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涵:理性看待中欧市场经济地位博弈
2016年5月23日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黄日涵
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在当天的全体会议中,以546名欧洲议员赞成,28票反对,7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一项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呼吁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
近些年来,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政治互信不断增强,而且中欧经贸合作也亮点频频。中欧对中国倡导的“亚欧互联互通”与构建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欧亚大陆桥等基础设施项目有许多共通之处。双方正在热络之中,欧洲议会忽然一盆冷水,这出戏让人似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细细思量,欧洲议会却别有用意。
欧洲议会是欧盟三大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之一,为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总部设在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虽然称为“议会”,但与主权国家的议会相比其角色显著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并没有像主权国家议会那样的立法权限,它受到其他两大机构的很大制约。
可以看到此次欧洲议会通过的是一项非立法性决议,也就是说它并没有法律效力。如果欧洲议相关研究会要通过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首先就得由欧盟委员会提案。
众所周知,今年下半年欧盟将对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作出决定。欧洲议会提前表明自己的观点显然是将了欧盟委员会的军,这让欧盟委员会在下半年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案中不得不考虑其意见和态度。
欧洲议会虽然与主权国家议会有所区别,但是议员都由选举产生这一点是相同的。欧洲议会的会员并不是由所在国政府指定,而是货真价实地由欧盟选民选举产生。在2014年《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第一次选举中,代表保守势力的政党崛起,他们倾向于排外。欧洲议会此次行动也是在向选民传达一种保护选民工作的态度。另外,欧洲传统产业的利益集团垂死挣扎。如果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受冲击最厉害的就是那些诸如钢铁、制造等传统产业部门。
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方高层领导交往频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欧盟内相关国家的发展计划实现对接,中欧友谊小船破浪前行。这种长期形成的中欧友谊小船不会因为欧洲议会的这一决议而翻船。
一方面,中欧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欧盟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欧盟内相关国家的发展计划实现对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等方面来看,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的势头只会增强不会削弱。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国家”定位的影响越来越有限。中国加入WTO以来十多年的发展,国内产业已经大幅转型升级,现在经常受反倾销影响的也紧紧局限在一些传统的产业中。即使下半年欧盟作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也改变不了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大方向。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大多数国家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上的反对声并没有那么高。综合来看,在下半年的决定中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可能性并不会因为欧洲议会的这一决议而减弱,最可能出现的是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同时附加一些条件。
在欧洲议会推动这一决议通过后,中国国内的反应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似乎有些情绪过于激动。综合来看,目前中欧经贸关系核心依然是互惠互利,双方在理性的基础上各取所需。过多的感情色彩宣泄不适用于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所以在现阶段一定要避免感情用事。
此外,我们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地位”博弈的背后更加体现出政治的互信、文化的认同。近年来中国在发展对欧关系中,经济领域成果颇丰,但须知经济成果一定要有良好的政治互信去保障,要有双方文化的互信理解与认同去支持,这样路才能走的更远更稳。中国的企业不仅要多修炼内功,而且要学会融入当地。涉及出口的中国企业要更多地学习出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掌握对象国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更要学会融入当地,遵守欧洲的法律法规,避免被“贸易保护主义”钻到空子,这次欧洲议会通过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背后就有欧洲利益集团游说的身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逐渐加大,面对各种风险,中国的出口企业不仅要居安思危,更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多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真正学会“走出去”才能走的顺利,走的更远。
文章选自法治周末,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