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考验与特朗普周旋能力 中国要更加开放
2017年2月15日
特朗普上任后外交政策的三个变化
美国外交政策的轮廓和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可以基本得出三个变化。
首先表现为由超出寻常的强硬转向了适当稳妥。这和特朗普竞选前后到现在宣誓上台的表现有所区别。过去他说的征收45%的关税、退出WTO以及退出巴黎协定,很多都在后期口径中做了调整。他自己也在不断修正过去一些有点“跑调”或者不合乎情理的表态。
第二是特朗普的政策更加清晰,最突出的是美国优先。在这个前提下涉及到经济优先,甚至是国内事务优先,在把握政治、经济和外交事务上也往往是从利益得失角度切入。我们可因此更好的判断一些政策走向。
第三是特朗普由“不是很靠谱”转向接近专业。以前对特朗普的评价是没有政治、军事和外交经验,现在感觉特朗普正逐步走向正轨,而且很勤奋。他对蔡英文通了电话,但之后蔡英文路过美国他不予接见,相当于在此问题上做了一个修正。安倍在参加APEC会议途中去见特朗普,特朗普表示当时没有讲实质性的话,等20号之后再说,这也说明他知道深浅轻重。
从另一个角度讲,特朗普也保持着一些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他敢于直言的性格。他现在谈论的很多问题不是新的问题,而是美国社会长期积累,民间反应强烈,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大家长期议论的。别人都不敢点破,他却敢把很多政治和经济事务等问题更加公开化。
第二,特朗普的性格有好斗的一面。可能过去长期的成功造就了他过度的自信,自信的极端就是有点倔强和蛮横,再加上美国总统的位置,他的底气更足。所以在很多问题上,特朗普可能还会继续任性。这次禁穆令形成了和上诉法院的对抗,以及指出德国利用欧元贬值扩大自己的出口都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但原有的美国整体利益格局应该说变化不是很大,所以他也有一定继承,并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来,他的团队或原有的班子还是在发挥作用。比如詹姆斯·马蒂斯访问日韩的举动,未必是特朗普政府的安排,有可能就是国防部自己原先曾经安排过一些活动,他没有阻挡而已。
重新审视中美关系,做好长期磨合和周旋的准备
所以从当前格局看,国内的一个判断是有可能前两年矛盾会突出一点,后面像传统美国总统一样,有点走向合作。但是我个人隐隐地感觉,从目前整个态势和他所标榜的理念以及追求的东西来看,我们很可能要做出一个长期和他磨合周旋的准备,不是说先对付两年,后两年突然间就会加强跟中国的合作了。因为我们要重新审视现在的中美关系,10年前中国各方面力量没有那么强的时候,美国想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拉入到所谓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来,走向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化的进程。但是实际上在中国入世10周年的时候,美国内部文件都陆陆续续的暴露出来,说指望中国和平演变不可能。如果从最新的资料来看,最典型的就是把中国放在了竞争对手的位置上。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的位置可能比俄罗斯都会更突出。在美国看来,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压力或者挑战来讲就更加明显。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上上下下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包括它的政府部门,很多智库和很多大小人物。
现在美国面临的最大的国际事务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挑战就是来自中国。所以在这一点上,美国既然把中国当做主要的竞争对手,想打压中国,或者说在抓住机会的时候限制、孤立、或制裁中国,这都是永远存在的一种可能。我们要时刻有这根弦在,不要幻想可能刚开始特朗普上来不熟悉,熟悉了之后中国块头比较大,反而会尊重中国,跟中国寻求一种合作。我们应该更务实一点,想像得更现实一点。
但是在经贸关系上,我一直认为爆发全面贸易战,或者进行一种全面限制和大规模制裁的可能性很小。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关键在于事务变化过程当中我们把握的能力。这并不代表双方没有冲突,冲突肯定是有的,他可能要专门针对中国采取一些过度强硬的、无理的一些做法。因为我觉得从贸易的角度很清楚,一般都是属于双反,如果是贸易救济措施、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这种处理已经算是挑衅性行为了。如果一般的贸易摩擦爆发的频率不是那么大,或者是征收的税不是那么高,双方都还是有一些技术处理的手段。但是如果处理过度,那就进入到了挑衅性的行为。
1月6日、18日、23日、30日和 2月2日仅美国对中国单方面立案宣布仲裁的就有5个,有些隐隐加码的感觉,因为这是第一步。我一直觉得征收45%的关税显得有点荒唐,但是10%左右的边境调节税,我觉得不仅仅是针对墨西哥,将来有可能会在大范围内实施,其中中国也会被包括在内。另外,中美之间现在还有BIT,剩下的问题可能会放到BIT的谈判当中较劲,例如关于中国汇率市场化的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和国企竞争的问题,我们要做好这些准备。
所以,在中美经贸关系上还是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和压力,而且如果这种风险和压力不是短时间内急剧地全面爆发,就会在时间的过度中逐步发生连锁反应,就像小刀割肉似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要过于沉默或者忍耐,因为我觉得特朗普心里很清楚,中国要有反应,而且要有强烈的反应。对他来说,他会重新审视一些问题。如果中国没有反应,他可能会得寸进尺。最近几次双反案件征收的税率不是特别高,不像奥巴马去年对中国部分钢材产品征收高达266%的惩罚性关税,我认为那时绝对可以跟他理论。但最近几个案件基本上都是50%、70%的反倾销,90%、160%、170%的反补贴,这个税率让人感觉不疼不痒。美国反补贴非常离谱,我们对反补贴的规则把握得不明显,看不出美国整个税率幅度的确定以及倾销、损害幅度的测量是怎么来的。
所以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不能简单的抗议一下就完结。如果2月份还是在加码,我认为这就不属于偶发事件,不属于常规性的双反调查,而是有预谋的做一系列的安排。也就是说,他不跟我们全面开战,就是一个个收拾,这个也很可怕,对我们的损失会很大。最近打击不锈钢板和线材,虽然征税不高,但实际上已经征过一轮了,到了仲裁的时候又继续征,这个是没有道理的。而且数字显示,2016年与比2015年相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大幅度下降的,那么哪来的所谓倾销或者损伤?如果美国无法证明国内同类企业是受到损害的,中国完全可以跟他理论。这些问题上我们要意识到,有些冲突实际上已经开始,而且基本上属于技术层面,还没有进入到高调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或者要全面加升关税,但是这种风险是存在的,就看双方磨合的程度。
我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中美关系,不是一个对抗性的,都在不断转换,关键要看中国和美国周旋的能力。
而特朗普最后的难点就是他怎么来协调这个班子。其中很多人历史上都曾经有很多贡献,这次被调度出来后很可能各有各的想法和表现。如果特朗普协调不了这个班子就会失控,这也是他面临的潜在风险。现在美国形成了一个相对的不仅仅是社会,而且是政府的撕裂。就像他们的杂志给特朗普的封面标题是一个分裂的美国的总统,这倒是一个现实。
中美在竞争中合作,中国要做好六点应对
从对策上讲,即使是合作,也是要通过斗争才能够求得合作,不会是坐着谈好了就合作的。因为骨子里,美国把中国视作竞争对手,理念上,美国认为自己很强。在瑞士达沃斯,美国白宫主任说中美一旦进入贸易战,损失大的可能就是中方,中国也有观点说损失最大的是美国,我觉得关键要论证出来。我觉得中国不要抱有幻想,还是要做好准备。
第一,中国要积极做好在经贸方面的风险和压力的应对。特朗普上任之后,很多事还没有磨合好,还在争辩、打架之中,他必须把这些一点点平息下来,进入到相对稳定。而且他国内的基建、减税这些真正的事还没做,现在主要是先扫清外围,把已有的很多矛盾先进行灭火。但他的人是停不下来的,等到他稍微有点经历了,平静了,可能会再挑逗点事。
第二,前期的预警准备工作要做细。商务部有一套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要把进出口商会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主要的同类商品出口企业都是他的会员,它可以把这种力量转向研究美国市场,把握目前对美出口的敏感性商品到底有多少。所谓敏感就是基本上在这个市场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容易受到关注的。凡是这些商品在单位时间内增长非常快,如20%以上,或者是30%、40%的增长就基本上不正常了,很容易引起业内议论。关键是华盛顿的律师会马上帮你立案,说这件事绝对能打赢,你能受益多少,你先交多少美元。而对中国来说,一旦人家立案,你就一定要应诉。这些都是陷阱,最后还对中国说三道四,好像他们亏了。关键就是商协会可以有一个预警过程,哪一个商品有可能进入到敏感期的时候要发出这种信号。同时适当协调,不要在半年、一年内出口增长在40%、50%再出来协调,一般控制在20%左右都不至于触发矛盾点。这是一种在市场敏感期商会协调和企业经营的艺术。
第三,对可能触发的突出矛盾政策上要张弛有度。如果美国愿意升级那就奉陪到底。中国对于大豆、棉花和玉米的进口量很大,而且一旦停止进口、加税或者限制进口会很紧张,因为涉及到很多主要的农产区。所以我们有些手段在运用上要灵活一点,可以高调出场,可以说得多,做得少。贸易制裁斗争要灵活,有些东西要频繁的升格,也可以适当根据表现采取突然措施。真打起来的话不要打那么痛,留一点余地,可能修理起来的效果会好一点。所以伸张有度这个非常难,但也是政策上要把握的。
第四,从长期的中美关系战略角度讲,中美要积极寻求接触。这个可能是主要的方面,因为接触和沟通可以加强相互了解,不同层面的沟通要多一些,以及推动高层的见面,这都是比较有利的方面。最终还是要必须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系统。
第五,中国要主动开放,熟悉、尊重,甚至适应TPP标准。不要过于庆贺说TPP结束了,要意识到TPP是有价值的,它的很多标准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一些新标准,所以我们要尊重和熟悉它的标准,甚至还要主动适应它的标准。中国要走向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能光唱高调,要真正的在高水平开放上迈出步子来,显示出中国拥抱全球化、拥抱开放世界的一些真实表现。这不仅仅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竞争当中获得主动,而且对于中国经济摆脱增长困境,变得更加活力都是最关键的。
第六,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要趁机逐步发挥中国的影响力,过早扛旗可能会被动。除了加快国内改革开放,稳定经济增长之外,中国在国际事务当中要趁机不断拓展和发挥影响力。但是也要清楚认识到,中国没有到扛旗的时候,也没有到主导的阶段。中国现在只是从积极的参与,正在走向积极的发挥作用,或者扩大影响力。从影响力到主导,我觉得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软硬实力和水平决定的,我们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过早扛旗可能会很被动。在这一点上,要认识得比较清楚。
当然,拓展“一带一路”,中英关系和中欧关系,以及稳住现有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中俄关系都非常关键。日本目前是死硬派,在2022年安倍换届之前都是会跟中国较劲的。所以我觉得对日本既要始终保持大门敞开和接触,内部也要做好对冲突的应对准备。因为如果不在某些事上教训安倍一次,他很难老实。虽然这个做法有点极端,但这是比较见效的一种办法。现在中美日、中美德、中美欧这三组关系是所谓的大三角关系。中国现在基本上稳定了中俄关系,中欧是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是倒向美国的。现在特朗普把欧洲甩一边去了,这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欧洲现在自己矛盾又很大,所以这个时候加强中欧合作对于中国是一个切入点。对于日美,等到他们矛盾期的时候,趁机把矛盾撕裂,让他们的关系一下子淡化,目前中国的这种纵横捭阖的能力较差。
所以,未来五年到十年,真正考验中国能力的就是周旋能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定要学会在这个复杂的大国世界中要有这种周旋能力。侵犯到国家核心利益的,该表态就得表态,而且要强硬,有时候也要不惜冒一些风险。但是也要心里有数,尽量避免正面和不可挽回的冲突。斗而不破对我们是有利的。不忘初心,加快提高软硬实力是我们的任务。至于未来达到那个实力的时候,可能我们的语调不用那么强硬,影响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应提高。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国外交进入新方位,可考虑加入TPP》报告发布会暨中美关系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