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以市场角度审视中泰铁路波折

2016年4月8日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近段时间以来,中泰铁路出现了一些波折,引起了中国社会普遍的关注。一些人对于这一事件进行了过于夸大的解读,甚至借此唱衰“中泰关系”。坦率来说,这样的一些看法,可能既忽略了基本的事实,也扭曲了问题的实质。

  首先中泰铁路出现波折的背后,其实是中泰双方非常清晰的经济考量。对于中方而言,尽管中泰铁路是很重要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对于该项目就会采取不计成本、只求政绩的运作模式。考虑到大型建设耗费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本慢,中方在贷款利率上必须坚持相对合理的水平,也因此难以对泰方要求降低利息的要求难以满足。对于泰方而言,他们在与中方的谈判过程当中,固然有利用印尼高铁的例子来压价的企图,但总的来讲,其要求也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双方价码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原先的意向自然就难以即刻达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结果,是一个在任何商业谈判中都可能出现的结果。相比于你情我愿地实现双赢,这种瓶颈的出现当然让人遗憾,但是相比于不计一切代价推进不合算的合作,这种结果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中泰铁路出现一些问题,其实并不意味着中泰关系会出现大的变数。只要到过泰国的人都会清楚,在这3-5年当中,中泰关系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取得了质的飞跃。虽然在一些国家,中国的确还存在一些“相对注重高层、民间亲和力不够”的情况,但在泰国,中国的影响力是全方位的。不管是诗琳公主、正大集团这样的皇室、巨商,还是清迈、曼谷街道中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导游、店家,他们对于中国政府的亲善,对于中国风俗的了解,对于中国人的热情,都是高度一致的。中泰关系的友好,当然不能让中、泰双方在商务谈判中放弃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但它也绝不会如某些人所臆断的那样,受到这些商务谈判的影响。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亲兄弟明算账”,一码是一码,中泰两国有这个智慧,也有这个气量。

  我们当然会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我们也完全可能在一些项目的谈判当中遭遇瓶颈,但中国人在自信于自身能力与诚意的同时,也等得了、放得下甚至输得起。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中国人非常清楚,事情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成功永远属于最能坚持的人。

  其实中泰铁路出现一些变动,说明中国搞“一带一路”是一项“从实际出发、讲求经济效益”的理性行为。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政府对国家的财富是非常看重的,对人民是高度负责的。中泰铁路的波折其实从本质上反映了“一带一路”是一项以合作求共赢,以共赢促合作的倡议,它不是单方面的援助。

本文刊于《经济观察报》,仅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