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西:能源的“全球梦”

2016年4月18日

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国家提了三个空间战略,京津冀、长江流域、一带一路,我认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能是第四大战略,而且因为是全球的概念,范围更大更广。


不久前举行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来自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五大洲26个国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与机构等300多家单位,共计6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集聚智慧,共同研究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不少大咖更是从自身研究领域畅谈全球能源互联网,亮点多多。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经成为各方共识。近期,能力君独家专访多位知名专家,围绕全球能源互联网相关话题展开探讨。从今天开始,能力君将陆续推送专访文章,敬请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西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他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成为继京津冀、长江流域、一带一路之后的第四大国家战略。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具有很高的战略性

 

我仔细阅读了刘振亚董事长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我感觉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对我也有很大启发。

首先,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具有很高的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非常有战略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探讨过后还要付诸实施,这已经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了,而是实践的问题。

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终端利用效率高。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两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是能源发展的方向,我非常赞同。因此,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将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也就是说要构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实际上是电力互联网。

我们国家提了三个空间战略,京津冀、长江流域、一带一路,我认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能是第四大战略,而且因为是全球的概念,范围更大更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将成为更大的国家战略。

第二点是国际性。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国际社会的需要,符合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两个替代”是时代的必然,是全球的共同呼声。

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这本书,可设想一下,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各大洲连接在一起,根据地球的自转规律,进入白昼的国家和地区依靠太阳能所发的电正好传送到仍处于夜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电能的即时传送、即时消纳。我们现在讲“中国梦”,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这就是一个“全球梦”。虽然只是一个设想,也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很期待。

第三点就是及时性。现在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时机非常好,联合国刚完成后2015的议程,即SDG,从2016年到2030年人类发展的议程,这个议程的重点是关注绿色发展,主要是针对气候变化。目前,中国对外对内战略在一步步布局,正需要有大的思路与措施。尤其是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有个好的起点。

还有一点是具有实践性。也可以说是可操作性。特高压技术成熟、智能电网技术加快应用、清洁能源迅猛发展、大电网互联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内已建成投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在建“四交六直”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已经与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斯坦、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建设了一批跨国输电工程,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能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形成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基础。

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出现了很多。大电网互联是全球电网的发展趋势,北美互联电网、欧洲互联电网和俄罗斯—波罗的海电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实践。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几个关系要考

 

其一是”十三五”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十三五”是一个短周期,五年时间,而全球能源互联网按报告中所述包含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从现在到2050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中设定了2020、2030、2050三个时间节点目标。

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要注重“十三五”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全球能源互联网在2020年前的发展目标应纳入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来,并将全球能源互联网2030、2050年的目标与我国能源中长期战略结合起来。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确保总体能源规划与全球能源互联网之间的衔接平衡,增强能源规划的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其二是考虑集中式能源与分布式能源之间的关系。后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及的重要理念。我们提全球能源互联网,既然是全球范围的,必然需要大电网,需要特高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动脉系统与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我们全球能源互联网特别强调电从远方来,这个很对,但还要有电从近处来。

分布式能源是传统集中式供能的有益补充甚至在不同区域更为重要,具有能源梯级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将成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新一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分布式电源,推行“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以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分布式能源一般位于用户侧,由于具有良好的“互动亲和”特征,消费者更有意愿、更有积极性参与其中,具有较好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所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除了建设集中式的大电源之外,还应与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

另外一个就是高集中大电源涉及到大运输的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连接国家与洲际之间的电力输送大动脉,实现了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但仅有坚强骨干网架还不够,应注重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同时,抓好自动化、智能化的主动配电网建设,配电网建设应与骨干网架建设协调推进。正如人体的血液系统一样,既要有通畅的动脉系统,也要保障毛细血管的畅通。全球能源互联网设计中,强调了特高压电网,这是正确的,就国内而言,这也是政府要强化管理的环节。但如何让各类能源有序发电入电网,有序入用户,更有利于各类发电机构与用电消费,增大全社会福利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还值得研究。这个也要考虑好。

清洁能源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意义重大

 

关于绿色能源方面,我们有过专门的研究,也出过一些相关研究报告。就现有的能源供给情况,我们提出了“五指合拳”来应对能源形势新变化,即从节能、绿色、结构、安全、改革五个方面入手,统筹实现中国的能源战略。

这里涉及到电能与其他优势能源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倡尽量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减少新的火电项目的建设。这对于减少污染具有直接的效应,应该大力推广。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不可能立即退出历史舞台。由于风能、水能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不稳定性、间歇性、季节性等问题,如果将这些清洁能源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能源供给,可能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经济性和效率将受到极大影响。

所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要根据现实情况综合考虑,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应与火力发电的已有规模、地理分布等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降低损失,谨慎而逐步取代,要有较长时间的准备。

另外,技术进步非常重要。《全球能源互联网》书中提到了储能技术,我特别感兴趣。电力是特殊的产品,不易存储。目前储能技术的种类较多,但都不能实现大规模的使用。未来应加大储能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发展大型能量型、大型功率型储能。这对于电网稳定运行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清洁能源中太阳能是最好的,开发潜力巨大,根据书中提到的数据,太阳一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约116万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1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500倍,超过全球化石能源资源储量。这样大的潜力,如果我们的储能技术能成熟起来,就真的太解决问题了。

据我所知,美国弗吉尼亚研究的一种电池,能将阳光的40%多转化成电能,这样的科技创新多么令人惊叹,这个前景也应该鼓舞我们为了清洁能源而奋斗。

本文刊于《国家电网》,仅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