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
2016年11月9日宗庆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力发展制造业,扶持实体经济,一直是中国官方文件和高层讲话中强调的关键词。中央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行政审批等等。
但宗庆后认为,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还不够。他说“全国的土地都被国土资源部定了价,现在工业用地需要几十万、上百万/亩,水、电、气都是国有垄断企业,要把水、电、气接入工厂都需要高额的费用,而且审批各道环节也需要不少报告,什么环评、能评、清洁生产等一系列的审批均要费用,如此高的投资成本,而盈利又无把握谁还敢贸然投资?”
他同时表示金融也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
宗庆后还对互联网技术发表了看法,称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工具,但虚拟经济不能搞过头,否则会损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
“希望政府对电商管起来,要征税,对互联网经济也要管起来,让其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他说。
宗庆后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也有一番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很有限,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主要依靠内需。但是怎么拉动内需呢,“当务之急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问题”。
宗庆后说,“有钱人的消费,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只有提高10亿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险问题,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才能真正地拉动内需。而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改革财政部门,降低企业与老百姓的税负。”
宗庆后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充满信心,他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为我们有党的英明领导,有能集中办大事的体制,我认为当前解决的关键是分配问题。”
“现在据说中国已有三亿人富起来了,仅这三亿人就创造了一亿人次出国旅游的纪录,而且是到哪哪里的市场就火了,试想如果还有十亿多人也富裕起来,进一步拉动消费,我国的经济会是怎么样?我相信又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
宗庆后的话,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作为中国商界传奇人物,在今年10月1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度《胡润百富榜》中,宗庆后家族以11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五。而他掌控下的哇哈哈也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第70位。同时,宗庆后也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于他的传闻很多。曾有媒体把宗庆后比作“霸王”,以显示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度强。确实,已经71岁的宗庆后,现在依然奋战在哇哈哈一线,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而在他的传奇中,最著名的无疑是“达娃之争”。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加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款,占合资公司51%股份,娃哈哈集团占有49%的股份。
2006年,达能派驻合资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范易谋发现,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建立一系列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这些非合资公司每年也为娃哈哈带来丰厚的利润。范易谋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的存在拿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和利润,因此要求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拒绝了达能的收购请求。
于是,宗庆后在媒体上扯起民族主义大旗,捍卫娃哈哈品牌。舆论之外,达能公司通过法律手段,发起了一场针对宗庆后和非合资公司的全面诉讼。但最终在国内、国外数十起诉讼以达能的败诉而告终。
宗庆后在思客讲堂上演讲
近日,新华网上市前夜,旗下思客栏目的“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改革创新”论坛上,观察者网编辑在这里见到了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
温厚的笑容,浙江口音,谈起当前经济热点,以及企业目前的困难,包括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宗庆后敢言敢讲,15分钟内,全场竟连续响起五次掌声。
作为实业界的第一代企业家,宗庆后在演讲中疾呼,要大力发展实业,发展制造业,莫要把虚拟经济搞过头。
世界经济危机远没有过去
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新华网主办的这次思客会,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改革创新”,本人想就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说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我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远远没有过去,继续下行的压力还很大。
因为欧美政府并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仅仅是大量印钱而已。欧洲高福利、高税收政策导致大家都不愿工作了,而且短时间难以纠正;美国高度负债的虚拟经济下,就业也难以解决。WTO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因为WTO最基本的原则是,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发达国家把相关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廉价生产,发达国家财富创造得少,负债消费得多,等到发达国家出问题了,发展中国家也会受牵连。
中国的经济一样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尽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还是一枝独秀,但毕竟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了。而且不可否认,我们的经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从投资、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发展转向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的过程中,还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当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较大。
当前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分配问题
我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因为我们有党的英明领导,有能集中办大事的体制,我认为当前解决的关键是分配问题。
现在据说中国已有三亿人富起来了,仅这三亿人就创造了一亿人次出国旅游的纪录,而且是到哪哪里的市场就火了,试想如果还有十亿多人也富裕起来,进一步拉动消费,我国的经济会是怎么样?我相信又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
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老百姓收入问题。党中央已经提出要在2020年让老百姓收入翻一番,今年又提出精准扶贫问题,要全民进入小康,我认为当前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富起来,特别是中低收入的人群富起来,因为有钱人的消费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现在关键还是要增加10亿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拉动起这部分人的消费才能真正拉动内需。而且不但要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还要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险问题,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用钱,这才能真正地拉动内需,才能促进经济的再次腾飞。
我认为,财政部门要进行改革,要降低企业与老百姓的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用于这方面的赤字负债我认为是能收得回来的,因为经济发展了,税基扩大了,税收也会增长。
而老百姓收入提高了,生产发展了,成本也提高了,人民币肯定会贬值,政府的债务也会减轻,有钱人的财富就会贬值,实际上是平和地进行了均贫富,而我们对外可以使人民币升值、让其坚挺,因为我们不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了,这样我们进口的产品价格就便宜了,我们将会享受人家的劳动成果。
如果人民币坚挺了,世界各国都藏人民币,把人民币变成硬通货了,我想这个好处是不得了的。
我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经济上要充分放开、搞活。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就是靠对外开放、中央对地方放权、中央对地方让利发展起来的,但后来对经济又集中管起来了,把企业管死了。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我认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因为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经济,若不创造财富哪里有虚拟经济、金融行业的生存之地,不创造财富国家百姓如何生存。
我认为中央现在主要抓两件大事,一是强军发展国防力量,免得被人欺侮;二是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奔向小康社会。这两件大事都要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例如清朝末期GDP占全世界30%以上,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但闭关锁国没有参与工业革命,GDP增长靠的是丝绸、瓷器、茶叶,没有洋枪、洋炮,八国联军三万多人把慈禧太后打得落荒而逃。
现在中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制造业,我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民富国强必须要花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及高端制造业。目前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实体经济税费负担较高,资金成本、人工成本太高,利润率太低,因而导致生存不下去及没有人愿意干。实体经济对国家贡献很大,现在应该让其休养一段时间,要放水养鱼了,少收点税,取消一些费。另外资金成本对民营企业来讲也比较高,现在银行把钱贷给国有企业,标准利息甚至还下浮,然后国有企业再把贷款贷给民营企业赚利差的比比皆是。
我认为应该一视同仁,同时银行的贷款利息太高,把企业利润都赚走了,企业活不下去了,反而变成坏帐了,因此适当降低点利息,希望国家不要给银行过高的利润任务,也不要光对民营企业的坏帐追责,实际上金融也是依附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没有实体经济金融业就像没有水的鱼。
至于人工成本高,我认为也是应该的,不断提高老百姓收入,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是我党的宗旨,但按现在企业的盈利水平要提高员工收入是相当困难的。
我认为企业可以实现全员持股,一则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性,二则也能让员工得到分红收入,进而提高员工收入。同时政府也要设法降低五险一金的税率,提高个税的起征点,不要让企业给员工涨工资,结果大部分又被国家收回去了,实际上得不到收入的增长。目前退休工人的收入比在干活的年轻人收入高的现象要改变,否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降低投资成本,现在工业用地也需要招拍挂,而且全国的土地都被国土资源部定了价,现在工业用地需要几十万、上百万/亩,水、电、气都是国有垄断企业,要把水、电、气接入工厂都需要高额的费用,而且审批各道环节尚需要不少报告,什么环评、能评、清洁生产等一系列的审批均要费用,如此高的投资成本而盈利又无把握谁还敢贸然投资?
就是这样政府也不愿意把土地给工业制造业,因为做房地产地价更高。
目前房价过高留不住人才,年轻人买不起房,不能安居乐业,影响社会稳定,农民买不起房很难实现城镇化,真的是后患无穷。现在买地的钱是银行的,造房的钱是银行的,买房的钱也是银行的,绑架了银行,我认为不能再扩大这个泡沫了。
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银行要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更加深入了解,对于被淘汰的企业与产品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都不要盲目贷款,对国有与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适当降低贷款的利率。
同时我认为银行是否可以与强势企业共同筹办风险投资基金 ,现在美国掌握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实际上这些技术都不是美国开发的,而是美国风险基金从全世界买来的,而且是从初创就买来的,很便宜,但他买了十个如果有一两个成功了,上市了,就把成本和利润赚回来了,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办法,能掌握更多的高新技术,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高速发展。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