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财经】亚投行是中国抛弃WTO另起炉灶? 龙永图如是说
2016年10月24日
►中国是现有规则坚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执行者,WTO就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
►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所应当也要关注投资领域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享受“入世”红利已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中国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引发的新一轮保护主义,不同形式的区域协定兴起,英国脱欧等事件折射出的内顾倾向抬头,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
近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在此国际新格局下,不少人认为中国要“另起炉灶”,事实上中国愿意加入WTO并从中受益,非但不会颠覆现有秩序和规则体系,还会成为坚定的、负责任的建设性成员。
他认为,G20杭州峰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积极推动在投资领域的规则指导原则并获得大家的认可,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不应总将国际间的经贸现象政治化。
全球治理也是讲全球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全球规则制定、修改和完善。目前现有的全球机构,有些是常设机构,比如世界银行、WTO,还有一些是非常设的对话机构,包括G20、APEC,这些机构并不是制定规则,而是为制定规则做各方面的准备,制定一些规则体系的指导性原则。
大家讨论全球治理的时候,在经济领域扮演的角色,还应进一步丰富全球治理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修改完善全球规则;二是丰富制定规则的机构,执行机构的规则,还要有机构来监督实施。
对中国来讲,在规则问题上也有几个判断和观点。中国是现有规则坚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也是执行者,WTO就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花了15年时间就是要加入这套全球既定的规则贸易体系,参加谈判的人很清楚,当年很多人都不同意,为什么我们要戴上这个枷锁,为什么要用这个套。
后来经过长期沟通,不参与这个体系就得不到全球包括政府和商业界的信任,而信任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是最重要的,只有承诺遵守规则才可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交往中得到信任,只有成为被信任的一员,才可能成为在全球经济贸易中迅速发展的一员。
中国加入WTO承诺遵守这一规则后,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遵守了规则,承诺国民待遇,承诺开放市场,我们的外贸以22%的速度在过去十几年发展,还有大量的外资进来。所以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正是中国愿意遵守全球规则的最好例证。中国从遵守国际规则中也确实获得了利益,但我们也会继续遵守全球规则,成为全球规则最好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这也是中国入世15周年对全球来讲很重要的一点。
中国崛起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质疑中国是不是要“另起炉灶”,是不是要把全世界的规则体系搞乱,当然不会。中国花了15年加入这个规则而且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颠覆现有的规则和秩序?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建设性成员,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非常重要。
做“加法”,不做“减法”
但是也要看到规则在不断的变化着,全球新的经济现象也会不断出现。比如十年前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没有现在这么快,全球新技术发展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大家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这在十几年前都没有过,所以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制定新规则的。
在规则问题上,我们总的原则是愿意参与做“加法”,基本不做“减法”。我们不会把这些现有的规则去掉,不会按照中国利益,按照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甚至意识形态来挑选哪些规则我执行、哪些规则我不执行,规则就是规则,这一条也很明显。
但我们可以做“加法”,因为我们不做“加法”,不对全球新的治理体系做最新的建设性意见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还有很多领域根本没有规则,只有一些惯例、先例、律师和案例来规范,根本没有清晰的规则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需要制定全球很多领域的新的规则体系,这点在投资领域就非常明显。
这次杭州G20峰会,中国积极推动在投资领域的规则指导原则并且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当然G20不是中国一家来起作用,但中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做一些引领。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所应当也要关注投资领域规则制定者的利益。
做“加法”,现有的国际机构,比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少回合后一直没有大的进展,这时候有很多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就成了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国和其他国家搞起来的TPP,我们认为是建设性的。因为到目前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规则,如果你也不让其他国家来制定,这也说不过去,中国愿意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认为TPP是针对中国的,对于做“加法”,我们都会采取开放的态度。
建亚投行“合情合理”
还有从结构来讲,世界银行也好,亚洲开发银行也好,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全世界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世行的钱很有限,两行的钱也很有限,中国搞亚投行又有什么可非议?这是建设性的,是做“加法”的。
我们并没有想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银行,我们还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重要的成员,也是建设性的成员。只是因为现在钱不够,大家又都愿意,所以我们就愿意,包括金砖银行和其他一些银行,都是为了补充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不足。这正是在做“加法”,有些国际机构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
所以,中国愿意在过去没有国际规则,或者一些国际规则还不完善的地方往前走两步,并不是要推翻和颠覆现有的国际规则,这一点是合情合理的。
不应把国际经贸现象政治化
关于一些反倾销案例,打官司,并不是被人家告就是坏事。被人家告恰恰提醒你在这方面有问题,通过律师或通过WTO,我们败了我们就接受,也有胜的时候,互有输赢,这都是国际贸易间的正常现象,不要把它政治化。
所以,看到美国、中国、印度都是被人家告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贸易量大,当然被告得多。马尔代夫谁去告?这很正常。再加上你的规则上还有很多问题,中国那么多企业不是每个企业都做得很好,反倾销也不是只针对中国,而是针对中国的某些企业,所以不要把它政治化。
中美要建立“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美国在制定新的全球规则和新的全球治理方面应合作起来,碰撞起来,这一点我是非常赞成的。因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反映不同阶段国家的要求和诉求,这两个国家发挥重要作用和关键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这次G20杭州峰会,中国发挥的作用大家还是很支持的,因为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中美两国元首在G20杭州峰会中一起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巴黎协议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但要说还要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利益,现在我们也提出要建立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就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利益共同了,才有共同的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才可能制定相似的规则,在制定规则方面才会有很多共同点。
所以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中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美国大选不管谁当选,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两国间5600亿的贸易量,上千亿美元的相互投资,这些基本面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所以我相信,中美两国在全球化治理方面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章选自一条财经,201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