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建议促进中国留学及来华留学健康发展 | CCG 研究

摘  要

  在全球化进程中,留学虽然能够培养出全球化人才,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国际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海外求学中将面临跨文化适应,语言学习等压力,考虑到留学生尤其是中小留学生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成长中面临的种种矛盾。除家庭在帮助留学生适应发挥核心作用外,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可以在培训、监护和备案统计方面为本国的海外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强对海外留学生的服务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被纳入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在2016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在人才联络、建言献策以及民间外交等多方面作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广大留学人员之家。

  在全球化进程中,留学虽然能够培养出全球化人才,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国际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海外求学中将面临跨文化适应,语言学习等压力,考虑到留学生尤其是中小留学生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成长中面临的种种矛盾。为了让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得更好,需要社会、家庭注意以下几方面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一,留学之前做好规划,特别是要打好语言基础,通过参加夏令营、培训班等方式磨练意志,培养独立性与适应性;第二,中小学留学生需要寻找可靠的监护人或寄宿学校进行监管,帮助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减少所处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冲击,提高保险系数;第三,保持留学生与家人(监护人)、留学生组织、使领馆等的密切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第四,充分了解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除家庭在帮助留学生适应发挥核心作用外,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营造者可通过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建设,发挥其作用。

  一是统筹整合外事部门力量,加强留学前法律意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结合目前国家、地方外事部门针对出国旅游、出国留学、出国商务等人士开展的培训活动,加强外事部门、教育部门与各大国际学校、高校、中学、留学中介等机构的联系,积极引导有意向留学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留学生及留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意向)留学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法律法规意识。同时,发挥领事馆的作用,为我国海外留学生提供所在国的基本法律法规咨询和法律援助;对那些年龄偏小、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不足的留学生,积极倡导海外留学生监护人制度,指定当地监护人,加强风险防范。

  二是加快建设并整合出国留学数据库,加强与留学生的联络。目前,家庭帮助以及院系渠道仍是多数留学生在海外寻求帮助的主要途径,政府及相关领事机构在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适合的通道与国内相关部门进行常态化的联系。注重留学人员权益保护,首先要整合教育、外事等部门力量,对出国留学生开展备案统计工作,形成部门共享数据库,建立起与海外留学生联系的渠道。

  三是充分发挥中国海外留学生组织的纽带和服务作用。在留学低龄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海外留学生组织作为联络留学生的重要渠道,将成为国家推进海外留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议通过驻地大使馆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的联系,使之成为整合国内外资源,服务海外留学生的重要平台。

优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环境

  第一,加强留学回国人员求职技能培训,提升留学回国人员职场竞争力。一是鼓励留学人员加强职业发展规划,以职业为导向规划学业,鼓励其积极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二是鼓励专业机构加强留学人员职前培训。对于有志于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其具体工作领域的环境,而且需要加深对国内商业大环境的了解。如果和中国的现实情况结合得不好,很难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尽快熟悉国内环境,有助于留学回国人员了解国情,把握机遇。而专业的留学人员就业服务机构,在提供招聘信息和渠道的同时,能够为留学回国人员快速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提供有效渠道,并提供专业服务,切实提升留学回国群体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发挥专业社交平台的作用,拓宽留学人员与祖国的联系渠道。调研发现,留学人员了解和交流国内信息、与国内建立新的人脉关系的主要渠道是参加不同的社团、校友会、同学会或者留学回国人员访问团等。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相应留学人员社交平台的桥梁作用,促成留学人员求职和企业求才的供需对接。

  第二,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根据“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相关法律专家的反映,留学回国人员在互联网、金融衍生品等新兴领域优势明显,而在这些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却成为其创新创业时面临的严重障碍。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动法律层面、制度层面的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要保护原创性,防止恶意抄袭,创造有利于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良好创新环境。此外,还应建立知识产权仲裁机制,对知识产权不明的情况进行妥善处理。由于目前国内偏重吸引已拥有一定技术成果的海归,而往往这些技术成果是其海外工作的积累与延伸。一旦研究成果的所有权没有在一开始被明确,就容易带来潜在冲突,因而必须加以重视,并建立相关机制妥善解决。

  第三,鼓励留学人员多渠道多领域发展。由于出国留学专业多集中于FAME(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学)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热门专业,造成热门专业留学人才扎堆,回国就业的难度加剧。对此,政府不仅需要鼓励留学人员出国之前慎重考虑专业,更应在其回国后适当的引导以推进各类人才平衡发展。例如针对基层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政府可适当向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等领域引导。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文件频繁聚焦三农问题。鼓励大学生下乡当村官,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为基层社会治理输入新鲜血液,有力推进农村基层管理的发展。而留学回国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农村基层领域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这在2013年度最美海归村官秦玥飞事例中可见一二。同时,也可以引导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治理领域发展。2015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提出,留学人员创业经历了三个浪潮:一是留学人员带着技术回国创业的浪潮;二是以商业模式与服务模式引进为支撑的回国创业浪潮;第三个则是还未到来但最为关键的以社会价值与公共理念引入为特点的回国创业浪潮,这也将是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来临的标志。从商品到公共产品的跨越,充斥着各种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治理的高度发展,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最重要而最富争议的一项。社会治理相关的问题无法靠市场去完成,也无法完全靠政府完成。这其中有巨大的创业空间,也就是社会企业的创业空间。为了提高留学人员回国向基层、向社会治理等领域发展,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政策环境。首当其冲的是融资难问题。社会治理领域不仅需要简单基金会的模式,更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及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其次是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社会企业既非体制内单位,又非国有企业,也不是盈利企业,吸引人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应政策倾斜。第三是解决社会企业注册难等问题。

  第四,适应低龄化留学趋势,调整按照学历作为对留学回国人员进行评价的标准设置。近年来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加剧,本科留学甚至中学阶段留学群体人数增长迅速。而目前我国的留学回国人员政策优惠学历门槛较高,主要针对硕士学历以上人群,这与留学发展趋势不符。因此,需要调整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通道,使得在国外取得本科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也能享受到相关政策福利。

  第五,进一步扫除留学回国人员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工作的制度障碍。不涉及国家核心安全问题的部门与岗位应以科学的人才观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这首先要区分党政、国家核心部门和专业性较强的部门人才选拔、任用和评估标准;其次是取消专业性较强的部门从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些行政限制,如要求除了体制内履历完整,要求“科级、处级、职称以及各个级别”的晋升年限等等要求,增加对人才职业素养、从业经验、专业技能的考察比重等;最后制定并明晰体制内外、国内外人才身份转化后的社保、医疗和退休享有的各种福利待遇等相关规定。

  第六,探索建立留学回国人才社会保险补交机制。对于已经在中国具有工龄和(或)已经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留学回国人员,如果累计工龄已有相当年数,只要他们符合一定条件(如:回中国工作期间因身份问题不能参保而没有交纳、在国外留学就读期间以及在国外工作期间无法交纳、引进的专家因年龄超过60岁而不能参加社会保障系统等情况),应该容许他们按照规定补交社保费,对原中国籍的留学回国人才施行宽容开放的政策,容许他们补交社保,同时在可补交年限、可补交年份和补交基数上进行细致合理的设定,促进社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破除来华留学的障碍

  改革现有的来华留学政策,吸引更多外国学子来华留学,将成为下一阶段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促进来华留学发展需要在六个方面着重开展工作。一是充分认识来华留学重要性,重视来华留学对经济发展、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拓宽来华留学生源渠道。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全球有500多所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的作用,依托其培养的数百万亲华、懂华的学员基础,及其奠定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传播基础,充分发挥其在吸引来华留学生源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有序地下放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权下放至学校,将对来华留学生资助由“暗补”改为“明补”,激发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认同,大力吸纳留学回国人员,强化英文教育能力,增加英文授课课程和范围,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五是调整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住宿分离政策,推进留学生跨文化融合工作。六是扩大来华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的政策试点范围,进一步畅通来华留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渠道。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区已放松政策允许来华留学生毕业创业、就业,这将极大促进这些地区吸引聚集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议推广上海、北京关于来华留学生毕业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至全国,拓宽来华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的渠道。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