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才立国思想的确立 | 人才研究

 新加坡的人才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由最高领导层直接推动。最高领导人对人才引进的推动都是围绕着其执政期间的社会和经济需求进行的。李光耀时期,出于稳固政局的考虑,多强调执政人才的培养和挽留。吴作栋时期,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缓慢,为配合发展经济和经济转型的需要,他将重点放在了全球化人才的引进上。李显龙时期,新加坡社会主流力量出现了代际交替,而且民众对于外来人才引进政策出现了一些抵触性的回应,因此,他将人才政策放在了教育和调整外来人才引进政策,缓和新加坡公民与新移民的矛盾方面。本章后两节阐述在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成立的人才战略制定机构和制定的人才战略蓝图。

  作为新兴国家,新加坡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已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航运、制造、设计、教育和科技交流中心。多年来,新加坡一直牢牢占据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力排行榜的前列,2013年更是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新加坡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绩,关键在于其树立了“人才立国、人才治国”的国家战略。在“人才资源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缺乏”这一极具前瞻性和危机意识的人才思想指引之下,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了相对优势的地位。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新加坡政府领导人将国际人才战略列为国家战略,从最高层对人才战略加以定位和推动。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三位国家领导人的人才立国思想及其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作用对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三位国家领导的人才思想各有特点,但都与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李光耀时期,新加坡刚刚独立,从稳固政局和发挥政府在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引导作用考虑,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政府中效力,因此李光耀执政前期的人才思想侧重于执政人才的培养与吸纳。而其执政后期,新加坡的社会各方面发展趋于平稳,全球化的萌芽渐现,开始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到1990年吴作栋上台执政之时,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而新加坡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展缓慢,因此吴作栋的人才思想主要侧重于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为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吴作栋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合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推进。2004年,李显龙执政新加坡时,新加坡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代际交替以及本土人口与外来人才之间的矛盾冲突等问题逐一显现。围绕这些问题,李显龙人才思想的重心偏向于教育和吸引高素质移民方面,同时,也更加注重高素质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

李光耀的人才思想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重新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与战前不同,新加坡人民开始争取在政府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1959年,新加坡取得了自治地位,李光耀于同年6月出任自治邦政府首任总理。1963年9月,在全民投票公决的基础上,新加坡与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和沙巴共同组成独立的马来西亚联邦,但因内部分歧和矛盾,于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 。

  赢得自治和独立后,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而发展经济则需要人才的支持。为培养新加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李光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力图通过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1962年参加新加坡大学学生会的常年晚宴时,李光耀强调:

  1.必须设立高等学府,栽培新马人才,以实现工业化社会的目标。

  2.为配合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计划,新加坡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计划。

  3.必须对扩展哪一类的学府,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在未来12年中吸收我们的青年,训练他们,使他们日后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工业社会,这一点是每一个新兴国家所希望做到的。

  被迫独立后的新加坡,面临着住宅短缺、自然资源缺乏和失业率高的困境。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重组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成立裕廊镇管理局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有效地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在20世纪60、70年代跃升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在经济得到快速、顺畅发展的前提下,如何维持政治上的稳定,保证经济不受干扰的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政治上的稳定与为政者的素质和选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李光耀在诸多场合都提到了为政者的重要性、为政者的素质和选择标准等问题。

  1966年,在巴耶利峇区补选群众大会上,李光耀谈到需要实施干练人才推行计划以吸引人才,他说:

  1.人民行动党人不要以为反对党的势力崩溃便松懈下来。而应该吸取更多干练人才,协助推行政府的计划。

  2.长远的政治运动是不能光靠一两个人的,要尽可能的多找一些干练人士来协助推行政府的计划,这也要贯穿到选举当中去,希望能够有更好的人才来代表各选区的同胞,这样新加坡的政治才会有新的血液,政治斗争才不会因任何意外而忽然中断。

  1984年,在行动党干部大会上,李光耀谈到网罗人才与政治的关系时,表示找领袖不能碰运气:“行动党一旦停止罗致人才,就会变得脆弱,而能干者将会外流或向行动党的政治权挑战。” :

  1.如果我们没能挑选最能干和最肯献身的人才,如果我们只让我们自己喜欢的人或者随波逐流的人填满国会,我们一定失败。

  2.我们把最好的人才延揽进来,这样做使反对党找不到杰出的人才,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就算不同意我们的政策,也一样可以加进来,他可以说服我们修改政策,为人民做好事。

  在延揽、吸引人才的同时,李光耀也明确了人才的界定。1988年李光耀在向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校学生发表演讲时,阐述了政府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其能力应该不限于能够把一家公司扭亏为盈。他必须能够感受人民的情绪、感觉和抱负;必须能够动员人民,使人民能和你共同争取所要求的生活。”

  甄选、界定人才是一方面,将人才争取到政府部门效力是另一方面。面对于与私人部门争人才的境况,1989年,李光耀在国会辩论法定职位薪金调整的声明中,解释部长应获加薪的理由: “继续享有稳定的政府、良好的政策以及经济的增长是很重要的,这要求政府做到从每年的100名最优秀的学生中,吸收至少30名进入民事服务的各个部门,不管是行政、医院、工程、绘测、会计或法律等,如果做不到的话,政府将无法为私人企业提供成长条件。”将人才吸引到政府部门之后也并不表示就万事大吉了,还需要完成领袖陆续接班的平稳过渡。新加坡的第二代领袖陆续接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李光耀在人民行动党的干部大会上说明接棒工作进展时表示:“老一辈仍守着岗位,年轻人先汲取经验。”对此,李光耀的解释是:“在一个完全改观的世界里—在经历过巨大变化的新加坡—我们的杰出人才必须面临考验,汲取经验,以便使领导层能够制定有效和实际的办法来解决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发掘更多能够解决问题的领袖,这些领袖要有能力传达他们所制定的解决方案,并且动员人民大众支持他们的解决方案。”

  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李光耀政府也很有前瞻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光耀便意识到吸引全球精英的重要性。1980年5月20日,在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前,李光耀向两校的教职员讲话,深入谈到国大未来的水平与发展方向。他强调须聘请更多资质更好的讲师来改善大学的素质,以训练更优秀的毕业生。他指出,在政府部门,有许多敏感的工作需要由新加坡人来做;对于大学来说,不管教学人员是白人、黑人、黄色人种、褐色人种或者是混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干,他是否热忱,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光耀这种在全世界为新加坡招聘人才的思考和行动,为后来者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990年11月,李光耀卸下担任31年多的总理职务,但继续担任吴作栋、李显龙政府的内阁资政。2011年5月大选后,他不再任职内阁,但仍然是丹戎巴葛集选区国会议员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高级顾问。他退而不休,老当益壮,以富有远见的思维、丰富的治国经验和广泛深厚的人际资源为新加坡服务,在公共事务方面包括人才政策上发挥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建国以来实行的任人唯贤人才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在新著《李光耀观天下》中,他谈到马来西亚为保住一个种族的支配地位,而实行种族政策,造成人才流失。现在虽然已尝试吸引人才回国,不过这方面的努力太少也太迟了。而新加坡的外来移民中,40%刚好是来自马来西亚。他认为:“新加坡所取得的成就,其实可以在马来西亚复制,两个国家会更好。”

  不过,人才缺乏一直是新加坡治理的难题。李光耀担心政治上的两党制会让政府很难吸收到优秀的人才。他指出:“如果新加坡最终决定朝两党制方向前进,我们将注定平庸。”“两党制最大的问题是,最好的人才不会选择从政。当选是充满风险的事。选战有可能招来对手的挖苦与羞辱,甚至恶毒的谩骂。要是你有才干、事业有成,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参选,赌上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你多半会选择避开战场,过你的安逸生活。”李光耀再次阐明人才是新加坡生存和前进的核心。“新加坡百年后还会存在吗?我不是很肯定。美国、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百年后还会在。但新加坡直到最近,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我笃定新加坡一旦有个愚笨的政府,国家就会完蛋。这个国家将沉沦,化为乌有。” 他说:“丹麦和瑞典即使有个平庸的政府也能撑下去,新加坡可不行。它会沉下去,公共服务制度也会走下坡。”

  新世纪全球的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国都推出优惠政策招聘技能专业人士、经理和管理人才。2011年9月6日在教育部的演讲中,李光耀指出,新加坡一直吸纳外来人才,而讲英语的环境是不断招来人才的成功原因之一。外来人才觉得新加坡适宜工作和生活,并且与全球经济接轨。

  近年来新加坡社会对外来人才的欢迎态度大不如前,尤其是在2011年5月大选时很多反对党候选人都以政府的外来人才政策作为攻击执政党的议题。李光耀为新加坡的人才政策辩护。当年7月22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海外南亚人大会演讲中,他重申外来人才对新加坡的重要,并强调新加坡今后还会继续欢迎外来人才。“我坚信外来人才的好处,社会里有更多人才,才会增长得更快。”他指出,若新加坡只依赖仅有的300万人口来“生产”人才,那么影响将是有限的。也因为这样,新加坡一直都积极向全世界招揽人才,这包括南亚、东北亚、中国以及更远的国家。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外来人才政策不受大选影响,而它也不能算是大选“课题”,因为新加坡人一直都因外来人才的竞争而感受到压力,但国人必须学着接受。“我们还有什么选择?没有外来人才,增长就会缓慢;吸引外来人才,就能取得更快速的增长,尽管这样做会使一些顶端的工作落入外来人才手中?若没有增长,人们就可能连工作都没有。”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但不是只看重高学历和高智商,而是考察多种基本特质。他说:“情商、领导魄力、意志力、机智等一系列特质,会随着个人在事业或商场上取得成功而逐渐显现出来。” 面对中国崛起的大趋势,李光耀呼吁新加坡及时培养胜任与中国交往的人才。2013年11月28日,他在“通商中国奖”颁奖礼上,强调双语双文化人才的重要性,指出新加坡需建立一支双文化人才的核心团队,从而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李光耀说:“双语政策是简单的,双文化人才却很难找到……所以,我希望新加坡能培养一批那样的人,可以代表我们跟中国来往。”他认为,新加坡人若要成为双文化人才,除了要了解华语这门语言,更可能需要长期住在中国,包括到中国念书和工作,才能了解中国真正文化。

吴作栋的人才思想

 

  1990年11月,吴作栋继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就职之后,新加坡经济经历了7年的高速增长。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急转直下,陷入振兴乏力的泥沼。与新加坡的经济不景气相反,中国、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步发展了起来,为在国际竞争定位中保有自己的优势,新加坡政府将经济政策转向了“全球化”。

  经济上的冲击之外,新加坡还面临着另外一个迫切的问题。在独立初期,新加坡实行“两个就够了”的生育政策,而且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抑制生育的政策和女性进入职场,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新加坡的生育率逐年降低,从1960-1965年的4.93降到1970-1975年的2.62,再到1995-2000年的1.57。为了配合经济的发展和解决生育率下降带来的问题,新加坡政府最高领导人吴作栋在人才思想上的侧重已与李光耀有所不同。

  因为生育率的下降,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国民生育的政策,而且还将引入外来人才提高人口增长率作为首要任务。吴作栋在1999年时曾说:“没有外国人才,我们将不能成为经济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从国外引进人才以补充国内人才的不足。”

  主观上,新加坡政府想要吸引外来人才,客观上,新加坡也在努力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做各方面的努力。吴作栋在2001年新加坡国庆演讲中就引进外来人才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措施方面做了阐释。他认为,人口问题和经济的转型都使得引进外来人才非常必要。“一方面,由于新加坡人口的数量较少,无论怎么在这方面下多少工夫,还是没有足够的人才与顶尖的国家竞争,引进国外人才是近期的人才策略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近期我们国家经济的下滑以及失业率的提高,新加坡对世界人才的需求会更多,这关系到新加坡将来的生死存亡。如果我们不从外边吸取好的营养来持续提高我们的人才质量,10年后,新加坡现在做的很多高价值的工作将会移居到中国和其他国家。由于新加坡缺少足够的人才,我们最好把人才和工作保留在新加坡,同时也要使我们引进的人才感到在新加坡很受欢迎。”新加坡所具有的条件是吸引外来人才的基础:“新加坡在引进外国人才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发展本国人才。新加坡没有足够的能够开展合作的天才,因此,很多高要求的工作落在了相同的几个人的身上。事实上,新加坡本国有很好的人才,但是我们需要把这些当地人才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人才,同时,我们还要招募全球化的优秀人才。”

  人才引得来还要能留得住。“我们应该像跨国公司一样去吸引跨国人才,这些先进的专家、人才将会为新加坡带来新的想法、全球化的企业人脉以及好的远景。在人才的培训方面新加坡应该向美国一些尖端公司学习,对于新加坡的人才计划,吸引人才是很重要的,把人才留在新加坡是更重要的。”

  一年之后,在2002年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上,吴作栋又从制度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论述了吸引外来人才的措施。从制度上来说: “新加坡应该降低税率来吸引外来人才和投资者,随着跨国公司的竞争的增大,税率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我们还需要给雇员缴纳公积金,鼓励做过贡献的老员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从社会环境上来说,主要是想要新加坡公民摆正态度,为外来人才提供一个能融入进去的社会环境。“国际人才对于我们的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很重要,对于新加坡进口人才方面持有消极态度的新加坡公民们应当摆正态度,如果我们总是在人才进口方面持消极态度的话,我们会误导那些已经把新加坡当作自己家乡的国外人才,从而导致新加坡现有人才甚至下一代宝贵人才的流失。我们应该欢迎任何希望在新加坡扎根的国际人才。如果他们真的想把新加坡作为自己的故乡,我们就应该热情地欢迎他们。现在我们已经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程度,因为好多国际人才都被吸引来到我们国家。”

  “再进一步讲,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会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是具有很高的流动性的。”

  2002年开始的经济不景气困扰着新加坡,吴作栋在2003年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提到“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与人才有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

  新加坡这个城市现在基本上拥有很多东西,这个城市开始于一无所有,只有技术、创造力和人们的进取心才能让城市变成他们想要的。社会的进步是依赖于人才的大脑而不是肌肉。行业人才的匮乏就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新加坡的电影制作行业经历了不幸,其中,国内市场的狭小以及缺少有才能的演员是主要原因。

  吴作栋执政期间,恢复经济是其首要任务,因此2001年年末,经济检讨委会(Economic Review Committee,简称ERC)建立,目的是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和地区现状,深入分析新加坡现有经济发展战略的不足,为新加坡经济的升级、转型和振兴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经济低迷,使得失业率增加,2003年为了讨论与新加坡中期就业前景有关的相关问题和措施以增加新加坡人的就业,国家人力理事会(National Manpower Council)成立。

  在此期间,新加坡人口生育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政府在2001年出台了婚育一揽子计划(Singapore’s Marriage & Parenthood Package)鼓励新加坡人结婚和生育孩子组建家庭的热情。

  吴作栋的人才思想指导了其执政期间的具体行动,两者相辅相成,为推动新加坡经济从不景气中完全复苏和新加坡人口的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显龙的人才思想

  2004年李显龙接任吴作栋成为新加坡第三任总理,他就任之后根据当时新加坡的国情,在人才思想方面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当时新加坡正处在十字路口的状态。美国早已是超级大国,中国正逐渐崛起,印度也在走向开放,东南亚各国则进入了成长的过渡期,这些都对新加坡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国内,经过重组新加坡的经济逐渐从不景气中恢复过来;在人口方面,新加坡也在经历一个代际的变化,与为独立而战的一代以及在独立中成长,目睹建立新加坡的努力和热情的的一代不同,独立后出生的一代正在承担起将新加坡带向更前一步,更高水平的责任。2004年新加坡教育部对CEOs和雇主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他们怎样看待学校的毕业生,了解年青一代的长处和弱点。调查显示年青一代不愿意冒险和尝试新的东西。 鉴于年青一代在社会发展中将要承担的重要作用和社会责任,李显龙特别重视提升、改善教育,其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

  2004年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李显龙指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能够给年青一代最重要的礼物,也是让他们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在世界上生存,怎样做人的重要的一步。其实有很多的学习做人的方式,这次主要以小学以及初中教育为例来说,因为这里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步。”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需要教师、政府、父母等的共同努力。李显龙说:“老师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教学,同时老师也标志着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的成败。老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并帮助学生们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提供‘体验式学习’。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想出新方法来让学生们参与,做一些事情,使学生增长经验。在教育上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活动,一起工作,培养人格,团队精神,给予学生希望,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比传统的标准教育要好的多,因为教育是关于一个人在学校的经历,而不是只是去过学校。在提高我们学校的教育质量来讲,一些好的、专注的负责人以及员工是很重要的。”

  政府能做的就是增加对教育的长期投入,“我们应该给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及老师,这样学校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这是需要时间的,到2010年我们的小学将会增加1000多名教师,初中将会增加1400名教师,这将意味着我们每个学生将会有更多的老师,这将会改变每个学校,同时也会帮助每个学生在下一代中变得自信、坚强。”而父母的支持是改善现行的机械式学习模式的前提:“缩减学生的作业量,不再增加课程,学生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从而会少一些机械式学习的方法。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才华以及兴趣爱好。同时,老师也有更多的空间去想、去反应、去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能够保证他们考试合格的基础上的,考试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他们想要学习到的知识。另外,父母是学校实施新式教育方法的主要支持者,很多家长抱怨这种新式教学方法比较散漫,不紧凑,学生在周末也没有太多的学习计划,因此,一些家长把学生送去补习班,以增加学习量、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长。”此外,李显龙还指出新加坡公民要提高学习汉语的意识。“语言学习是教育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汉语,由于亚洲的经济在腾飞,欧洲国家也在学习汉语,学习语言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方便。”

  李显龙在2005年的新加坡国庆大会演讲中,将完善教育的焦点集中在了提高全民教育系统,改善理工学院(polytechnics)的教学模式上。 他认为,“我们必须有一个能够为所有人提供一流教育的系统,不仅仅是为一些少数的精英,我们应该为所有人创造教育的机会,无论家庭背景如何。我们想让每一位人才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也要预防下一代低收入、低技术群体的出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我们社会不断前进的方式。”在大专院校等高等教育方面,李显龙表示:“新加坡必须有一个提供一流教育体系的系统能够让所有公民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而不仅仅只是指针对学术顶端的精英们。新加坡政府希望为公民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社会更和谐、更平等,政府也希望给每一个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政府也希望新加坡从现在起能够为下一代低技能、低收入现象的出现做好预防工作,这样新加坡就会成为一个更宽容、更活跃的国家,这些都是基于对基础教育体系以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上的。这也意味着新加坡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的大学,提高大专、中专、高职的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在改善高等教育方面,李显龙还提到了建议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和国外的对口大学合作的发展计划,将会把新加坡的中专、高职和并成在一个系统的新加坡中专、高职的发展计划(,简称ITES),新加坡政府应该为新加坡每一个儿童成立高等教育账户的高等教育账户,改进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方法等具体措施。

  在2007年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李显龙从提升和规范学校教育质量入手阐释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说:

  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提供给每一个孩子一流的教育。因此,我们强调的是新加坡的学校的质量,包括所有的学校,不仅仅是一些顶端学校,我们希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特殊的领域、经验以及自己的方法和激情。

  新加坡教育部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教育部对学校的自由度更加的放大了,表现在:第一,学校的负责人以及教师可以对新的想法进行自由实验;第二,如果个人在实验或者学术上成功了,学校会尽力去帮助;第三,成立了机会基金,可以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第四,不以老师的教为主,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实施的也比较成功。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不能只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道德,价值观,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更让人激动人心的是:不论你去新加坡的哪一个学校,你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只要是愿意学习的人才,政府都会帮助学生去发展到最高点。政府还会介绍一些区域研究计划在一些中学里,同时也要扩大新加坡的大学,留住更多的人才,很多学生不用出国就可以接受更先进的教育。

  提升和规范学校教育质量涵盖的范围过于广泛,相较而言,李显龙在2010年国庆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中论述的“要在小学教育上下功夫,从基础教育抓起,完善教学质量,提高对各类人才的重视程度” 更加具有针对性。李显龙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爱好以及倾向,新加坡政府的目标在于提供给每个孩子适合自己的好的教育,通过教育能够使孩子们挖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才能。人才是有着多重含义的,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人才,也包括艺术、音乐、体育、创造性活动等方面的优秀者。我们的教育系统必须要运作起来,不仅仅是针对少数的顶尖学生,也要针对所有的学生。在扩展杰出的学生的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增强其他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尽量做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符合他们自己的教育,尽量做到每所学校都有先进的、现代化的设备,优秀的教师团队,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各色各样的活动在进行着,包括艺术、音乐、舞蹈、探险、科学等。新加坡的小学有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孩子们扮演着花木兰,学习着迪斯尼的音乐,这些孩子基本上可以去参加百老汇了。在科学领域方面,学校开办了实验室,小学生可以做指纹遗传实验做为科学实验的一部分,同时也做机器人。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使学生们的身体健壮,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塑造他们的个性、文化以及社会认同感。这样,学生们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自信,他们是有丰富想象力的年轻一代,他们会为自己接受到的教育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一位新加坡公民而自豪。

  新加坡在教育方面要保持自己科学上的优势,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演讲技能,这可以增强他们语言上的自信和能力,不论是讲英语还是母语,都可以运用自如,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财富。另外,在体育、艺术、音乐方面的教师也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标准,才能真正教学。政府也会持续地提高师生的比率,逐渐的培训和招募更多小学教育方面的专家,这样学生在小学就会有好的基础教育。

  提升和规范学校教育质量除了在小学教育上下功夫之外,大学教育和学龄前儿童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李显龙在2012年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强调要“加强新加坡各大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的扩展和应用,同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 之所以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的扩展和应用是因为“我们应该创造出更多的大学空间,学生就能够集中申请应用型工科学位,例如:工程师、理疗医生、社会工作者、技术人员等有用且被需求的学科,这将会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我们也不能只集中于毕业生的工作问题而不去管雇佣机会与雇佣质量,很多国家已经犯了这方面的错误,只集中在机构建立、课程运营上,生产出很多的毕业生却不能找到合适和满意的工作,所以我们不能错误的引导人们,目前,新加坡有两所学校和工业合作的很密切,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其中一所是新加坡新跃大学,另一所是新加坡科技学院,在新加坡新跃大学里有很多的中年学生,他们已经有家庭有孩子了,他们都是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开始工作,当真正的接触社会以后才知道社会真正的需要哪些人才,所以又再次进入大学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所以,我们应当在学生上大学时就培养实践型的社会人才。我们也会为这些已经成为社会人才并想继续学习的人才提供一些帮助,新加坡政府会提供更多的兼职工作,同时也会加大对新跃大学的兼职学生扩大奖学金以及贷款力度,在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也会有这样的支持情况。”

  鉴于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使儿童在黄金段年龄受到良好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李显龙认为,政府应该严格监管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并为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提供支持,具体措施有六点:“第一:我们要针对海外的学前教育机构建立一个新的法定仲裁机构;第二,我们将提供和升级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培训标准;第三;我们将会对新加坡职工总会加入新的运营机制;第四;我们将会升级我们发布的职工运营机制,从而能够使职工有更多的机会;第五,我们将会运营一些政府的学前教育中心去测试新概念下的学前教育机构;第六,我们将会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使他们能支付起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费用。”

  在李显龙就职之后,新加坡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发展经济,促进国际化,不管从哪方面看,都离不开吸引和留住人才。然而,随着社会民众对外来人口挤占新加坡本地居民就业机会的疑虑和抱怨,新加坡在吸引新移民方面变得更加慎重,也越来越倾向于走吸引高端人才的路线。2006年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李显龙提出了增加新加坡人才的三个方法:

  首先,加大与海外新加坡人的联络,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很多方式与海外新加坡人才保持联络,已经为海外新加坡人才建立了单独的新加坡群,不断地更新关于新加坡的最新消息,确保海外新加坡人才能够了解到最近新加坡所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增加海外新加坡人才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次,我们要帮助海外新加坡人回国,无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这样新加坡人回来后他们的工作问题以及子女的上学问题能得到解决,这些新加坡海归将会愿意留在新加坡。新加坡对各类人才都持开放的态度,不只是专注在引进人才的数量上,而是要考察人才的能力、思想。

  另外,政府对新加坡生育政策将会更加开放,鼓励生育;鼓励移民,加大对外籍人才的欢迎。新加坡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我们有着亚洲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世界性的国家,很多的外国人在新加坡生活感到很舒适,这也对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新加坡在鼓励移民的同时也鼓励新移民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另外,新加坡的一些学校也在学习其他语言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新加坡和外籍人才的语言需求提供方便,这也是新加坡与国外人才紧密连接的关键环节。

  在2011年的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李显龙又阐述了在避免新加坡人才外流和吸引移民等方面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在化解本土人口和新移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帮助外来人才融入社会方面,政府应该做出的努力。他说:

  新加坡政府要帮助那些已经准备好回新加坡发展的人回到新加坡,把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就容易找到工作,他们的子女也很容易上学,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慢慢地适应下来,就不会出现人口的太大流动。

  这也是需要一定的调节过程的,首先,新加坡人民要保持包容心态,让在海外的新加坡人感受到他们是新加坡的一部分,并且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他们。其次,新加坡政府必须持续地促进新加坡的移民,让新加坡成为世界人才寻找并考虑定居的理想之地。因此,我们正式的建立了一个公民和人口等相关单位,我们会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关于海外新加坡人,另一个是引进海外新加坡人才或外籍人才来新加坡发展的项目。

  在吸引外来移民方面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国家,让人们对我们的国家更感兴趣,这样才会找到更有能力,更愿意贡献并加入新加坡的人。

  新加坡必须寻求各种人才,不仅仅是在数量上。主要集中在寻找有能力,有推动力,有思想的人才,也可以通过技术、能力来判断人才。

  新加坡是一个独特的国家,有着深厚的亚洲文化底蕴,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的国家。在英语作为常用语言的同时还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这对于吸引外来人才是很重要的。对于政府来说,能做到的就使新加坡的国门敞开着,对即将定居于新加坡的人士表示欢迎,公民们可以从生活的细节上接受外来居民,和他们认真交流,让外来居民感到自己被接受,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另外,外来居民也应该努力的适应和融入新加坡社会。新加坡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新加坡不缺奖学金,缺的是人才。

  李显龙执政时期,人才政策对新加坡公民另一方面的影响逐渐显现。2011年,以2006年成立的人口秘书处(National Population Secretariat)为前身的总理公署全国人口与人才署(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成立,融合新移民、吸引海外新加坡人成为它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一时期,“人力资源21计划”和《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New Challenges, Fresh Goals-Towards a Dynamic Global City)都对新加坡的人才战略做出了规划,力求重构新加坡的人口结构,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为新加坡服务,同时相应地控制低层次人才的引进,缓和新加坡公民对人才政策的抵触性回应。

  总体来看,新加坡的三位领导人在执政期间,都根据当时的时代要求提出了不同的人才思想,并根据这些人才思想采取了具体措施,满足了时代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本文选自《新加坡的人才战略与实践》,作者:刘宏、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