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全:媒体和智库是天然的合作关系

2016年7月4日

 

  由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近日在京举行。《环球时报》执行副主编何申全在发言中指出,智库是产生思想,媒体则是思想的经纪人,要把这个思想推向社会。当前媒体和智库现在的合作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后期合作。我相信未来媒体和智库将不仅是合作关系,而是更多地走向融合。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智库和媒体进入“无人区”

  自从习主席提出号召了之后,这几年中国的智库确实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浪潮。同时,大家都特别想为国家发展做自己的贡献,办成一个新型、有特色、有力量的智库,但一些智库感觉迷茫,不知道朝着哪个方向使劲。

  这种感受,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人来说也是非常深刻的。新媒体和媒体虽然只多了一个字,其实区别非常大。什么是新媒体?过去微博是新媒体,微信是新媒体,但是我看微博和微信马上就会成为旧媒体了。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分答,我们总编辑胡锡进刚刚进驻的,还有现在非常火热的直播,这也是一种新媒体。所以,媒体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和变化。新媒体的这种新,是它不断地在更新变化,这样给我们做媒体和做智库的带来的冲击和迷茫都是非常大的。

  在一片混沌,看不清路的时候,特别像前段时间任正非在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一个发言,他说现在华为进入了无人区。我想不光是华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我们进入了一种无人区。前面没有一条看得见的路,我们跟着它走就行了。现在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出一条路,而且这条路,前人走出来的路还不能复制,只能作为参考。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来说确实是非常大的。所以,今天这个探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之后的探讨能够解除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困惑。

媒体和智库是天然的合作关系

  我觉得媒体和智库是天然的合作关系,我们的利益完全一致,没有竞争的。我们各自擅长的又不同,非常有互补性。智库是产生思想,而我把媒体的工作定义为思想的经纪人,我们要把这个思想推向社会。

  目前来看,智库和媒体的合作相对比较简单。智库对媒体态度非常友好,也非常的开放。但是两者在后期的合作多了一些,前期的合作少了一些。我觉得应该把媒体和智库的合作前置,智库应该更多的借助媒体的想法。

智库和媒体如何应对“生存和发展”两大挑战

  生存与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个根本性的挑战,就是我们怎样活下来,并且怎样活得更好。这个东西不光是智库,还是我们的媒体,我们都面临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现在外界的形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身在其中,又感觉不到其中的变化,我们有很多的迷茫。

  在这方面智库和媒体有很多的共识,我们怎样朝前走,很多的环节我们可以深度的融合。我提出一个概念,媒体和智库不是合作而是融合的关系,最后都是深度融合了。现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过去行业和行业间的边界,你突破的边界越多,你越能抢占先机,才能够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并且获得发展的机会。

 

(根据何申全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