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石头城,外交家的少年记忆

2016年3月28日
偶然走上外交路,
半个世纪甘与苦。
回首往事多感慨,
见证历史知是福。

著名外交家吴建民用这样的一首小诗形容自己同外交之间的不解之缘。

“这些年来,我搞过官方外交,也搞过民间外交;从事过多边外交,也从事过双边外交;我既担任过中国的外交官,也担任过国际展览局的主席,算是国际公务员;我在体制内从事过外交,退休后又从智库的角度观察中国外交。”吴建民说,“要谈当外交官的感受,我觉得它一个迷人的职业。” 

“如果有第二次生命的话,我还会选择做外交。”这是吴老颇为著名的一句话。

第三届南京文化名人揭晓之际,凤凰江苏约访吴建民,一方面祝贺他的当选,另一方面也跟这位南京走出去的外交家,聊聊他半世纪的传奇人生。

与吴老见面,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外交公寓里,士兵门岗,审核严格。

几幢简单的筒子楼内,深藏了多个涉外机构,进出大都是低调内敛的外交人员。

人来人往,不明觉厉。

慈母教诲,最早的外交启蒙

“人到了一定年纪,喜欢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有时候发现之前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他说。

吴建民的父亲是民国政府外交部的雇员,给中国公使开车。曾在上世纪30年代初被派到中国驻葡萄牙使馆。虽然只在里斯本待了两年,但在那个年代,毕竟是出过国,见过世面,也学会了几句洋文。老爷子给自己第一个儿子(吴建民的大哥),起了个“卡尔”(即“car”,英语轿车之意)的小名。1939年,吴建民在重庆出生后,大哥升格为“大卡”,他被唤作“二卡”。

吴建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受过的教育不多,说话处事却很通情达理。吴建民从小就敬佩母亲,在心里就觉得她有威信,母亲也无意间给了他最朴素的外交启蒙——讲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平息事端;平日积淀的良好关系,会在解决突发争议时让人受益匪浅。

八年抗战结束后,他们举家从重庆返回南京,吴建民开始了读书生涯。他说,自己是小学调皮,初中也成绩平平,高中才开始发奋……

“小时候班级里很闹腾,但老师依旧敬业,很包容我们,教导我们要认真做事,正派诚实。”吴建民说,“到了暑假,我就喜欢跑书店。找本新书坐地上一看一下午,没有人赶我走,经过我身边也会绕行,一个假期下来,能读了不少文学书。”

“一直觉得,一个人从小所处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他的思想观念,从而决定了他一生的行为。所以,在1991年1月到1994年9月我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期间,坚持‘讲真话’。”

“我可以不说,但说出口的绝对是真话,只有讲真话才能站得住脚,外交上的每一个字都代表国家。所以在我做外交学院院长的时候,每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我都会叮嘱他们两句——‘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确实,终身受益。”吴建民说。

吴建民摄于1975年

法国大使与大使馆的狗

1947年春,8岁的吴建民在南京陶行知先生办的知行小学读书。

他喜欢和小伙伴们爬上明城墙,顺着石砖路一路走到玄武湖。哐当哐当,铅笔盒颠簸作响,跑累了,就趴在青灰色的城墙砖上歇息,望着高台下的笔直梧桐大道上的车水马龙。阳光灿烂,虎踞龙蟠,钟灵毓秀,熠熠生辉,古都金陵的文化沉淀,一点点润进少年的心田。

听着吴老的描述,仿佛还能闻到空气中法国梧桐叶芽的清香……

1998年,59岁的吴建民开始了中国驻法国大使的工作。非常重视文化发展的他先后创办了“中法文化周”与“中法文化季”,并进一步发展为“中法文化年”,成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一种模式,推广到各个国家。2002年挂牌亮相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更是突破了中国在西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的零记录,是法国人能够更充分、更全面了解中国的窗口。

回想起在法国任大使的时光,吴老还常念叨,命运真很有意思……

“当年,法国驻民国大使馆的后门就在小学对面,门前有一大块平滑干净的水泥地。记得是一堂劳作课,全班同学正在平地上游戏,突然从法国使馆里传出了狗叫,随后关着的门被一个‘大鼻子’打开,毛发油亮的大狼狗被放了出来。”

吴建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个子也比其他同学矮,跑在最后的他被狼狗扑倒,“只感到右脚踝热乎乎的,顿时不听使唤了,一下栽倒在地上,鲜血直流,痛得大哭起来。那‘大鼻子’见狗咬了我,得意地叫住了恶狗,摇摇摆摆地回到使馆,关上了门。”

“后来校长抱着我直奔鼓楼医院,当即动了手术。之后听我母亲讲,大夫说,要是再咬深一点,腿就残废了。”吴老笑言,“8岁时,法国人的狗咬了我;51年后,却在在巴黎开始了我新的外交人生。”

当他与夫人抵达法国的大使官邸时,那里养着一条叫罗伯尔的德国牧羊犬,与当年法国使馆里的那条大狼狗相似,但它与吴建民特别亲,使馆的人都说,狗有灵性,知道主人来了。

“这条狼狗始终忠诚地守卫着官邸的院子,绝不伤害无辜。更重要的是,世界已经改变了,中国早不复当年的积贫积弱,过去所受的屈辱也一去不复返了。”

1998年12月16日

出任中国驻法大使的吴建民(中)

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右二)合影

百年前的南洋劝业会
是南京对中国外交的贡献

退休后,吴老仍以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的身份活跃在外交战线上;虽然已不再需要草拟与签发文件,但仍旧笔耕不辍的记录这半个世纪的外交风雨路,说故事谈心得,洋洋洒洒一写就是几十万字;虽然现在长居北京,但仍心系家乡,南京名城会、南京青奥会、南京青年文化周……吴老念念有词,如数家珍。

2000年6月,吴建民在法国里昂工商会上

“都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的好,让世界瞩目,其实近代中国历史上首个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是1910年南京的南洋劝业会。规模之大,内容丰富,晚清政府耗资百万两白银,盛极一时。且不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它都是我国近代经济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吴老说,“历史具有参照性,这不是偶然,外交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清宣统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先后借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比利时黎业斯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的经验,在南京开启南洋劝业会大幕,以唤起国人振兴工商之意识。主会场设于丁家桥、三牌楼一带,占地700余亩,历时半年,吸引了海内外近三十万观摩者,总成交额数千万银元,使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获益良多。劝业会作为一次引进资本主义新事物的尝试,开一时之风气、引现代中国博览业的发展。鲁迅、茅盾、叶圣陶、颜文樑等文化名流慕名赶来观摩,首次走进近代文明的国人大开眼界,亦获得了美、日等国考察团的赞赏。

“南京其实还有很多这些先人留下的‘宝贝’,比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再比如南京宝船厂遗址,等等,我都曾仔细的去看过,那些工艺与技术是当时的顶峰,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杰地灵’,一方水土也的确养育一方人,很有道理。南京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一定是承蒙了当地文化的熏陶。”吴建民最后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为她增光。跨四海,创五洲,唯有报得三春晖。”

文章选自凤凰江苏,2016年3月9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