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涵:一带一路投资政治风险之乌克兰

2016年3月30日

“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内政局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一带一路”地区上的许多国家对外深陷大国博弈的战场,对内面临领导人交接、民主政治转型、民族冲突等多重矛盾,“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风险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推进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风险。因此,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最为急迫的任务之一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黄日涵

  乌克兰,位于东欧,首都基辅,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信仰东正教和天主教,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西临欧盟,东接俄罗斯,南抵黑海,作为欧洲两大势力的交汇点,乌克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特殊(见图1)。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度,乌克兰农业、重工业发达,尤以军事工业显著,是“欧洲粮仓”、“曾经的航母制造者”。然而尽管先天资源优厚,但政治资本不足,领导力缺乏,并且常常陷入大国博弈的旋窝,国家发展难以一帆风顺。

  

一、乌克兰国内政治概况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脱离苏联,正式独立,不久又同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一起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独立后的乌克兰,基本走上了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道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主权由总统、政府、议会(最高拉达)、司法机构等分别掌握。但是由于受乌克兰领导人变换影响,宪法几经修改,乌克兰政体在总统议会制和议会总统制之间不断变换。自2013年11月起,乌克兰危机爆发,随后局势瞬间万变,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出逃,议会立刻掌握政权。2014年2月,乌克兰议会宣布恢复2004年宪法,国家政体回归议会总统制,并且产生新的议长——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2014年5月,乌克兰举行大选,“巧克力大王”波罗申科以超过一半选票,战胜季莫申科等对手,当选乌新任国家总统。

  尽管乌克兰已经选举产生新的国家领导人,并且执政逾一年,然而新总统面临的政治难题并不少。审查乌克兰的政治环境,不容乐观。国内方面,西部群众向往欧洲,信仰天主教,以乌克兰语为主要语言,渴望入(北)约加(欧)盟。而东部群众则倾向俄罗斯,以俄语为主要语言,信仰东正教,反对加入西方集团,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地,至今仍然有零星的武装冲突。南部地区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已成定势,再难收回,乌克兰被肢解局面已然形成。国际方面,受欧洲难民潮以及ISIS恐袭巴黎的影响,俄美僵局有所打破,双边关系出现缓和,但土耳其击落俄战机一事使得双边关系的改善再次艰难。现任国家总统波罗申科系西方派,主张乌克兰早日加入欧盟、北约,然而乌克兰想完全拜托俄罗斯的影响,全面西行,也绝非易事。

  

二、乌克兰国内投资环境及中乌经贸关系分析

  首先,就乌克兰国家发展水平来说,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14年乌克兰GDP总量为1318亿美元,人均GDP3726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近些年乌克兰经济增长不容乐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资料显示,2013年全年GDP基本零增长,2014年受乌克兰危机影响,GDP同比下降6.8%,2015年由于受到外围市场动荡的影响,乌克兰经济再度下滑。独立25年以来,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维持在苏联解体时期的状况,没有大的增长,与其他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相比,形成鲜明反差。

  从投资环境来看,乌克兰仍然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第一、乌克兰是欧洲境内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有大量的铁、锰矿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许多矿产都是出口的热门产品。第二、乌克兰人口众多,市场广泛。截至2014年乌克兰人口达4.53千万,对于人口不多的欧洲各国来说,近半亿的市场,相当可观。除了劳动力资源丰富外,乌克兰人口还具有劳动力廉价,素质高,受教育水平高等优势。第三、乌克兰继承了原苏联境内众多发达的重工业,工业门类齐全,具有产量高、规模大的特点。机械、化工、煤炭、军工已成为乌克兰工业的主导部门。第四、乌克兰境内基础设施完善,铁路、公路、河运、以及海上运输发达。陆地方面,乌克兰东西连接欧洲与俄罗斯,南北贯通北欧与地中海沿岸国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河运方面,乌克兰国内河流众多,尤以第聂伯河著称,贯穿南北,经过基辅。海运方面,乌克兰临近黑海和亚速海,海岸线漫长,拥有敖德萨、伊利伊乔斯克、日丹诺夫等一批重要港口。最后,乌克兰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机械化水平高,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粮食大量对外出口,故素有“欧洲谷仓”之美誉。总的来说,乌克兰先天优势明显,可投资领域众多。

  从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合作现状来看,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可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资料显示,在乌克兰的贸易结构中,中国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受乌克兰国内危机影响,2014年两国贸易同比下降24%,贸易总额达80.8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78.4亿美元,从乌进口26.74亿美元,中方顺差较多。此外,两国的经济合作领域也较为广泛,农业合作和能源合作是重点。农业领域,双方积极开展农用物资出口合作和粮食贸易加工,共同建设开发农业灌溉设施、饲料加工、粮库建设等合作项目。能源合作方面,乌克兰能源蕴藏丰富,然而有效开发不足。中国企业助乌融资,帮乌开发新能源,改造落后设施,实施气改煤项目,为乌克兰能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乌外交关系及在乌投资政治风险分析

  乌克兰独立后不久,1992年中乌即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支持乌克兰的独立自主,支持乌克兰的和平发展,乌克兰在台湾问题上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乌克兰弃核后,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为乌克兰提供核保护,这一政策始终没有改变。建交以来,两国高层访问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2008年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回访乌克兰,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辟两国关系发展新章程。2013年12月,亚努科维奇访问中国,双方批准签订《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2018年)》,为未来几年中乌关系的发展确定航向。尽管乌国家领导人已经更换,新政府仍然宣布原条约和申明有效,不对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秉持客观、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不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选边站,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乌克兰问题发展到今天,有非常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背景”,中方主张政治解决,反对军事冲突,由此赢得了乌克兰人民的信任。

  投资乌克兰,就当前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具有以下政治风险:

  第一、容易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前苏联地区,传统上都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其影响力遍布独联体。苏联解体后,中东欧、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仍然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中国目前对中亚大举投资,中俄两国如何在这一区域协调与合作,已经对两国关系构成挑战。在乌克兰,中国企业参与能源开发,帮助乌克兰融资,改造落后基础设施,动作颇大。而传统上乌克兰是俄罗斯天然气去往欧洲的中转站,俄罗斯有意控制乌克兰的能源工业发展,让乌成为能源中转站,而不是能源开发站,俄罗斯不希望乌克兰能源自给甚至出口。所以中国企业进军乌克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俄罗斯的情感,最好将俄罗斯也纳入到利益分配格局中,实现互利共赢。

  第二、乌克兰国内政治和立法稳定性较差。

  乌克兰独立后不久,1996年最高拉达即颁布国家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享有大权。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亲西方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上台,同年乌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自2006年起乌实行议会总统制。然而不久后,2010年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担任乌克兰总统,议会裁决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无效,重新实施1996年宪法,国家政体再度回归总统议会制。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亚努科维奇被迫出逃,2014年最高拉达再次宣布恢复2004年宪法。就这样,乌克兰政体在总统议会制和议会总统制之间不断徘徊。国家政体的反复摇摆,实际上是国内政治派别激烈斗争的结果,而这恰恰显现出国内社会的不稳定性。

  第三、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乌克兰危机自2013年11月爆发至今,已经持续两年多。围绕乌克兰问题的解决,德法俄乌四国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两度签署停火协议,国内局势基本实现稳定,但是未来不排除在顿巴斯地区仍然爆发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目前乌克兰国内西部地区相对稳定安全,可以作为投资的考虑地。国际方面,虽然当下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俄美对峙烈度已明显降低,但是乌克兰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大国博弈的旋窝。独立24年来,乌克兰始终在东西方徘徊,从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到亲西方的尤先科、季莫申科,再到后来亲俄派亚努科维奇二度上台,不久又戏剧性的出逃,亲西方的波罗申科上台,国家发展方向始终摇摆不定。当下乌克兰欲加入北约欧盟,寻求保护,以期彻底摆脱俄罗斯的影响。一者会遭到东南部国内群众的强烈反对,二者俄罗斯也会强势回击乌克兰。长期以来,国内分裂动乱、缺乏持久的政治稳定局面,群众凝聚力不强,国际上不能独立自主,难逃大国干涉,乌克兰未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文章选自中国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