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庆:创造出国家需要的创业方向

2016年7月22日




王伯庆2006年回国创业,时年52岁,被称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2006年10月,麦可思公司在西南财经大学的一间闲置教室中创立了。“麦可思”是从“MyCOS”英译过来的,王伯庆常被人问到这是否是一家国外的公司,他的答案是:“My COS”是“My China Occupational Skills”(我的中国职业能力)缩写。他开办这样一家公司,究竟是要做什么呢?


创业的领域一定要是自己非常擅长的,不能看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要有社会需求。创业者要在创业前对自己将要进入的产业、行业有前瞻性的认识,要清楚如何让自己被市场所认识,以及如何向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





◎“‘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我在就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领域已经积累了近16年工作经验,适合来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


  “我叫做‘1、2、3,开步走’,一间教室,两部电话,三台电脑。这‘1、2、3’的物质条件也是投资人出的。我当时还觉得投资人看好自己的创业。几年后人家老实地说:‘其实也不是看好你这个创业,你这么大岁数还创业,就是有点感动才冲动地投了。’那年我已经52岁了,高校也没有就业跟踪咨询的市场需求。”


  其实,早在2003年世界银行便牵头发布了一项职业和能力研究,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测量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了新的方法。在美国,已经有咨询公司开始提供毕业生就业跟踪研究。在国内,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学生走上社会,就业难成为常态,而大学生就业研究仍属于空白。


  王伯庆决定把“高校管理咨询”带回中国,他明确告诉聘请自己的西南财经大学自己无法做全职教授,只能兼职。自己要利用长达16年的就业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经验和国外先进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高校完善教学和培养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商业环境比国内好很多,但创业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我认为自己在美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能在美国文化中游刃有余。”王伯庆说,“更重要的是,我的心在美国从未安分过,放不下中国这片土地,我的事业应该回到这里。”


◎“创业者要有傻呼呼的乐观,还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


  “创业更多的是从某一个方面改变了国家的某一项服务方式,例如百度引进了搜索引擎,我们引入了高校咨询管理。”


  “开始的近三年时间里,麦可思的工作是公益性的,我们做全国、各省的大学生就业研究,然后再把调查报告免费送给各省。没有收入,麦可思不断地筹款,我经常的工作是找投资和借钱。那时也必须经常面对员工辞职,主要原因还是不看好这个公司。”


  王伯庆自己生活也很拮据,妻子因为经济紧张继续留在美国工作,过得十分窘迫。然而面对巨额欠款,王伯庆总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即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还好吗?”他总是会说很好。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王伯庆的坚持下,麦可思出现了曙光,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终于关注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开始付费请麦可思来做数据分析,公司有了进账,王伯庆的坚持出现转机。也是在这一年,麦可思顺利发布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是中国第一本就业的蓝皮书,此后每年麦可思持续发布就业蓝皮书,受到各方专家的广泛认可和一致称赞。


  王伯庆说自己是一个很实际的人,凡事都会一步一步去做,因为人的事业没有投机可言,执着和寂寞才是唯一的法宝。面对创业之初的种种艰辛,他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是中国转型期必须要做的工作,从未想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如今,早已年过半百的他心头总是盘算着下一个五年大计、十年大计。他坦言:“我本来计划只做几年,现在看来一时停不下来了。由于这个作业是我国所需要的,我要继续带着我的团队把工作做好,最少再坚持10年。”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