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特点及趋势

  2014年,全球经济继续缓慢复苏,美国、欧州等发达国家与经济体增长动力明显增强,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减缓趋势明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国家困难重重,经济转型压力加剧,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受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东欧和中东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欧元区复苏不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1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出现下滑,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简称“联合国贸发会议”)2015年6月24日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显示,201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由2013年的1.47万亿美元下跌至1.23万亿美元,下降幅度达16%。 据《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从区域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处于较低水平,但依然继续领先于其他国家与地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长;从行业看,由于过去十几年服务业的自由化发展和全球价值链增长,全球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其次是制造行业,初级产品行业占比不足一成。 从投资方式看,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GI)依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A)投资继续大幅增长。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GDP达到63.6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4%,不断企稳的经济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在对外投资方面,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下滑相比,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投资,对外投资金额高达1160亿美元,同期中国利用外商投资金额为1196亿美元。 如果将中国企业在国(境)外利润再投资和通过第三地的投资纳入统计范围,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为1400多亿美元,超出中国利用外资额大约2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和全球对外投资流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中国制造业走进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制造业占总对外投资案例数大约为33%,同比增长14%,投资案例数为160起,其中35起未披露投资交易金额,披露投资交易总金额为329.62亿美元。如图10所示,美国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投资美国的制造业占总投资数量的41%,同比增长24%,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美国制造业,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成本迅速上升,已经接近美国的制造成本,差距缩小到5%以内,促进了中国企业到美国新建工厂。

  在众多投资美国制造业的中国企业中,除了中国纱厂外,代表中国制造更高水平的福耀玻璃也在美国积极建厂。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买下原通用汽车公司七年前关闭的厂房,投资建成世界一流的最大的单体生产车间,为美国重要的汽车企业如通用、克莱斯勒等提供高质量的汽车玻璃,使一个一度废弃的社区重新焕发生机。

(二)“集群出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

  随着我国成为净投资输出国地位的确立,规模扩张将让位于质量提升。传统的投资模式需要做出改变,最初的单打独斗、分兵出击等方式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投资环境时,单靠企业自身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集群出海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例如,中国五矿集团携手国新国际和中信金属投资建设的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成为秘鲁投建的最大矿产项目。

  目前,我们有大批的优秀民营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众多小微企业也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步前进,跨国统筹兼并的能力也持续上升。现在,这些小微企业都采取集群式走出去,实现协同发展,企业的效益、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苏纺纺机联盟(SUTEX),由江苏省纺机协会牵头,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无锡新联印染机械有限公司、博路威机械江苏有限公司、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等5家纺机企业共同发起,其是纺机行业“集群出海”的践行者,充分利用产品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在印度、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塑造了知名度。

  中国资本联合出海将有效改善与海外项目对接上长期存在的代沟,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家抱团“走出去”,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

  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中国企业被动地参与到全球资源整合中,但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不断壮大,积累了自身的优势,应该反向整合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明确规定,境外投资领域,除了涉及敏感国家及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其余所有项目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这意味着政府把投资权利交给了企业,打通了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政策瓶颈,提升了企业境外投资效率。

  以往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政府政策,此次政策松绑加快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同国企海外并购偏好资源领域不同,中国民企的海外投资更加多元化,注重对技术、品牌等的获取。最典型的“蛇吞象”并购案例成为民营企业进入高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方式。如联想并购IBM,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长电科技通过并购全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提升自身在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的领导地位;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获得技术的同时也通过其品牌效应塑造自有品牌。目前,吉利首款由国际团队打造的高端、豪华车型“博瑞”已面向全球市场推出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增强了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信心。

(四)上市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

  中国上市企业在海外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规模上都远远超过非上市企业。如图11所示,2014年,中国上市企业投资案例数达到325起,是非上市企业投资案例数的将近4倍。在海外投资中,上市企业能够获得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尤其是香港公开市场股权和债权融资渠道,具体操作中可在证券市场进行二次配售,发行海外债券,引入PE投资等。同时,私募基金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及经验等。上市企业比非上市企业更能获得强大的资金,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发挥空间会更大。同时,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海外投资审批程序的简化,为上市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提供了外在的有利环境。


资料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数据库。

(五)私募基金海外投资活跃

  根据普华永道(PwC)研究数据显示,2004~2014年,中国企业共募集资金3650亿美元,在亚洲私募股权基金中占主导地位。2014年,私募股权基金交易金额7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1%;交易数量593宗,增长51%。而参与海外并购交易是推动因素之一,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从2013年的25起增加到2014年的49起,交易金额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300%,达到历史新高。典型的案例有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中的3.5亿美元,由TPG、新桥投资、泛大西洋资本集团三家PE认购;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中,投资金额中的3.3亿美元由高盛投资,占股15.1%;鼎晖作为双汇国际33.7%股权的所有者积极推动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之间价值71亿美元的交易完成等。可见,随着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私募股权或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私募股权基金借民营海外投资热潮,会发挥更积极的资本力量。

(六)中国保险企业海外产业布局多元化

  人民币的小幅贬值给保险企业投资海外房地产带来了利润空间,同时,相较国内市场,海外的房地产项目性价比更高。平安集团以2.6亿英镑收购伦敦劳合社大楼,这是保险公司首次直接收购海外地产。2012年,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放宽相关规定,允许保险公司资产的15%用于海外投资,推动保险公司积极探寻海外收购的机会。随后中国人寿联合卡塔尔控股,共斥资7.95亿英镑收购了伦敦金丝雀码头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90%的股权,其中中国人寿占比70%。安邦保险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大楼;阳光保险以3.8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且以逾2.3亿美元购买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的全新酒店Baccarat等都是中国保险业“走出去”的典范。此外,在金融行业,2014年,安邦保险以2.43亿欧元收购比利时保险 公司FIDEA,以2.19亿欧元收购德尔塔·劳埃德银行 ,并在2015年相继收购险企荷兰VIVAT与韩国东洋人寿。

  由此可见,保险企业海外投资正趋于常态化,随着海外房地产价格被推高,保险资本投资领域不断突破,已从投资酒店、金融机构向养老产业拓展。合众人寿与房地产信托基金Summit Healthcare REIT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收购美国南科罗拉多州、俄勒冈州和弗吉尼亚州的六大养老社区。

(七)食品农业成为海外并购新热点

  2013年,中国企业投资境外食品农业规模高达359亿元,相当于前三年总和的2倍,最典型的案例是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而2014年食品农业海外投资仍表现出强劲势头,主要原因是中国正在从对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有着巨大需求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由日渐崛起的消费阶级驱动的新型经济。同时,2014年年初,《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支持农业“走出去”,与周边国家进行农业合作。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等大型国企积极“走出去”,比如中粮先后并购荷兰Nidera公司、香港来宝集团(Noble Group)旗下来宝农业有限公司,并分别持股51%;光明食品收购澳大利亚乳品企业Mundella集团及以25亿美元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 56%的股权。

(八)中国企业投资TMT行业持续大幅上扬,美国仍为首选地

  2014年中国TMT行业共发生跨国并购58宗,投资规模为234亿美元,处于所有细分行业之首。如图12所示,TMT行业跨国并购有20起案例发生在美国,金额高达86.4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游戏业以及半导体方面。其中联想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巨人投资和浦东科投位列投资金额的前5名。同时,阿里巴巴并购案例数多达7起,表现最为活跃,典型的案例是以2.4894亿美元入股新加坡邮政,以2.5亿美元投资美国拼车应用Lyft等。

  国家半导体基金拟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技术半导体公司股份,使半导体在中国TMT行业海外并购中拔得头筹。百度拿出6亿美元与硅谷新兴创业公司Uber进行战略合作,这将对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从单一控股向多元化转变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数据分析,如表7所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从单一寻求控股转向战略合作。在跨国并购活动中,从2002~2007年,中国企业年均并购案例数在占股30%以下的只有4起,控股投资高达11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非控股的并购案例逐年增多,表明中国企业更关注交易双方的业务合作及获得技术、管理、品牌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很好的效果。

  复星集团自2011年以来披露股份比重的并购案例数有22起,其中获得30%以下股份的并购案例为7起 ,其中,2014年3月,复星国际以1.04亿美元收购德国BHF银行19.18%的股份,完成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五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为复星的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作出了贡献。而上海电气以4亿欧元成功收购意大利燃气轮机生产企业安萨尔多能源公司,主要原因就是获得40%的股权成为产业股东。跨国并购完全控股容易引起工会的负面情绪,同时不能确保获得并购目标的核心技术,因此,如何实现投资后的双方利益最大化是中国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

(十)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大规模投资增加

  如表8所示,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数据分析,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的投资案例数高达407起,其次是10~100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比较多,达到121起。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领域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同时,对这些传统行业的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对基础建设和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在发生改变,更有选择地吸收外资,重视提高本国的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

表8 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规模分布

(单位:起)

2002~2007年

2008~2013年

2014~2015年

合计

10万美元以下

0

0

0

0

10万~100万美元

1

0

4

5

100万~1000万美元

3

0

18

21

1000万~1亿美元

2

4

35

41

1亿~10亿美元

63

289

55

407

10亿~100亿美元

18

75

28

121

100亿美元以上

0

0

1

1

合计

87

368

141

596

资料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数据库。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