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中国学者:特朗普赢在弥补了共和党的短板

2016年11月21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10日于北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两位研究美国大选的中国学者表示,与美国往届大选相比,刚刚结束的2016年大选共和党没有更多纠缠于传统的道德和社会议题,特朗普在经济和就业等问题上的强势政策主张,弥补了共和党的这一短板,也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CCG 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刁大明回顾了本届竞选过程中他对核心议题的不同判断。他说,这次选举“‘秀’进‘政’退”——是“个人秀”,而不是“秀”政策。“公众评判两位候选人的时候,先是讨论他们有没有资格进白宫,然后才谈进到白宫后有什么样的政策。所以三次大选辩论中都在谈(候选人)有没有资格当总统,这恐怕变成了一个议题。”


  刁大明的研究方向包括美国政府与美国国会政治、中美关系、比较政治等,著有《解构国会山:美国国会政治与议员涉华行为》、《美国国会研究手册(2007-2008)》等书籍。


  随着特朗普“录音门”曝光,刁大明认为性别议题可能会处于核心位置。“女性选民可能给予希拉里压倒性的支持,甚至会断送特朗普及他代表的共和党。”然而,最终的出口民调数据显示,支持希拉里的女性选民大概占到52%至53%,而43%的女性选民支持了特朗普。


  刁大明称,这说明虽然女性选民是在支持希拉里,但不是白人女性。他说:“白人的愤怒、或者说白人对于安身立命的焦虑超越了性别认同成为核心议题,成为一个让共和党入主白宫的最重要砝码。”


  白人的不满情绪在几个大选关键州、尤其是“锈蚀地带”表现得较为明显。刁大明说:“本来预计希拉里能够拿下维斯康辛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密歇根州,但这三个州(支持率)分别被(特朗普)反超1个、0.2个和0.3个百分点。”


  “锈蚀地带”指的是美国五大湖地区,这里曾经是美国工业产业集中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海外企业竞争加剧,这一美国传统工业中心逐渐式微。“‘锈蚀地带’是白人情绪比较强烈的地方,正是这些人在投票箱前想要奋力让华盛顿听到他们的呐喊……白人的愤怒可能是这次选举的主线。”刁大明说。


  传统意义上认为,美国共和党主要依靠宗教价值观和传统家庭观吸引民众。刁大明指出,这种吸引本身会受到经济和就业的牵扯。“换句话说,让公众相信某些东西却给不了真正的实惠。所以(共和党)在经济和就业议题上没有太多的政策。”


  “但特朗普正在补足这个短板,”刁大明说,“我始终不认为特朗普是‘民粹’,更好的注释是‘本土主义’。他认为美国所有的问题不是美国的,是移民带来的、外面带来的、周遭带来的,那就做切割,聚精会神搞建设。”他指出,上世纪40年代的大选中曾出现过这类表达,比如不干预、不参与二战等等。


  刁大明称:“对于只有宗教价值观做黏合剂的共和党来说,(特朗普的)这类观点带来了比较新的经济方面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是符合美国民众倾向的方案。这个方案到底是什么,怎样落实到政策,可能是未来两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要做的事,至少他提供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有市场。”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谢韬认为,本届美国大选反映出的问题之一是精英与民众的脱节。他引用美国共和党人对自由派的调侃说:“你们这些天天读《纽约时报》、喝着咖啡坐着飞机在全球走的人远远脱离了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你们不知道普通美国老百姓到底在想什么……你们讲全球化,但他们工作没有了,你们天天讲的东西和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脱节。”


  美国民主党也的确存在类似问题。谢韬说:“从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到2001年,民主党已经变成了支持全球贸易和全球化的政党,这让美国很多中下层蓝领工人非常不满意。”


  谢韬于2007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国会、总统、民意和中美关系。


  他说,对比2000年和2004年小布什(共和党)两次竞选,当时宗教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这次没有人谈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控枪的问题偶尔提一下,但也不是作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前后,共和党为争取美国南部白人的支持曾采取所谓的“南方战略”,利用种族问题和道德问题为自己赢得政治支持。


  谢韬还称,现在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人认为,在传统的“两大法宝”中,道德问题不行了。现在要通过经济问题(争取支持)。共和党目前仍在采取“南方战略”,但已经改为以经济为主了。


文章选自界面,2016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