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临渊履薄,心若菩提

2017年2月23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曹德旺在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参加研讨。




  1946年5月生,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人。


  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成为宾利、奔驰、宝马、路虎、奥迪等品牌重要的全球配套供应商。


  2001年至2005年,曹德旺带领福耀团队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


  2009年,曹德旺荣获“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该奖项被誉为“企业界奥斯卡”,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之前安永企业奖获得者包括戴尔创始人、星巴克董事长和ebay创始人。曹德旺是佛教徒,截至2015 年年中累积捐款逾70亿元。2010年,他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基金规模35.49亿元,是中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公益慈善基金会。


  2009年,曹德旺荣获“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该奖项被誉为“企业界奥斯卡”,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比起一众光鲜高调的明星企业家们,曹德旺的名字显得陌生,这个其貌不扬、形容憨厚的老者,实在看不出有何特殊之处,但他惊人的财富、巨额的捐款,绝对会让你惊呼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只看脸。而再了解其人其事,又会惊讶这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如此有文化,他说的“做事要用心”“踏实做好自己的本业”“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看似平淡无奇,又似乎是大道至简。曹德旺也曾自比金庸笔下的石破天(《侠客行》里的人物),人傻,经常做傻事,没有花架子,但最终都能逢凶化吉。


创业前奏曲

 


  少年的顿悟


  1946年,曹德旺出生于上海,父亲曹河仁从商,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1947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上海人心大乱,纷纷外迁。曹河仁夫妇带着年幼子女乘座客轮回到福建老家–福清高山镇。装载曹家财物的机动铁壳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


  自记事起,曹德旺眼前的生活画卷就饱含艰辛:母亲种田,父亲重返上海谋生但并不如意。他和兄弟姐妹时常吃不饱,饥饿难忍时,母亲便会组织他们在院子里围坐、吹口琴、唱歌,苦中作乐。1959年,曹德旺14岁,上了初中一年级,因得罪了教导主任而辍学。


  1960年,15岁曹德旺进入福清薛港农场工作,负责数大人挖好的树坑。有一天,父亲骑着自行车来找他,要他回家一起做生意,从此开启了他的从商生涯。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不允许自由买卖商品,抓到会以“投机倒把”轮处,轻者没收,重者收押,游街示众。父亲计划贩卖烟丝来补贴家用,用自行车当运输工具,从福州买香烟运到高山卖,从中赚取差价。曹德旺15岁,看着似十二三岁,应该不会有人怀疑他,检查他的包。


  每次进货30多斤,100多公里,来回3天。前两次父亲带着曹德旺做,从第三次起,他们便形成了分工:曹德旺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有一个冬日下午,曹德旺头天受了风寒,腹泻严重,好不容易骑车翻越太城岭,投靠了父亲的朋友、开杂货铺的老蔡。父母这厢在镇口望眼欲穿。次日一早,天蒙蒙亮,父亲忐忑出发,徒步找来,他尚在昏睡之中。


  后来,父亲改做水果生意。无论冬夏,曹德旺每天凌晨2点起床,骑车到福清县城,凌晨批发好水果,囫囵吃点东西再载着300多斤重的水果往回骑,下午3点抵达高山,同父亲卖完后往往是晚上7点半以后。一天下来,大概赚3块钱。在后来的岁月中,曹德旺时常回忆起17岁的自己正睡得香,却被母亲含泪推醒喊去进货的情形,“德旺,起床了!”


  水果生意做了三四年,父亲又回头做起烟丝生意。不到一年,父亲被当地工商总局抓了现行,烟丝被收缴,自行车也被牵了去。


  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磨练,让曹德旺想了很多。父亲烟摊的被收缴,更激发了他外出闯天下的决心。在18岁的少年眼中,已然形成自己的商业判断: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做的事,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我还年轻,不能重走父亲的老路。


  “忘我”脱困


  文革后期的1968年,曹德旺结婚了,取了舅舅同村的姑娘陈凤英。他成家独立出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做政府允许做的事,而且要学做会赚钱的生意。


  当时很多人种白木耳卖,政府也不反对。曹德旺把妻子的嫁妆卖了,又借钱凑够几百元,投入种植。由于种白木耳的人太多了,在福建本地卖不上价。少年时随父亲销售烟丝和水果积攒下的经验起了作用,他迅速坐火车到江西,卖掉后扣除成本,不亏也不赚。


  怎样才能赚钱?他思考后发现在福建的村里收购,运到江西卖,可以赚取差价。说干就干。从此,他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福州-江西的旅程。最后一次,他进了3000元白木耳,又赊了一些货,提着大大的包裹在江西下火车,拎着包吃力地朝前挪步。车站民兵看到,以“投机倒把”为名扣了他的货,送进附近的收购站。曹德旺辩解说这是公社集体的东西,对方要他开证明来,再给他货钱。


  曹德旺返回高山,公社干部不愿意开证明。有些赊给他货的村民,他挨个登门解释,容我筹措,有了钱,一定一分不少的给付。


  疲惫地回到家中,一个大队干部正在等着,告知曹德旺欠06工地十个义务工,如果不去交30元。30元?一分钱都没有,上哪儿去寻30元?曹德旺选择了自己去工地。


  当时是立春过后,天气渐暖。到工地的第三天,发生了一件大事:民工营房失火,从下午三四点烧到晚上6点。两百人一下子无处安生:吵闹着要赔偿的,想开工没有板车的,板车坏了无处修理的……


  经历了白木耳被扣,来工地被烧,曹德旺突然感觉这似天在亡我,既然我要亡了,就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吧!他在路边搭了个简易修车棚,找人写上“高山修理所”五字,开始了修车生涯,免费修车,28天,曹德旺没有离开过修车棚一步。吃的喝的,都是经过的民工捎来。


  有一天,营长、教导员盘点物资和赔偿金时,反复核对名单,发现少了一人,遂问通讯员:“曹德旺跑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来领?”当他站到教导员面前时,人与乞丐无异。教导员震惊了,问清他来工地的来龙去脉,把剩下的赔偿款包括粮票、救济物等都给了营里“最后一个没有领到赔偿的人”,又替他出面从公社开出证明,索回被江西鹰潭火车站强扣的货款。


  不吵不闹,得到一大笔赔偿。忘我工作,犹得神助索回了货款。当还清菇农的钱,曹德旺的心情是怎样一个雀跃?


创业进行时


  临危受任,缘定玻璃


  曹德旺真正“发家”是结缘玻璃。


  1976年春天,明溪下了几天瓢泼大雨。他和朋友老吴和小林一起品茶、喝酒间得出结论可以办一个玻璃厂。


  当时,办工厂都是国家的事,他一个农业人口,想办工厂,谈何容易,便先找公社企业办去谈,设想是把平板玻璃钢化、打磨后制作成水表玻璃出售,赚取增值利润。同年10月,公社批复:同意成立高山异型玻璃厂筹建处。此前在莆田大洋农场做过果苗技术员、在琯头山兜农场做过销售人员的曹德旺很快融入筹建工场的角色中,从此彻底地和农业挥手告别,走上了工业的道路。


  高山异型玻璃厂是乡镇企业。1976年到1979年,奠基、动工、打桩、起梁、封顶、买设备、安设备。1979年试生产、投产,开始需要大量的平板玻璃。从被厂里认命为采购员的那一天起,曹德旺大部分时间就都泡在福州,解决工厂拿不到计划内指标的难题。借由福州泡汤,他认识了福州城内的采购科长们,搭建起完整的采购网。


  文革结束后,春天来到了中国。这是科学的春天,文艺的春天。曹德旺像饥饿已久的人面对食物一样,狼吞虎咽,大咬大嚼。福州水表厂会计科陈科长推荐他读会计学–“会计工作是厂长的参谋和助手,要做到比有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帮有措施……”这段话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此后两年,他系统地学完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看报表即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能力。回顾起这段经历,曹德旺觉得也许是冥冥之中,上天通过陈科长开示于己。


  1977年到1982年,高山异型玻璃厂6年间换了6个厂长,公社投资的十几万几乎打了水漂。1983年初,如果工厂继续亏损下去,结局只有关门倒闭。


  元旦过后,公社领导建议曹德旺承包工厂。中央文件刚刚出台,鼓励承包。最终达成的协议是:曹德旺与其他4人联合承包,完成承包任务后,超额返利的部分,其他4人各占10%,曹占60%。因长期从事推销产品的工作,曹德旺对于合同的重要性有深刻感悟,因此,凡能想到的、该说明的都写入了合同中,从而避免了后面的纷争。之后,曹德旺对工厂的管理进行了系列改革。首次在工厂推广管理会计制度,树立会计的权威性,并对工资结构实施改革,打破“大锅饭”体制,极大地调动了新老员工的生产热情。


  1983年当年,高山异型玻璃厂首次实现盈利,赚了22万,扣除上交政府的6万,还剩16万。曹德旺分到6万多元,并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当选为福清县政协常委和福州市工商联副主委。


  1984年春节过后,镇政府领导希望曹德旺继续承包。但曹德旺认为承包制不是解决企业危机的彻底方法,只治标,不治本,容易使承包者进行掠夺式经营,追求短期效益,无视企业的存活及持续发展。


  在探讨建立长效的机制的过程中,双方达成合资的意向。原先的4名合伙人坚持,1983年赚的钱,分到手即退出。曹德旺愿意合资,但手中钱不够。镇政府同意作担保人支持他向银行贷款,南平政府向他伸出援手出借3万。此后,又有其他合资人加入,曹德旺是合资方个人股东中占比最大的股东。


  回顾这段经历,曹德旺从中悟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真谛。用他的话说,“信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任,不仅对自己要有自信,对他人也要有信任,这叫互信。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信,那肯定一事无成。正因为有对政府政策的坚定不移的信心,正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才有了今天的福耀。”


  日本能做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做


  涉足汽车玻璃,完全是一个偶然。


  1984年6月,曹德旺到南平出差,南平协作办派了部汽车送他去武夷山游玩。游玩间,他顺便给母亲买了根竹根做的拐杖。拿着拐着上车时,司机吴锋提醒道:“老曹,上车时小心一点,车玻璃不要给我碰了。万一破了,你可赔不起。”


  曹德旺很惊异,自己就是做玻璃的,还能赔不起?后来一打听:马自达汽车,换一块前挡玻璃,6000元,若急,8000元。太离谱了。日本就这么欺负中国人吗?


  当年,汽车若玻璃破了,换起来很麻烦,因为没有国产的,进口的玻璃很贵,且等待的时间通常都要很长。于是,公路上跑的大大小小的车,车窗玻璃破了往往就用胶纸贴着,前挡也好,后挡也好,边窗也好,应付着用。不好看不说,安全首先是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做汽车玻璃?没有人做,我来做。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用得上,用得开心,用得安心。曹德旺发誓。回过头看,做企业,目标很重要。只有方向正确了,企业才能走得远。


  在上海耀华玻璃厂的帮助下,高山异型玻璃厂上了汽车玻璃,并花了1万多元开了5天产品鉴定会。汽车玻璃可不同于普通的玻璃,是跑在路上的房子,人在里面,安全自然是最重要的,安全性能必须通过检测。很快,高山生产出汽车玻璃的消息传开了。


  至1986年年底,高山玻璃厂产值596万元,获利税101万元。


  1987年春,县委书记陈元春参观高山厂,问:“你做得很好,有没有考虑把它做得更大?”


  “这个产业刚刚开始,如果说县里能够支持,让把工厂搬到宏路去,这个工厂能做得很大。”曹德旺诚恳地请求。


  1987年5月29日,中外合资福建耀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987年7月,在福清宏路镇动工兴建。1988年5月,第一期工程投产。随之遇到合资企业私营企业招聘工程师难的问题。曹德旺一趟一趟跑福建省人事局,拜访局长、处长,谈改革,谈需求,谈人事档案的规定影响了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许多合资、独资企业。随后,福建省人事局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人才交流市场,即今天的中国海峡人才市场。


  1989年春节,公司拥有了一百多号员工,曹德旺亲自参加并主持了福耀史上的第一次尾牙宴。尾牙的传统从那时起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福耀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


  老子云:“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曹德旺认为,企业是人做的,人是企业中最关键的要素,企业成功的核心之一就是坚持人本主义文化。


  被逼出来的富豪


  福耀做大做强之后,1991年春节过后,福建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和人民银行来了一个工作组,专程前来讨论福耀上市的事宜。1991年6月22日,闽发证券发行福耀股票,第一批1600万股,每股1.5元,发了2400万元。两三个月后,有流言开始传播:福耀股票不能上市,曹德旺圈了钱想跑到国外去。那些持有福耀股票的人,不少打电话来要求退股。曹德旺只好要妹妹曹华帮忙筹钱,从外面高息借款,按照市价2.5元每股买回,不知不觉地收了400万股。


  欠了一屁股的债,曹德旺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不能说。想办法让股票上市,一则为自己解套,二则也要为当初购买股票的股东们着想。1993年6月10日福耀玻璃(600660)上市首日,收盘40.05元,创下福建首批上市公司股票的天价。这下子,曹德旺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竟然有近2亿元的进账。因此,曹德旺曾经开玩笑说过,自己这个富豪,是被“别人逼出来的”。


  在股票获准在上交所交易后,曹德旺也被获准移民香港。1993年7月23日持单程证入香港,因为需在港办回乡证等,所以在香港住了两个月,这等于强制休息了两个月,所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未来。


  当时,福耀涉足房地产、IT、玻璃、贸易、装饰,有很多公司,只差赚不到钱。将来的发展是混业经营还是专业经营?艾尔?赖兹(Al Ries)的《聚焦法规》(FOCUS)启发了曹德旺:企业经营跟聚焦是一样的道理,多元化是经济落后的一种产物,而专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曹德旺已然清醒,决定选择制造汽车玻璃作为主业,并为之奋斗终身。


  1994年,曹德旺在美国参观了福特博物馆,在那里看到美国经济发展的脉络,获得很多启示:100年前的美国在做什么?卡耐基钢铁。PPG玻璃。佳殿玻璃。现在它们仍发展得很好。为什么?他们都是传统工业,是基本建设所必须。在国家产业转型期,传统产业总是排头兵。福耀该做什么,已然明晰。玻璃。他还发现董事长不一定是大股东来当,应由有号召力的人来当。独立董事,人格首先是独立的,必须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来当。新的产品一旦被市场认可,发展速度会像流星一样快。不一而足。


  从1985年涉足汽车玻璃,到1995年,曹德旺已将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取得卓著的成效。


  1994年7月,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在福清注册成立,以助力福耀在1996年前实现产能翻倍计划。


  1995年,组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9月,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为在中国建立全国性跨省区生产网络迈出第一步。截至2015年,福耀还在吉林双辽、上海、重庆、北京、广东广州、湖北荆门、河南郑州、内蒙通辽、海南文昌等地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从而形成贯穿全国的产销网络体系。如今,福耀在15个省有企业,工厂占地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


  福耀是曹德旺亲手组建的,是从非常小的阶段发展过来的。它,就像曹德旺本人一样,秉持着勤劳、学习、朴实、创新的价值观,一步步长大。


  福耀全球


  曹德旺是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的人。1987年11月,他首次带队出国,去芬兰泰姆格拉斯公司接受培训。去之前,省外办给他们上了一堂外事纪律课。当时,走出国门不光开了眼界,还可以省下国家每天补助的90美元,攒下来买个电器“大件”回来。曹德旺建议这次出国费用集中管理,吃完用完,若有剩下,全部上交。用他的话说,“一个人要有人格,一个国家同样需要有国格!没有人格,没有国格,带多少东西回国都没用!”


  这次培训兼考察回来,他脑子里挥之不去“HTPS每40秒钟流出一片边窗玻璃,转而变成几百元钱”的画面。1988年6月,他正式向芬兰方发出报价,以108万美元买下HTPS设备,成为全球的第一个买家。


  1989年5月,福耀开始向香港配件市场出口汽车玻璃。至1993年,福耀玻璃已经在香港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4年,加拿大的TCG公司代理销售福耀玻璃,进价为25~30美元/平方,批发给二级经销店的价格为50~60美元/平方。看着很能赚钱。


  1994年下半年,福耀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购地,设立福耀安全用汽车玻璃批发中心(GGI),1995年建成仓库,1996年投入使用。可一年下来,GGI亏损。曹德旺飞往美国进行专题调研,聘请了当地的市调专家,发现玻璃从中国运到美国,从码头到仓库,拆卸、分包、装运、卸载,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的发生。当体量大、网点才能赚钱,做独立经销商,分摊人工、运费等,显然会亏损。结论是“改分销模式为直销模式”。GGI被关闭。


  2002年8月,加拿大贸易法庭裁定,福耀玻璃在加拿大的销售不构成倾销,福耀赢得了中国入世后第一起反倾销案,载入中国商业史册。


  2006年至2008年,福耀在德国、韩国、日本及美国成立子公司,为这些市场的配套客户提供销售及客户支援服务。


  2011年6月,在时任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支持下,福耀签署在俄罗斯建立汽车玻璃生产项目。2013年9月,生产基地一期建成。


  2014年7月,福耀从PPG收购了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浮法玻璃生产基地。


  截至2015年,福耀在9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等均设立了子公司和商务机构。福耀的国际合作历史也达到26年,玻璃装在宾利、宝马、奔驰、奥迪、大众、丰田、本田等全球著名的汽车品牌上,名副其实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


  谈起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曹德旺说,“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必须坚持走出去才能够做大做强。”可真正想“走出去”,第一要树立风险意识,没有弄清风险,千万别动。第二要有责任意识,分清小事和大事,出去赚不赚钱是小事,大事是不能把国家的声誉搞坏。第三要有使命意识,有机会接触外面,要能者尽能、智者尽智,担当起改变国家现状、调结构促转型等责任。


  经验告诉曹德旺,走出去投资,应本着一颗有爱的心–爱对方的国家和人民,本色做事,以特色来定位,凭角色做人,努力地让大多数人喜欢我们。


  走出去,福耀的每一步都很谨慎,前期以小资本去做,通过销售打开市场,打开品牌知名度,再进行设厂,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稳打稳扎。






  “上善若水,大成靠德”用来形容曹德旺最合适了,他是少有的将修身养性和建功立业结合起来的企业家,成功只是他人生哲学和智慧的一个副产品,在创业成功的原因上,曹德旺是真正的大道至简。


  曹德旺给自己的自传取名《心若菩提》,他解释“心若菩提”就是外表非常强大,内心却充满了仁慈和仁爱,这才是最强大的人。这也是曹德旺的行事理念,当初带有民族义愤色彩的选择汽车玻璃的方向,以及打赢了美国反倾销案的事例,都体现了他的强硬和不服输,另一方面,他个人累计接近60亿的捐款,又表现了他的慈悲心。


  曹德旺将儒家思想“成功5字真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仁、义、礼、智、勇。仁是仁慈善良,是健康包容的心态;义,是道义责任,是敢于承受勇于担当的胸襟气度;礼,是礼仪,做人的分寸和对人对事应有的尊重;智,是智慧、眼界和看事情要有穿透力和前瞻性;勇,是敢于挑战未来,挑战自身极限的勇气。事实上,这5字真经里,已经包含了敢于承担、高瞻远瞩、勇于挑战的企业家精神。


  对曹德旺来说,“佛教是我的灵魂”,这尤其影响了他豁达好施的财富观。对他来说,“财富只是我在马路边捡到的东西,按照佛教提倡的精神,跟大家共享一下”,“人活一世,就是为了给他人带来幸福”。


大佬创业谈


  创业需要一种真正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对市场有了解,还能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承担这个责任和挑战自我。我在创业初期,20多年里面,没有礼拜天,没有礼拜六,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这样过来的。



本文选自《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