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涵:德国难民危机陷入“恶性螺旋”

2016年11月25日

文 |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日前,中国留德女学生疑遭难民性侵事件引起关注,德国警方已经对此案开展调查。这一案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难民问题的反思。笔者两个月前曾前往德国调研,对难民问题在德国的棘手深有感触。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大概有超过100万左右难民在德国登记。2016年1月以来,已经有30万难民偷渡进入欧洲,其中相当一部分的难民选择了德国作为最终停留地。今年的3月,欧土难民“一换一”协议生效后,欧洲难民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在10月落幕的欧盟峰会期间,欧盟及28个成员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未来将通过强化外部边境管控,加强与非洲国家合作来控制难民进入,希望扭转当前的难民困境,然而这一烫手的山芋却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解决。

  笔者在德国访学调研期间,印象最深的是多次遇到难民模样的人锲而不舍地跟在笔者身后讨要钱物。笔者将这一现象描述给德国学者,他们说这种情况在难民涌入之前并不多见。

  众所周知,由于2015年德国不再严格执行《都柏林规则》中“难民必须在最初进入的签约国申请庇护”这一规则,加上德国默克尔政府向成功进入国境申请庇护的难民提供慷慨的社会福利和津贴。这些因素构成了强大的“磁场吸力”,吸引越来越多难民纷纷开始寻求进入治安和经济环境都不错的德国。

  最开始,德国的居民对于迎接难民的到来非常积极和主动。在康茨坦茨难民营附近,当地居民写有“Welcome refugee”的欢迎标语在笔者调研时依然存在。当时的场景是,为了帮政府分忧,德国民众自掏腰包给难民送衣服、送钱。

  然而,百万难民涌入对于仅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而言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素质的参差不齐令一部分难民并没有以安分、踏实的态度来对待德国人的欢迎。从今年新年德国科隆的性骚扰案开始,当地人对难民的负面印象已逐渐变差。再加上几次治安事件,及法国尼斯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德国人对难民谈虎色变。德国普通民众心态发生的巨大转变,能够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笔者看到,许多居民不愿意和难民居住在一起,甚至害怕进入难民营,他们担心人身和财产受到威胁。

  这种心态的变化令德国难民问题更加难解。为了解决德国的难民融入问题,默克尔政府颇费苦心地推出了难民融入计划,专门为进入德国的难民提供“融入课程”,教授德国语言和文化等。通过融入课程的难民根据规定可以获得工作的机会。根据笔者观察发现,20岁以下的年轻难民掌握语言较快,融入进展顺利,然而40岁以上的难民融入却比较困难。但现实是年纪大的难民虽积极,但德国人防范的心态升高,加上融入问题,还是难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年轻的难民不想干脏活累活。此外,德国是一个受到基督教影响较深的国家,涌入的难民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不同宗教之间的融合问题也成为摆在德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如果找寻不到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那些融入困难的难民的收入问题,德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将会持续增加。恶性的螺旋仍会继续。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6年11月24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