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首倡并建构中国比较文学观念



钱锺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一本《围城》,描述了关于婚姻永不可解的纠结,困扰着过去未来的人。提起钱锺书,没有人不想到《围城》。这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父,除了才华横溢的笔触之外,也是文学研究的大家,他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被学术界冠之曰“钱学”。

  钱锺书是一个“文二代”,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教育世家,幼时聪慧过人,熟读古典诗书。19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名震校园,因为他的数学只考了15分,而他的国文、英文水平却是极高的。他对后来入学的师弟师妹们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许多人入学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能见一见这个远近闻名的才子。他的妻子杨绛,即是他众多的仰慕者之一。1933年,钱锺书大学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在抵达英国之后,经过一学年的严格治学训练,钱锺书开始着手撰写学位论文。几经选择与修改之后,钱锺书将自己的论文题目定为《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正是在作这篇论文的过程中,钱锺书开始了比较文学研究。通过这篇论文,他梳理了英国十七八世纪的文学,把其中对中国文化的描述一一记录,描述出英国文学对中国的想象与理解的偏差。这篇精彩的论文让钱锺书成功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回国后的钱锺书被破格录用为清华大学教授,次年到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写作《谈艺录》。《谈艺录》与朱光潜的《诗论》、梁宗岱的《诗与真》、陈诠的《中德文学研究》等著作一起,掀起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一次小高潮。钱锺书对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努力打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因此,当你翻开《谈艺录》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对许多问题都做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辨析,其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让整个学界为之震动。不过这仅仅是钱锺书对比较文学贡献的一个开始。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钱锺书出版了《管锥编》,这部划时代巨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迅速崛起,揭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序幕。

  《管锥编》是钱锺书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完成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全书约有130万字,论述范围囊括先秦至唐前。这部巨著浩瀚庞大,引述了近4000位著名作家的上万种著述的数万条书证,依托对《周易》、《毛诗》、《老子》、《楚辞》、《左传》、《史记》等典籍的研究,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隔阂,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典”。钱锺书的才华在这部书中全面绽放,此书考证辞章及义理,除了文学之外,还涉及许多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后世的文化论著和文学作品。这部书熔铸古今,观照中外,成了一座几乎不可翻越的学术高峰,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钱锺书也因此被推崇为中国文化批评的大师,备受推崇。他在文学国故在比较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的成绩,被人冠以“钱学”。就连他犀利的批评,也被认为是“尖刻无情地科学”。

  与此同时,一批研究比较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引起了学界的瞩目,一个专门的比较文学研究团体呼之欲出。1981年1月,比较文学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季羡林担任会长,李赋宁为副会长,钱锺书任顾问,《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也应运而生。

  在做学问方面,钱锺书非常严谨,这使得钱锺书的书在重印或者再版的时候,几乎都不需要做大的修改。钱锺书的夫人杨绛,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撰写《管锥编》的时候,她为钱锺书整理过笔记,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好几个大麻袋。钱锺书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懈怠。1950年,钱锺书接受了翻译《毛泽东选集》的任务,负责将毛选翻译成英文。在当时,这不仅仅是个学问的问题,还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钱锺书认真对待,为此付出大量心血。他负责翻译、审稿、定稿,一丝不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枝节问题。这一投入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毛选四卷本完全符合严复树立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钱锺书的翻译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钱锺书作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方面的杰出代表,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一个严谨的学术文化标准,启迪和激励着后来人。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著名学者余英时、王元化惋惜之余,评价说:钱锺书的离开标志着出生于20世纪初的那一代学者的终结。

本文选自《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