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企业“走出去”是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

2016年12月5日

 

  2016年12月2日-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本届论坛以“中国海外投资驱动力:加强合作,多元并存”为主题,共设置十四场分论坛,400余位政界领导、商界领袖、全球化公司精英、跨国企业高管、商务战略专家出席论坛。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进步的当代,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有综合的、组合的套路,是各个方面来推动的。

 

以下是刘燕华先生的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首先我要祝贺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的举办。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论坛,通过学习论坛的文件,我有两个体会,也是两个观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个观点,企业“走出去”是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2010年,南欧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我有幸参加了对南欧国家的调研,去了西班牙、葡萄牙跟意大利。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相对比较平稳,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并不大,生产基本正常。这是我们不太理解的,所以我们当时就和那些国家的政界包括和智库进行了讨论。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国家的经济大概有三大支柱。第一大支柱指的是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大支柱是国际资产对国家经济的支撑,第三大支柱是这些国家政策上面有一些灰色经济,藏富于民。有这三大支柱支持国家经济,政府债务危机在整个经济体中得到了稀释,所以它的影响不太大。

  由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有国际化资产,这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积累,他们的国际资产是相当雄厚的,而中国只是刚刚起步。我们现在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正是我们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与世界经济融合的大势所趋;与其他国家实现合作共赢,是我们的愿望,也是其他国家共同的愿望。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全球配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让什么“走出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有人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让中国的产能“走出去”,我不同意,因为过剩的产能并不代表现代科技的发展潮流,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也不会欢迎。有人说中国现在有钱了,“走出去”是对外投资,我也不同意,往往单纯的投钱并不能形成互补的利益增值和稳定。也有人说技术“走出去”、市场“走出去”,这些都不完全。

  我认为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进步的当代,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有综合的、组合的套路,是各个方面来推动的。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硬实力,一是软实力。硬实力指的是资金、技术等等,软实力指的是文化和民心。龙永图先生也谈到过,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一些教训。我就想起一个例子,中国曾经在东南亚国家帮助修水坝,看似一个建设工程本意很不错,但是因为在修建过程中没有顾及生态环境遭到了反对,前期大量投入打水漂。我们考察中发现,同样的一个地区,东亚国家的投资也既投资又“走出去”。他们就是每到一处,新建一个学校,建一个医院,建一个商店,投资量比我们小得多,但他们这么做的结果就把他们的“走出去”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民心、就业连在一起了。他们做了头一步之后继续投资,就可以稳扎稳打了。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的思维方式“走出去”,因为各个国家的国情、民情、法律、管理不同,我们不能以我为主来考虑,要和投资的国家相互融合。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才能使企业“走出去”与当地融合,从而实现共赢,最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上述就是我对这次论坛文件学习的两点体会。我非常赞赏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的副标题:加快合作,多元并存,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大方向。

  最后预祝大会成功,祝各位健康。

  (根据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