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从全球化到国内转型升级
2016年5月27日王辉耀,CCG主任
企业全球化的多种策略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企业,全球化都是一次难得的时代机会,也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如何整合全球资源、占据全球价值高端和国内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的提质增效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的产业布局的思考也关乎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
首先在政策上,要更加的开放。目前在中国国内,香港仍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好的桥头堡基地,在机遇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当然内地也有很多奋斗在全球化前线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经验值得借鉴。
例如正大退出了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并且进行了转型,把投资目光转向非洲。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特别谈到在非洲的发展,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在不能进入发达国家的时候,或者是在发达国家遇到壁垒的时候,通过走进发展中国家会不会是比较好的战略?华为原来也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确实值得好好总结,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和战略。
全球化的优秀企业还有三一重工,“走出去”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对于中国企业怎么选择“走出去”的战略,怎么样选择机遇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要看到发达国家,可能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以前都没有在我们侧重的范围之内,包括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三一重工就打开了印度市场。印度有10亿人口,而且GDP增长速度比中国还快。三一抓住印度市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印度孕育了很多的机会,不光是机械重工,也包括能源、交通、环保、环境、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中国企业有能力在全球配置资源,包括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都是非常好的。实际上印度有很多优势,印度对海外印度人才的使用特别好。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管都是印度人,印侨在海外有2000多万,只要是回来的印侨都会给他们发证书,吸引人才回来。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向印度学习,加强工作。
除了这些冲在前面的大企业,中国的中小企业,也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未来还是要到全球发展。如果企业没有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未来在中国市场上也可能站不稳。树立全球化的角度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CCG要研究的课题,要总结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和案例,这也是未来中国持续保持强大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属性,市场化运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产品要适应当地的市场、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建立有信用的品牌。寻找最佳伙伴也是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初期,外国企业到中国来都是通过合资、合营,并不是直接建立全资所有公司,要通过一个过程来熟悉市场。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合资、合营的方式“走出去”,通过“三资”的方式“走出去”。像大连万达收购AMC院线,他们用的最好的人就是美国的海归回到本国。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员工都是华人面孔,现在这些情况有很多改变。
关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新方向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还面临新的转型时期,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到了转型时期。产业升级现在确实面临着拐点,或者是十字路口,我们刚刚又制定了“十三五”的规划纲要,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预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同时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些都是现在很热的门说法,另外还有怎么样增加投资过程中如何优化投资结构、产权结构,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这个度的把握如何相互促进。
同时经济增长三架马车里面,实际上民营经济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这一块如何进一步推动?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字,民营企业投资放缓,这一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包括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科技创新,社会就业,包括互联网+,政府一直在谈简政放权,三证合一,营改增,税费负担包括企业权益保障,如何创造更公平的竞争机制。在新常态下如何转型升级,加快新型产业布局和发展,都是我们今天要面临的很棘手,很迫切的问题。
除了国内的经济转型,还有在国际上的转型。例如之前讨论过的TPP到目前为止是升级板,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概括了很多内容,要持开放的态度去看。服务市场的开放要倒逼改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也特别赞同户籍制度推动市场改革,户籍人口城镇化现在比例还是针对户口的城镇化。此外,我还想补充一个观点:改革开放每十年有个政策,比如说80年代联产承包,带来农民积极性的释放。90年代城市住房私有化,房屋私有产权带来了中国房地产繁荣几十年,都是巨大的政策红利。2000年左右WTO加入,推动中国进入经济第二强。每十年有个巨大的红利,现在可能我们也需要一个大的红利,包括城镇化。
要把这个做得更彻底一点的话,有可能会像当年开放城镇住房私有化一样,开放我们的宅基地。因为首先农民工没法买城里的房子,没有启动资金,接下来要流转他们的宅基地,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中,会把绿色经济真的抓起来,把绿色金融业抓起来,中国的转型升级步伐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