035年我们要进入强国的中列,等到2045年(或2049年建国100周年)我们要进入制造业强国的前列。由此,制造业产业大军的培训和整体素质提高就成为战略性问题。引进职业技术和教育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四、创造更好的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环境

  引进人才还涉及深化改革问题。美国成为移民国家,能够把各国各民族的移民拢在一起的,不仅仅是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或社会制度,而是一整套价值观念、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引进了国际人才,国内的环境和条件也要相应改变,相对应的配套政策和观念也要改变。要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吸引人才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引进的国际人才在网络上搜索科技资料,或是太慢,或是上不去,就有很多改革改进的地方。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美国际人才新政”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