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大控股CEO陈爽对话:中国的黑石 我们的希望
2016年7月6日陈爽,光大控股董事会下属执行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成员,光大控股首席执行官、管理决策委员会主席,负责主持光大控股整体营运。亦为光大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诺亚控股(股份代号:NOAH.N)独立董事及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HK 1848)主席、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
一袭深色西装、一领浅色衬衫;做派洗练却不吝于健谈;专业中更透出恣意汪洋的激情;open又不失sedate。貌似所有的对立,终究归于了和谐。
这就是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光大控股,股票代码:165.HK)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给外界的第一感觉:典型金融男一名,与逾23年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的从业历史殊为相配。
从交通银行(601328)到光大集团,从华东政法大学客座教授到香港金融发展局非官方委员、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名誉主席及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副主席,以及一长串上市公司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监事的闪烁头衔,都在折射某种积淀。或许,也正是这份几何级的叠加,才让陈爽屡有不同见地。
典型之一,如光大控股已明确提出将专注发展“跨境资产管理及投资”业务,并由此成为“中国的黑石”,这当然是陈爽的目标。不过,如此“高大上”的标的,在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中,不多见。且顺应当下中国资金百舸出海的形势,陈爽更寄望在二级市场投资领域还能更胜一筹。
典型之二,陈爽的手机微信中有个经济学家群,群里企业家身份独他一个。每一至两月,陈就会召集这群研究宏观、中观的友人一起探讨,坐而论道者也总会站在一个宏大角度,给出很多启示。
但饶有趣味、也是陈爽总爱拿来开玩笑的,是少数经济学家极有见地却往往情绪负面,而做投资的人却不能永远沉浸在悲观世界中。“你投下去要亏损,那还做什么投资?”在陈爽看来,经济学家研究而来的周期性规律,对做企业的人来讲十分重要。而抓住周期变化、顺势而为,挣企业应当挣的钱,才是自己该做的事。
顺势而为,陈爽信奉的哲学,也是他与《投资时报》记者对话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海外并购”的曝光率,则位居热词搜索榜第二。毫无保留的一个多小时交流中,陈爽将光大控股所走过的不同寻常的海外并购路径、对投资回报的高低及风险管控以及光大集团重组对其的影响,和盘托出。
至此,一个很久以来颇为神秘的重量级中资机构的成长曲线、版图构架以及正在努力的战略目标,浮出了水面。
不一样的海外并购路
《投资时报》:刚才聊天时,你用了大量时间介绍光大控股的海外并购。最近几年万达、复星、安邦等一批内地企业,也有大量类似举措,光大控股的海外投资路径与他们的差异化在哪里?
陈爽:我不方便评价他们的行为本身。但无论是国内并购也好,海外并购也好,首先得算清楚账,做这事情能不能挣钱。如果说是战略性并购,通过并购产生整合效益,当然可以;或是现在不挣钱,但未来能挣钱,也可以。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走出去并购时,希望学巴菲特,比如学巴菲特并购保险公司,觉得保险公司的资金能供我使用,使得收益率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这只是个假设,假设是否真能实现?如果不能像巴菲特这样用保险资金挣来的钱覆盖保险未来的支出,这种商业模式就值得拷问。
光大控股现在做的海外并购,一个目的当然是实现所谓的资产多元化,拿人民币和海外资产做些配置。但更多的是,我们希望能够并购中国所需要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医疗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的海外并购。我们过去在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几个周期当中,都挣了大钱,投资过中国机械制造业领域的一系列龙头企业。但正是在投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机械制造业水平还太低,所以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提高行业水平。未来,随着国家提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我们相信机械制造业在中国的前景非常光明。
这些与我讲的要“顺势而为”一脉相承。如果你要问我我们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就是我们所并购的一些东西未必一定是别人所看好的,而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自己看好。
《投资时报》:目前光大控股旗下有三只海外并购基金,已经投资的项目规模多大?未来三到五年你期望达到怎样的水平?
陈爽:我们的海外并购基金目前已并购的资产差不多在3亿美元规模。因为并购速度非常快,我们原本想一边做一边募集,结果实际上我们很快就用自有资金并购完成。未来我们会出售一部分份额来募集一些资金,让它的规模达到更高水平。
未来的基础设施基金,我们有较大规模的设想。因为基础设施对资金需求比较旺盛,所以我们今年成立了FOF(基金中的基金)。成立之后,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基金里,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成立50亿到1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FOF,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我们会放到海外基础设施并购里。第一期希望能达到50亿元。
逐渐降低上市退出比例
《投资时报》:光大控股对投资回报一般会设定怎样的目标?
陈爽:IRR(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去年在11%左右,今年上半年净利大概32.2亿港元,我们的净资产大概是404亿港元。投资水平从过去基金的回报率都能分析出来。我们第一只PE基金,也就是特别机会基金,到现在还有两个项目没退出,回报率是15倍;第二只PE基金的回报率大概是10到12倍。现在PE基金已到第三期,进入到退出期,项目情况也非常好。
再比如我们的医疗基金,第一期投资的6个项目有华大基因、贝达药业、积大药业、美中宜和医院、汉喜医院等。华大基因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如果它上市是5倍估值,我们就是25倍收益;贝达药业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靶向的癌症西药,现在也已排队准备上市。医疗基金的第二期已完成的项目有中国中药、Ambrx、Mevion、修正药业等。
还有VC基金。仅中节能一个项目,就把我们三个VC基金全部的投资都收回来了。我们VC基金投了25个项目,已经上新三板的大概有6家。
光大控股的长、中、短期投资配置是不错的,流动性和盈利的问题对我们不是压力。我们大量的长期投资都已具备流动性,16个二级市场项目已上市。未来上市不是我们的主要途径,将来新培育的基金,我们慢慢投、慢慢出就行。整个光大控股平台,由于长、中、短期资金有不同配置,保证了长期投资不用心急火燎地把它处置掉,保证了在还没有出现最好盈利的情况下,不用把它处置掉。
《投资时报》:今年A股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IPO再次被关闭。这对光大控股投资的项目退出会有怎样的影响?
陈爽:一家企业能不能上市,让市场做决定就好。让市场的无形之手来调节,比政府主动用行政权力去调节,可能会更好。
我们过去靠IPO退出的项目,大概占所有投资当中的60%,但未来会减少。为什么?我们对产业把握的能力越来越强以后,就不一定要通过IPO途径来退出,也许在IPO之前,装入别的上市公司当中,或被别人并购等。未来我相信这个比例会从60%调低到40%左右,让非IPO手段退出的项目占到60%。
我们手里已有16个在二级市场上市的项目。我们的投资金额一般比较大,不像红杉等PE那样,采取的策略是广泛撒网,200万美元、300万美元投一个项目,我们不做这样的投资。我们团队很小,没有精力照顾到这么多投资者。说句实在话,国有企业也不允许类似60%甚至70%的失败率。
我们现在还有71项投资没有上市,其中很多企业已经投了很长时间,比如银联商务,我们是第二大股东,投了1亿多美元,它现在还没上市。像这样类型的优质企业,我们肯定希望它能够走上资本市场。当然上市只是一个方面,不上市我们就进行一些整合。
这些企业里,4年以上的投资大概占四分之一。一家企业如果投了4年以上,相对来讲它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企业。对我们来讲,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其实我们不是很急,因为我们的投资期一般是4年到5年,但退出机制很可能是“8+2”,也就是10年。只要你在10年里有机会退出,就行。
比如我们第一个特别机会基金投的GDS,就是万国数据,这是一家做灾难备份、数据备份的企业,这家企业我们投了8年。我们觉得没问题。为什么?它发展得很好,经营也正常,在这个领域当中无人替代,那就行了,你就继续经营,我们不急。
“希望做中国的黑石”
《投资时报》:光大控股跨境资产管理业务有众多竞争对手,比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和他们相比,你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陈爽:背靠大树好乘凉。光大集团在国内的资源不是高盛等国际投行所能比的。中国广泛的网络和我们在国内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已具备的1.3万亿元资产规模,也都不是高盛所能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光大集团是我们强大后盾。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产品的创设能力。如果说光大控股是从2003年开始做资产管理业务,那么前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帮助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最近4年多则一直在做中国客户“走出去”。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跨境投资专家,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我相信一点也不比高盛差。我们懂中国文化,懂中国客户的心态。我们创设的产品,会比他们更有竞争力,更接地气。
还有一点,我们一直说,大家利用自身优势占领自己的领域就好,市场足够大。
《投资时报》:你怎么看金融混业经营?在几大控股集团中,光大集团如何定位?光大集团和光大控股是如何协同发展的?
陈爽:国家关于混业经营的政策,我觉得非常好。如果说过去国有企业缺乏相应活力,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那么混业经营以后,将给国有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但要真正做到这样,也不容易。因为事实上,民营企业在跟国有企业合作、做混合制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担心。混合所有制是不是真正能够落实,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光大控股实际上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一个是我们的飞机租赁单元,我们收购的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把它的灵活性和我们国有企业应有的优势真正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有了今天快速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本身的策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实施过程是否能真正到位,是一个很大问题,要克服很多困难。
《投资时报》:目前光大集团内部重组进展到什么地步?将对光大控股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机遇?
陈爽:光大集团本身的重组,应该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去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光大集团完成重组,算是完成了国家政策层面上的重组。此后内部整合一刻不停地在做,包括集团北京和香港事业线的拉直,也包括集团金融和实业业务整合,这都基本做完了。接下来要深入地,是集团如何对各主要子公司的股权重新重组问题,比如像光大控股持有的光大银行(601818)和光大证券(601788)的股份将来怎么办。我们希望集团未来能够整合,逐步通过发债、引进新的战略投资伙伴等,对此予以处理。
光大集团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资产管理,而光大控股是一个产品的创设者,不要说从外面引进多少客户,仅把光大集团内部1.3万亿元资产的一部分交由光大控股来管理,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数字。我一直说,光大控股是集团重组最大得益者,因为通过我们的产品,成为集团需要管理的资产类的黏合剂,能够帮助集团内部需求方提供产品。
《投资时报》:你到光大控股已经11年,想把光大控股做成什么样的企业?放眼全球,谁又是你的对标?
陈爽:我们希望做中国的黑石。但黑石的模式,以PE、房地产为主,辅以对冲基金。我们迄今还没有发现国际市场上PE及二级市场投资都做得很好的企业,而我们希望在做好PE业务的同时,顺应中国资金出海趋势,二级市场投资板块也能有较好发展。
当然,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直把黑石作为研究的一个对标对象,包括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希望这些方面未来能够和国际一流的基金对标。
文章选自《投资时报》,201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