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全球化第三次浪潮中国须抓住机会

2016年5月11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应邀在欧美同学会“时代大讲堂”做题为《国际人才竞争与中国人才战略》主题演讲


  我想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国际人才竞争的理论。实际上国际人才在世界上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自从全球化开始以来,国际人才的理论开始不断延伸。像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把国家的生产力分成三个层次,有天然的资源、社会状况和精神力量以及人力的资本。我想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他曾经在《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人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理查德·佛罗里达原来是美国的教授,后了去了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他有一本书非常有影响,叫《创意阶层兴起》,他提出了一个“3T”理论。什么叫“3T”理论?技术(technology)、创意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他发现在美国,凡是很有创意的城市,包括像硅谷,像波士顿这类城市,人才都是非常地活跃。包括像对同性恋的容忍,他觉得跟他们城市的创新指数是相关的。


  人才理论也有讲到人才的流失和人才的回流。比如说比较著名的有代表性的70年代的,现在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教授,叫巴格瓦迪,是一个印度人。他发现六七十年代,大量来自印度的学生,在学完以后都会留在美国。印度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但是成果最后都流失到美国了,他把这个现象叫做人才流失。这个现象在六七十年代,包括像台湾,像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是这样,印度更是特别明显了。


  到了9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卢卡斯研究发现,即使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呆在了美国,或者是移民到美国,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比如说20%到30%因为家庭的原因、故乡的原因或者是经济上的一些机会原因,还是会回去。所以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人才回流。当然还有类似的一些国家学者都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说一个学者发现,有30%的不是在美国出生的移民,当他们到美国第一个10年或者是第二个10年的时候就回国。这是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人才回流。


  到了快2000年的时候,一个新的理论又开始出现,就是人才环流,这是通过研究中国台湾,包括韩国这种海外人才跟祖籍国之间的流动,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后来被加州大学的信息学院的院长做了最全面的总结。他根据在硅谷或者是新竹工业园,包括在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的研究,发现这些创业的人,包括这些人才来回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所以他提出人才环流的概念。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背景,就是国际人才的一些理论,从国际上这些专家角度是怎么看的。


  我把国际人才的竞争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提出“全球化的三个浪潮”这么一个概念。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包括郑和下西洋,航海的技术带来了货物的流动,货物的流动实际上是我们第一个全球化的浪潮,远洋技术不仅带来了货物,也包括带来种子的流行,也包括带来疾病的流行,包括各种食物、植物都流动起来。这个是我们最早的全球化。这是全球化的第一个流动。


  随着全球化的国际贸易,货物流动也带来的全球化的资本流动,比如说荷兰股票市场是在17世纪开始,这个时候为了要支持货物的流动,资本开始流动起来了。现在资本在全球流动十分顺畅。


  前面两次是20世纪最大的全球化浪潮。而且第一个浪潮里面,中国已经赶上来了。中国现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特别是我们在消除货物流动的壁垒之后,比如说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入WTO的概念就是我们消除了货物流动的壁垒,再也没有每年的最惠国待遇,我们的纺织品再也没有配额的限制。减少了货物流动的壁垒,中国井喷式的增长就开始了。中国的繁荣或者说所谓的中国模式、中国的崛起,在最近这10年表现的特别充分。比如说我们的GDP增长5倍,我们的贸易增长了6倍,我们对外投资增长了六十倍。我们看到消除了货物流动的壁垒给中国带来的好处。


  这两个全球化浪潮已经非常充分地在进行了。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全球化浪潮,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这一块实际上是刚开始还没有多久,我们刚刚经历完了中国农民工的流动浪潮,2.6亿农民工流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遇,让人才开始流动起来,中国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




一、国际人才竞争有六方面趋势



  第一趋势,全球人才流动的速度在加快,比如说现在每年出去的人越来越多,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实际上全世界有两亿多人不是在他们的出生国工作,而是在出生国以外的国家工作和生活,这个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3%以上。其中接近1亿,差不多9000多万是技术移民,而且主要是流向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个能够看得出来人才的流动主要是高层次人才流动大幅度在发展。


  第二个趋势,各个国家更加重视人才。为什么?人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短缺的。据研究,在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雇主雇不到合适的人才,所以说大家都在抢人才。而且现在不光是人才,我们现在连农民工跟普通劳动力现在都是短缺的,比如说像东莞在过去这些年,农民工走掉了相当大一部分,我们沿海现在都面临着人才紧缺、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个值得我们关注。


  各个国家都开始启动各种人才签证计划,包括像人才签证,英国这么传统的国家也开始启动了,加拿大在去年增加1万个加拿大联邦移民的名额,包括它的经验移民。澳大利亚也是增加它的技术移民,都在抢人。


  第三个趋势,移民制度已经成为竞争的一个主要的方式。比如说像美国每年移民达到了14万到15万,每年都这样。加拿大也有十几万,澳大利亚也有十几万,还不包括像新加坡和欧洲这些国家。在中国来看,我们还没有这些移民制度。像俄罗斯现在都有了,日本也有了,包括中国台湾也在4年前成立了台湾移民署,我觉得在移民竞争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把这个顶层设计提上日程。


  第四个趋势,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一个有效的手段,也是人才竞争的一部分。我们发现,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在2000年到2009年间,留学生的数量大幅提升,澳大利亚从10万人到30万人差不多,加拿大从4万到将近20万,法国是从13万到25万,德国从18万到25万,日本这么保守的国家,从差不多6万到13万,新西兰从8000到7万,增加了八九倍。老牌的留学大国,像英国是22万到差不多50万,美国基数最大,从47万达到60多万。这里面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连续三年向美国输出的第一位,不光是美国,像俄罗斯,或者像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都是他们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我们现在人才流动,从中国角度来看,进入了一个人才大流动的、大循环的时代。


  第五个趋势,各个国家都在争取高层次人才,而且按照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美国在2006年专利的申请,25%是来自于国外的这些移民。美国47%的科学家不是出生在美国,而是在国外。比如说OECD统计,美国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美国有62%,美国培养了40%多的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但是美国聘用了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包括高科技创新,在95年到2005年这10年间,高科技公司25%创办人来自国外,加州这个比例更高,超过了40%,硅谷超过了50%。像我们熟悉的谷歌跟雅虎这样的公司,它的创始人都不是出生在美国。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人才对于一个地方经济的重要性。中国现在也需要这种大量的引进性的人才,比如说回来一个李彦宏,创造了百度,那么可能提供了2万个就业机会,而且都是大学生的就业,或者像马化腾,或者像阿里巴巴这样带来更多的创业型的人才。


  第六个趋势,我们发现各个国家实际上不断在出台一些新的吸引人才的举措,比如说加拿大、北欧对人才提出税收减免,新加坡还给予财务补贴吸引外国人才,包括像很多国家,像英国、瑞士、印度还签订了双边人才协议,包括一些特殊的招聘等等。我们最近也在跟加拿大,中国人事科学院和加拿大亚洲基金会做研究,研究中加人才的流动,双边的流动对于双边人才的影响。比如说中国在加拿大差不多有100万的华人,那么加拿大在中国和在香港也有很多所谓的在加拿大待过的人才,这对双方来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在也是大学办到国外,像新加坡现在专门有国际大学来新加坡办学,韩国也是这样。还有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按照商务部统计,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发机构已经超过了一千两三百家。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一种趋势,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这个了。


二、中国面临严峻的人才竞争局势



  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人才竞争。中国大量的人才移民到了国外,我们现在海外华侨在4500万到5000万之间。在2011年,我们获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数,仅统计几个发达国家,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加起来就达到了15万人,如果把新加坡,把欧洲国家算进去,我们出国移民人数应该是20万以上,这个很值得我们关注。而且很多人也在考虑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


  另外,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而且这个趋势还会越来越明显。去年中国有约100万学生放弃高考,近40万人出国,如果按照20%的增长速度,明年应该超过50万。累计我们现在海外留学生已经超过了150万,现在回国大概100万左右,所以说大量的人还是留在海外。怎么样保证我们更多的人回来,同时能够留住更多的人才,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在美国的理工科博士生大量来自国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而且它的来源分布,中国也是占到第一位。


  还有一个现象,留学生低龄化,按照美国这方面的统计,比如说2005年的时候,中国还只有60多个中学生去美国留学,到了2010年、2011年已经有6700多个,在五年期间增长了100倍。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实际上还没有开放SAT的考试,就是所谓的美国的高考,我们都知道中国有托福考试是开放的,GRE是开放的,但是ACT没有开放,如果开放了ACT,我想出去的高中生会越来越多。我们看香港,现在要去美国上本科,你必须要去香港、韩国、新加坡参加美国的高考,所谓的高考就是它的标准测试。香港到了2011年已经把能够容纳1万人的亚洲会展中心作为考场,周边的酒店那天晚上房租达到了4000港币。而且这个费用很高,你要去香港,一家人要陪着去,要住几天酒店。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说在中国就能够考,我想出去的人会更多。


  我们实际上不仅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人才赤字”,还有一个“留学赤字”。现在各个国家都把吸引留学生当成一个很主要的人才吸引的目标,同时不光是人才,这些人来的以后也能够带来外汇,也能够带来就业,大量的教授都得到了聘用,还能够留住人才,它是一举好几得,是一本万利的一件事情。


  但是在中国来讲,我们现在留学生人才,按照教育部统计,2011年只有29万人,其中读学历的只有11万多,我们现在在校大学生是3000万,11万人读学位的话,大概只有不到0.4%。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都是10%,像香港这些都是10%,国际留学生是10%。发达国家,像哈佛大学是20%,中国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我觉得这个比例太低,所以我们留学赤字非常严重,这个实际上是中国未来很大的一个增长点。我们现在高考比例,是9个学生考7个学校,但是随着低龄化和高考的人越来越少,再过几年可能是7个学生考9个学校,我们会有一大批学校面临倒闭没有生源的危险,现在大量的发展留学生的生源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的增长点。而且这个既能创造就业,也能够吸引大量海归回来教课,我们现在都大量开放英文的授课,这样的话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来,还可以把中间的优秀人才留在中国工作。


  当然还包括不光是人才在流动,现在旅游也在流动,去年中国出境游达到8000万人,花费按照《华尔街日报》统计是1200多亿美元,非常大的增长。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说,再过几年中国出境游可能会达到4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出去看,可能就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他们的小孩送出去,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就到了国外移民。所以这个趋势大家不能忽视。


三、中国有哪些功夫要下?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推进中国人才竞争的一些政策建议,跟大家分享。刚才我在前面也提到了。第一,提升战略法治化的水平。我们有太多的计划,实际上我们应该通过立法,比如说《移民法》、《投资移民法》、《技术移民法》都应该出台。2003年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当时他们参加会议的人跟我说,胡锦涛总书记问,我们的《人才移民法》和《技术移民法》什么时候出台?10年过去了,这个还没有出台。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升我们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绿卡发放的范围应该扩大,不光是在我们这个范围以内,而且应该更多放宽,比如说印度发了1100万张,中国现在才发了4000多张,我觉得这个差距太大了。


  第三,还要行政审批简化,包括外国人到中国来的这些待遇,包括他们的工作签证等等,包括社保、医疗管理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中国《国际法》应该考虑适当的修改。我们现在跟公安部也在做一个课题,我们80年的《国际法》实际上刚刚过完文革,还是在文革保守的状态下出来的。当时的《国际法》,你只要加入外国国籍你就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等于把你开出了,就是取消你的户口,吊销你的身份证等等。美国是什么情况?你要放弃你的美国护照,对不起,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申请,要请律师或者是法官,或者是去使馆,还要看有没有付起美国的税务,还有什么债务等等。你要放弃美国国籍非常难,美国也不取消你其他的证件,它实际上相当于默认。我认为中国也应该慢慢跟国际接轨,不要再强迫使中国人放弃他的国籍,你放弃中国国籍,那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认为这个实际上需要进一步的来改变。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承认双重国籍,我觉得中国可以采取100多个多采取的这种模式,就是我不承认双重国籍,但是我只认你是我这个国家的公民,你要放弃我的国籍,对不起,你要做很多申请。但是你至于拿什么其他的证件,我不管你,我可以不追究你或者怎么样,我认为这个方法是大部分国家采用的,也是值得中国参考的。


  包括现在海外有很多发放同胞证、侨胞证,实际上我们在前几届政协会议上也提出来,我们也写过这个方面的议案什么的。我认为这个挺好的,比如说香港同胞回来有回乡证,10年不用签证。台湾同胞回来到飞机场落地都可以办签证。我们出去的这1000多万大陆同胞回来也要办很多的签证,为什么不给他们发一个类似于像侨胞证这样的东西呢?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包括刚才我讲的要取消回国需要邀请函,或者是回国定居需要审批的规定。我认为这个都是跟国际不接轨的。


  还有现在中国大街小巷都贴着外国人到了以后24小时到派出所去报到,外国人觉得来了以后好象不受欢迎。我觉得这些观念需要进一步的解放。


  第五,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实力,我们人才库、智库的建设实际上也要加强。这方面我们比较落后,像国内现在专门研究人才竞争、研究人才智库是非常少的。


  第六,扩大留学生来华,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一本万利的事,它既能吸引会,又能创造就业,还能留住他们的人才。我们有1000个大山在中国有什么不好?我觉得这个完全是可以的。


  第七,打开体制内、体制外的限制,提升现行的人才制度的国际化程度。现在我们人才利用主要局限在科技、教育,但是体制内、体制外我觉得开放的不够。最近统战部也在做新的调研,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这个也是统战部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就是怎么样来更好发挥留学人员的作用。我有一个建议,统战部实际上是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为什么不可以让更多留学人员参与到政府部门来,提升政府国际化的运作水平。包括公务员的招聘,也可以专门为海外的这些留学生开放。我们现在有国内的硕士、博士到西部挂职,为什么不可以有海外的硕士、博士到国内挂职呢?我觉得都可以的。


  第八,实行普惠制的人才政策。我觉得这块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能搞很多政策,搞很多计划,但是实际上从长远来讲,还是要靠市场化,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普惠制的都可以享受的这方面的政策,这样人才流动就是一个自然的流动。


本文原载于《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读物出版社。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