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的挑战与未来 | CCG研究
自“二战”以来,智库一直为各国政府官员所推崇,全球智库数量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不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球新建智库数量却首次出现下降迹象。2015年10月初,《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当今智库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进行评论,其中一篇来自阿曼达·贝内特(Amanda Bennett)的《智库过时了吗?》(Are think tanks obsolete?),更是将当今智库生存环境的脆弱表露无遗。
全球智库面临哪些挑战?
l 全球思想市场的“僧多粥少”
飞速发展的科技、日益增大的政策分析需求……全球思想市场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媒体组织、政策游说团体、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这些机构都在通过相互竞争,赢得公共政策以及决策层的更多关注。这种僧多粥少的状况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智库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l 智库融资遭遇“短期化”现象
根据麦甘的研究,过去,一小群“黄金捐赠人”为智库提供常年、大量资金支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今天,公众或私人更倾向于对智库的短期课题提供捐助,而不愿对智库的长期运营提供资金支持。智库在融资方面遭遇到的这种“短期化”现象,迫使智库需要不停地接触各种项目,从而才能筹集资金以保证智库的整体运营。于是,为了能够更快速地获得独立研究项目经费,并在市场里保持竞争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的智库逐渐转型为某个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
l 金融危机对智库产生负面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削减了公共政策研究的资金投入,这也对智库产生了负面影响。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2005年,学会顺应全球化趋势制定新的战略:发展成为全球性智库。接下来的两年里,学会设立了布鲁金斯清华桑顿中国中心和布鲁金斯多哈中东中心。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学会的全球扩展计划被打断,直到 2012年在印度新德里建立印度中心。
智库的未来在哪里?
很多智库研究学者都对智库的未来进行了探索,比如戴安·斯通(Diane Stone)的《捕捉政治的想像力:智库和公共政策》(Capturing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cy Process),麦甘的《美国公共政策研究产业的策略和结构》(The Strategy and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dustry in the US)等。他们认为,智库的未来,除了要保证有质量的研究,还需要重视市场营销与推广,才能应对资金来源、媒体曝光度以及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竞争。
当大数据裹挟着各种版本的概念扑面而来的时候,当全新的公众参与方法不断涌现的时候,我们认为,智库需要五种力量的支撑以实现自己的竞争力,那就是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与政策影响力。
图1.5 智库创新运营的五力模型
思想创新力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支撑力是五力模型的核心。只有扎扎实实做研究,才能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形成支撑,并最终拓展到对政策的影响力。
社会传播力是智库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智库与各种媒体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智库还需具备国际视野,打造自己的国际输出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如此才有可能影响国际的舆论与政策,更好地助推中国的大国崛起。
政策影响力是五力模型的最终归宿,也是智库的最终目标,其他四种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均为了实现政策影响力。
本文选自《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苗绿、王辉耀 著,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