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领跑中国研究 | 智库研究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Ellewood在哈佛图书首发式上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世界上几乎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对一个国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哈佛与中国也有颇深渊源:130年前,哈佛最早邀请中国人去执教;最近30年,哈佛一直领跑美国大学和智库对中国的研究,当年为恢复美中关系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哈佛有近百位中国问题学者,有关中国话题的讲座几乎每天都有。在号称“美国智库一条街”的马萨诸塞大道,也许不经意间就会碰见一位有哈佛背景的“中国问题专家”。一位美国研究生说:“过去哈佛研究中国是出于好奇,但现在不同了,中国经济在发展,地位也提高了,我们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但不管怎样,哈佛引领着美国的中国研究,并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却是不争的事实。

  哈佛的中国研究项目或机构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1997年成立的亚洲中心。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则是近几年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所属的企业政府中心的亚洲项目组现有研究人员23人,组长托尼·赛奇1994~1999年曾在北京任美国福特基金会驻华代表,在他的推动下,肯尼迪政府学院每年都在帮助培养几十名来自中国国内的高级干部。

一、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设于哈佛文理学院,是美国东亚研究、近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先驱,现在已发展为以历史为主干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机构。由于有着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挂钩的研究方向,加上其良好的学术声誉,使其对美国对华决策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中心成立于1955年,由美国中国学研究先驱、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哈佛大学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创建,最早称为“东亚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Sudies),费正清任该中心主任直至1973年。1977年费正清退休时,该中心改为现名。作为现代中国学的开拓者、西方世界中国通之前辈,费正清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同时也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做出了不懈努力。早在尼克松访华前,保守派就称哈佛的中国通为“绥靖派”。这些学者长期以来都主张中美之间应该用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取代军事上的冲突。而现阶段,其学者则能从美中关系的现实出发,主张对华接触,支持“一个中国”政策。

  该中心对东亚的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的研究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不仅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历史、社会的大方向,而且还对其中所涉及的细节和边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海峡两岸关系、中国外交史、少数民族问题、海外移民、中国的文化遗产等。该中心的学术讲座尤其多,每周近20场,几乎每天都有。讲座内容十分丰富,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当代问题,从国内家庭社会问题到海峡两岸关系、国际关系问题,从考古探讨到戏剧、电影、小说,无所不包。

  当前该中心的中国研究专家队伍自称在美国是最强大的,主要中国问题的专家有:詹姆士·沃森、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阿瑟·霍尔库姆、詹姆斯·汤姆森、默尔·戈德曼、保罗·科恩、伊丽莎白·佩里、罗德里克·迈克法夸尔、李欧梵、傅高义、杜维明、李葳仪等。每年来自美国各大学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任兼职研究员、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多达100多名,其中仅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就有数十位。CCG研究员苗绿曾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除了出版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中心还创办了《中国季刊》、《哈佛东亚丛书》、《哈佛东亚专题文集》、《中国论文集》、《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等。此外,一批在哈佛就读的中国学生还办有《哈佛中国评论》。在“哈佛看中国”的哈佛学者访谈中,对于中国的关注也涉及到方方面面。

二、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强哈佛大学在亚洲问题上的研究,以确保其在这一领域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哈佛大学于1997年成立了亚洲中心。傅高义教授是亚洲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帕金斯教授是亚洲中心的现任主任,目前共联络了100多名学者从事中国和亚洲研究。

  亚洲中心和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提供了众多的中国研究项目,给哈佛大学的师生们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来学习、了解和研究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温家宝总理在哈佛的演讲活动就是由这两个中心联合主办。

  过去,学究气很重的哈佛侧重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现在,中国访问学者在哈佛同一些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交流时,彼此可以用中文交流。哈佛的中国学者几乎都有一个好听并地道的中文名字,如孔飞力、史华慈、傅高义、宇文所安、包弼德、安守廉、柯伟林、伊维德等。

  中心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基金会、社团和私人基金,其资金与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朝鲜研究所的资金由一个办公室统一管理。

  2011年,我们在哈佛做访问学者期间,访问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作者与哈佛大学费正清前中心主任、亚洲研究著名学者傅高义合影

三、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

  我在2011年初来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高级研究员。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位于美国名城波士顿西北部的卫星城剑桥,属于马萨诸塞州,原先是哈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始建于1936年。1966年,为纪念不幸遇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哈佛成立了政治学院,1978年,两学院合并,改称现名。

  如今,肯尼迪政府学院已成为哈佛大学最优秀的学院,其一直致力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大量的政府研究课题,对美国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建立公共领导者的培养体系方面是一个开创者,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公职人员培训基地和政府问题研究机构,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公职领导人员。一定程度上说,肯尼迪政府学院具有国家智库的功能与作用。

  如果说哈佛大学是世界知识精英屹立不倒的精神殿堂,那么肯尼迪政府学院则是国际公共管理精英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基地。肯尼迪政府学院有46000名校友,分布在全球的200个国家和地区。无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世界银行长佐力克、达沃斯论坛创始人施瓦布,还是前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新加坡总统李显龙、香港前特首曾荫权等都从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公共管理培养,更不用说肯尼迪政府学院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教授,因而肯尼迪政府学院不愧于世界公共管理人才摇篮之称。其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获得了全世界的推崇。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也像很多美国智库一样,每周都举办各种论坛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肯尼迪论坛,经常邀请美国和世界各地的领导人、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领袖进行对话交流,讨论近期的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公共事件,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戈尔巴乔夫、凯萨·查韦斯、贝蒂·弗莱顿、屠图大主教、埃伦·约翰逊·瑟利夫、比尔·克林顿、南希·佩洛西、杰拉尔德·福特、戈登·布朗和康多莉扎·赖斯等。从1978起,肯尼迪论坛已经举办了一千多场,与会者达65万人,通过电视、远程会议和互联网进行收看的人数达到几百万。肯尼迪政府学院信奉学术必须与实践结合的信条,将知识广泛的传播是这一信条的主要体现。

  肯尼迪政府学院拥有自己的刊物,从而可以将学院的老师、学生和校友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向全球发布。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三种院级刊物:《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期刊》(Harvard Kennedy School Magazine),主要以新颖的生动的方式介绍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新闻透视》(Harvard Kennedy School Insight),主要通过专家的采访来介绍肯尼学院的最新研究;《影响力》(Impact)是一个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季刊,主要是全面的介绍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知名教授的研究。建院75年来拥有4.6万名校友,来自于203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岗位遍布政府、私人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等许多部门。这一遍布世界的校友网络可以为肯尼迪政府学院在了解和解决相关地区的公共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其能对其做出快速的反应。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校友都非常珍视校友身份,他们会永远以能成为校友社团的一员而骄傲,而且他们坚信,随着校友社团的人数的不断扩大,它对肯尼迪政府学院和肯尼迪校友的帮助会越来越大。

  2011年秋正值哈佛大学诞辰375年,肯尼迪政府学院诞生75周年,我在哈佛大学前校长、现任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劳伦斯萨默斯的办公室与他进行了长时间交流。我曾请教他,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最大优势到底是什么?他回答说:“选择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并发挥他们的集中效应”,“如果当我们已经有了一批精英,就可以招募到更多的精英,精英吸引精英,人才是关键,把精英集中在一起自然会做得更好”。 我想这也是肯尼迪学院受世人瞩目的原因——聚集和培养精英。

  作为培养政治精英的摇篮,肯尼迪政府学院在重视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肯尼迪政府学院拥有15个专门的研究中心和60个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国际、国内以及地区性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问题。其中,爱什民主政府与创新研究中心和贝尔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带有浓厚的高校智库色彩。

  I 爱什民主政府与创新研究中心

  爱什民主政府与创新研究中心(Ash Center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是一个致力于推动现代政府公共治理的公共管理研究机构,其目标是“通过研究、教育和公共讨论,促进管理和国家政策的卓越和创新”。肯尼迪政府学院和中国有相当长的合作史,这些合作交流在最近的十年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许多中国的政府官员、学者和专业人士通过参加爱什研究中心的新世界学者项目(New World Fellows programs)和Rajawali学者项目(Rajawali Fellows programs)来到肯尼迪政府学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大约有1000名中国学员参与了这些项目。

  为了招收更多中国学员来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2008年7月,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亚洲项目并入爱什研究中心。亚洲项目是一个整合了哈佛大学全校范围内涉及亚洲地区的研究项目。扩大后的爱什研究中心充分利用了了科研队伍、高层经理培训和学生支持三方的优势。2010年1月1号亚洲项目改名后正式成为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的一个项目。它将世界范围内针对亚洲地区的重大事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整合起来,用于提高亚洲地区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培训水平。

  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的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是中国公共政策项目,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和中国的项目培训中国政府官员,这些项目包括中国案例项目、发展项目中的中国领导人、中国领导危机处理培训班、新世纪学者项目、Rajawali项目和上海高级管理层培训班。如今,肯尼迪政府学院最为重要的三个与中国相关的研究项目均由爱什研究中心承担,它们是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中国危机管理培训班和上海高级管理层培训班。

  【案例】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

  2001年,哈佛肯尼迪学院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官员海外培训项目——“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China’s Leaders in Development Program),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同举办,项目主要负责人为肯尼迪学院爱什中心主任托尼·塞奇(Anthony Saich)教授。这是一个主要是面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的培训课程,目标是提高他们应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项目最初为3个月,后压缩为八周,其中前半期在清华大学接受课程培训,后半期飞赴肯尼迪学院进修课程并进行实践调研。在清华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政策改革、公共金融、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课程由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清华大学的老师来共同讲授。课程包含五十个案例,使他们从专业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了解公共管理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了解肯尼迪政府学院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在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公共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即如何围绕目标安排财政预算和各部门合作等问题;二是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型问题;三是公共财政问题;四是城市信息化问题。

  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中国官员培训班安排的豪华教师阵容创下学院历史上的一项记录。授课教师不仅有来自哈佛大学的知名教授,还有很多来自于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的专家和高级官员。其中包括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他曾经出任肯尼迪学院院长、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提出著名的“软实力”理论。同时,奈还是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曾代表肯尼迪政府学院于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协议。

  讲授美国政治的教授罗格·波特(Roger Porter)有超过20年的白宫服务经历,曾是里根总统和福特总统的主要幕僚。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素有“中国先生”之称的傅高义教授也担任了培训班的主讲教师。

  这个项目国际培训规模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当属首次,因此这个培训项目也成为社会与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助理爱德华·康宁(Edward Cunning)曾表示,“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哈佛将帮助受训者“丰富经济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识,扩展他们的战略远见,以便使他们有效地应对变动中的公共政策环境”。按照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清泰的说法,“入世之后,如何能让官员在短时间之内增加必要的知识,开阔视野、更新手段、转变观念,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肯尼迪学院已经为中国政府培训了近百名省部级官员和数百名地市级官员,让中国政府官员能够知己知彼,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II  贝尔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

  贝尔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要关注和研究国际安全问题,特别重视科技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旨在加强哈佛大学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在国际化接轨的过程中国家的安全需要。

  该中心整合了社会科学学者、自然科学家、技术专家,以及具有行政、外交、军事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的经验和智慧,为应对那些来自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挑战提供具体政策建议。贝尔福中心既有前政要卸任在此从事研究工作,又有中心研究员到政府任职,如现任国防部副部长艾什顿·卡特曾长期在中心从事预防性国防项目的研究。

  2012年,该中心研究员贝克利(Michael Beckley)的一项研究报告受到中国媒体不少关注。 报告题为《中国世纪?美国为什么仍然有优势?》(China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内容着墨甚多的是经济领域。他指出,舆论普遍相信中国崛起并且很快会超越美国的想法,存在很大的误区,对“美国衰弱”的忧虑是错误的。质疑者可以轻易从反华或唱衰中国的角度看待这样一份报告,但它认为驱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中国发展将面临很多隐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心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际安全项目(ISP),主要就美国国家利益和面临的国际安全威胁进行分析研究,如:核武器的流失危险、国内种族问题等;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项目(STPP),分析科技政策对国际安全、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影响,现主要研究军、民用核技术和材料的管理,国家科技政策的动态问题等;强化民主法规项目(SDI),主要是针对加强国际关系中合并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例如:专门为俄小型政党进行政治领域培训,深入研究安全政策问题等。

  中心负责编辑出版的《国际安全》季刊,在相关领域具有世界性影响。

  III  其他智库类研究中心

  除了上述两个研究中心,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主要研究中心还有卡尔人权政策中心(Car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Policy)、国际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Center for Public Leadership)、Edmond J. Safra基金会伦理研究中心(Edmond J. Safra Foundation Center for Ethics)、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Hauser 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政治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tics)和住房联合研究中心(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等。

  例如,妇女和公共政策项目研究中心(The Women and Public Policy Program)就是致力于努力减少男女平等的研究中心,它通过与世界妇女领导人理事会(Council of Women World Leaders)和世界经济论坛等组织的合作来实现男女在经济、政治和教育医疗方面上的平等。妇女和公共政策项目研究中心举办名为“从哈佛广场到总统办公室”政治选举的实习培训项目(Harvard Square to the Oval Office),这个培训项目的目标是促进女性进入政府部门,从而实现政府人员中男女比例的平等。

  其他还有:琼·肖瑞斯坦新闻出版、政治和政府政策研究中心(Joan Shorenstein Center on the Pres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主要研究新闻出版物和政治之间的各种关系;住房研究合作中心,研究有关改善美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住房问题;阿·艾尔弗雷德·陶博曼州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州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运输、公共安全、住房、控制污染和种族隔离等问题;马尔科姆·威纳社会政策研究中心(Malcolm Wiener Center for Social Policy),研究改进医疗保险、教育和劳工方面的政策问题;刑事司法政策和管理研究计划,研究形式司法政策和机构管理问题;企业和政府研究中心,研究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中的企业和政府关系及有关的政策问题;国际问题研究计划,研究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哈佛大学职业道德研究计划,研究政府、政界和个专业领域的道德问题;政治研究中心,主要作为哈佛大学和政治界的一座桥梁。

  依托这些研究中心,肯尼迪政府学院在国际研究领域获得惊人发展。从印度尼西亚到巴基斯坦、南非、智利,员工们进行研究、向官员咨询,并为外国培养领袖。经济学家Asim Ijaz Khwaja对印度旁遮省(Punjab)的研究——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成果项目对比来自旁遮省的112个村落,其中包括超过800个政府和私人建立的学校。经济学家Rohini Pande主要研究对处于不同政治和分配体制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析。教职员工同样开展跨越国界的研究议题,包括气候变化、全球贫困、外交、经贸和微观发展。在里卡多·豪斯曼(Ricardo Hausmann), 兰特·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和达尼·罗德瑞克(Dani Rodrik)的领导下,国际发展中心实验室致力于提高贫困国家生产力,研究不同国家发展趋势。在新加坡、迪拜、越南等国,肯尼迪政府学院为当地公共政策项目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研究中心是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了人才培养的合作研究。2013年1月,CCG出版了专著《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精英课》,详尽分析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国际化生源构成等参与主体,以及课程设置、案例教学、活动会议、毕业走向、中国官员培训,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其形象与风采。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David Ellewood 和艾什中心主任托尼.赛齐教授和执行主任张伯赓等都亲自来北京出席了该书的发布会议。

  此外,发布会同上还举办了哈佛校友公共政策研讨会,邀请了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甘藏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国家外专局副局长刘延国、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中央党校战略学研究室主任段培君等参加。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还在发布仪式的致辞对本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精英课》,王辉耀、张晓萌著。


 

 

摘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