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2016年3月18日两会期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人民日报旗下环球网联合推出系列高端访谈节目“奔跑–国计大势”,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专家,就两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3月11日,麦可思公司创始人、总裁,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CCG常务理事王伯庆做客演播室,就两会热议的职业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改革等议题展开对话。
加强对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培养
许海玉:各位网友大家好。两会期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环球网联合策划推出高端系列访谈节目“奔跑–国计大势”事。在此期间,我们会邀请著名的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就两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麦可思公司的创始人、总裁王伯庆先生,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的创始人和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欢迎王先生。现在两会正在进行,教育和就业永远是两会热点话题,今年的代表、委员也带来很多关于教育和就业的提案。请问王教授对今年两会最关注的是哪方面?
王伯庆:我比较关注教育,也看到了各方面人士有关教育的提案,有些提案非常好。目前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在教育扶贫方面。比如说,我们应该增加对职业高校的投入,因为职业高校中农民和农民工孩子的比例比较高,帮助一个农民和农民工家庭的下一代接受高等教育,并且能够脱贫,这是比较有效的扶贫措施,也防止了贫穷隔代传递。
许海玉:刚才讲到职业教育,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是要“建设中国的制造业品牌”,同时“工匠精神”也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企业,现在都非常需要技能型人才,但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能也需要高等教育去做一些改变。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王伯庆:从教育本身和学校培养来看,现在的高校,包括职业学校都应该提倡一种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灌输这种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要防止学生过于浮躁,或不太愿意专注于一个职业几十年,这可能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产业本身需要升级,才能提出对工匠的需求,而这个需求的增加,会自动拉动工匠的待遇,也就是技工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待遇,从也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所以这是两方面,一是需求方的拉动,一是培养方对工匠精神的灌输。
许海玉:可能之前大家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它和高校相比,在专业上不占优势,或者说社会的认可度没有那么高。那您觉得现在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有没有一些变化呢?
王伯庆:这方面肯定有误区,越是职业教育越接地气,它的就业应该越好,这是肯定的。至于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可能是因为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本科的专业比专科的好,专科的专业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好。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拉动待遇提升以后,这一观念会逐渐转变。这一观念的转变,不是靠我们去进行思想上的一些更正,而是要靠社会文明的逐渐进步、劳动平等和待遇的提升,来逐渐改变大家对这方面的认知。
许海玉:我之前也看到有观点说要分层,意思是在本科、研究生、博士阶段要培养不同的人才。您觉得对于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本科阶段能做哪些贡献,做怎样的培养?
王伯庆:我们现在一提到职业教育,就会想到专科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这种职业教育,其实职业教育也包括一些应用型本科。严格来说,哪个本科人才又不是职业教育呢?例如,在人民大学学法学专业,最后拿到法学硕士,这其实就是做律师的职业人才,做医生的也是职业人才。实际上社会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职业人才,他们其实没有高低,也不能够完全以薪资来判断。可能一个薪资较低的文学类职业人才的收入还不如一个水暖工人,但这里面不应该存在较大的社会劳动的歧视和差别。
许海玉:“中国制造2025”也是被国家重点推进的一个项目,您觉得在推进这个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做怎样的贡献。
王伯庆: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已经开始紧密地配合中国的制造计划,调整专业,改善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质量,配合做中国的产业升级。因为产业升级要求有科技支持,科技要求有人才,人才要求有教育。所以教育能否迅速跟上,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高等教育承担的国家建设的一个伟大任务,也是它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国家建设需要,我们也并不需要这么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所以从这个价值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在全面地讨论如何满足产业升级和中国工业的制造计划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光是数量上要增加,还有质量上的各种要求,从而推动和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在未来若干年的发展。
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许海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去年两会就已成为热门词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您觉得在政府的倡议和引导下,大学生从去年到今年的就业和创业比例、方向有没有什么变化?您对今年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趋势有怎样的判断?
王伯庆:从麦可思这些年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来看,近几年创业的人数开始逐渐上升,虽然比例还不大,但这是一个持续的趋势。这批创业的人会把自己的就业岗位,留给那些单纯就业的人。从这方面来看,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就业的稳定性。目前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集中在与专业无关的领域,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学生刚刚毕业,没有行业经验和职业经验,所从事的创业是因为发现一个机会。但是我们发现,在一毕业就创业的人群中间,有一批人会在三年之内退出创业,因为创业的失败率很高。但是在三年内,有更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大学生加入了创业,这批人的创业特点是对职业和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因此成功率会更高一些,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创业方向与专业的相关度也会高一些。总的来讲,如果跟踪毕业生三年以后的创业,与一毕业就创业相比通常高了将近一倍。所以说虽然有人退出了,但有更多的人加入了。所以不能很功利地考评毕业时创不创业,有多少人创业,而应该看到创业教育和提倡创业这件事对我们所有的劳动者来说都是一生的活动,可以在人生任何一个阶段加入。像我就是52岁才加入到创业活动中来,那不能说以前的创业教育或创业认知对我没有帮助。
许海玉:那您觉得在创业的过程中,国家可以给大学生以及其他年轻人提供怎样的环境和扶持?
王伯庆:首先要在大学里做好创业教育,这方面国家已经开始做了。政策方面,可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在税收、在青年创业基金方面给予扶持,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比较脆弱。在社会公信方面,当国家整体提倡创业的时候,要让这部分年轻人更愿意去承担风险。以前很多人规避创业、规避在民营企业就业,觉得在体制内工作更有安全感。其实现在创业精神的提倡,是要让年轻人有能够去承担风险的意识。
许海玉:那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创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王伯庆:我认为不要追求一毕业就创业,但需要去认识一些机会,如果机会来了,你可以去尝试抓住这个机会,组建自己的团队去创业。创业期间,最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的坚持。我自己也在做创业,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创业的时候尽量避免山寨,因为山寨之后进入的竞争是比较残酷的,而且如果不是自己擅长的,只是去山寨别人的商业机会,这样的公司通常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二点,在创业遇到瓶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我观察到,在创业过程中,哪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多创业失败者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继续坚持。所以在投入创业之前,一定要审视自己的性格是否坚强,是否可以抗住很多的压力或困难,如果不是,那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人才,而不是创业者。有些时候作为创业人,最初看到的机会可能不是机会,由于自己持续地坚持,又发现一个转折点,最后把企业做成功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坚持。但投入创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所以创业需要谨慎,特别是普通家庭的,如果创业失败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浪费了家里的资金,第二是浪费了该挣钱的时间,不能够带给自己和家庭回报,特别是贫穷家庭,这点一定要注意。大学生创业,不要轻易动用家里的钱,要去争取外来资金的支持。外来资金支持必然对创业者会有所挑剔,他必须要看到商业计划,必须要提很多问题,这个过程可以让创业者充分思考这是否是一个好的机会,也可以重新开始完善计划。如果是使用家里的资金,家人会无条件地支持你。所以如果在创业的时候找三类人群要钱,一般来说这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一个叫做family,就是家庭成员,一个叫做friends,找朋友要钱,因为他们很愿意给你,一个叫做fool,就是傻瓜。这三种人给你创业资金,实际上没有对项目过分挑剔,从而给你的创业失败埋下了很大的可能性。如果这个项目真的是被投资人否定了,也要相信投资人还是有专业眼光的,也许这个项目不合适,那就先就业吧,或者另外再选一个项目。
许海玉:刚才我们提到了创业教育。创业热潮的兴起,确实让创业教育更多地被大家关注,现在一些高等学校和社会机构也开始做这方面的实践。您觉得创业教育是不是培养创业者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才能做好创业教育?
王伯庆:在高校做创业教育首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开展创业教育,千万不能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像做课堂教学,请没有创业经验的人照本宣科地讲。创业教育必须向医学院学习,请有实践经验的医生,也一定要把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请进来,分享自己失败的经验比分享成功经验更有用,这叫请进来。同时,医生会去医院实习,这是实践环节,创业教育一定要设计走出去的环节,让学生们在实习环节进入到各类型的创业企业中去。现在每个地区都有很多创业企业,这些创业企业也很愿意得到额外的帮手,而学生也能把它作为一项教学环节。创业教育一定要开门办学,就是请进来和走出去,一定要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像医学院一样。
许海玉:中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条例将在今年发布并且实施,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对于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做出明确的规定。您觉得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是不是一个鼓励创业的好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伯庆:我认为这个制度是必要的。容许学生能够休学去创业,或者允许他们休学去做一些公益事业,又或者去进行短时间的休息,调整自己的心态,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在制度上应该有许多这样的空间,我认为这个制度非常好。但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不能因为这个制度,遇到一个简单的机会就放弃学业去创业。如果不是非常好的机会,从时间的紧迫性来看,我不建议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即使在发达国家它也很少发生。事实证明,最后在过了若干年后,这类人还是很遗憾没有把学业完成。学历教育是人生应该在尽早的时候,特别是青春时期,完成的一个人生环节。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有责任替学生把关,而不是说只要学生申请就同意休学,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应该与学生坐下来商谈,请专业的人士来帮他审查项目,是不是紧迫的、必须要通过休学才能够做的。所以就像学生请假,请假也需要经过家长签字和学校批准,学校对于休学制度留下的空间要设个门槛,这个门槛就是学校和专业人士来替学生多把关、考量。不能让休学制度成为学生失败的原因,因为学生毕竟有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读书心情不好,那就去做点什么事吧,虽然也不是很紧迫的事,他只是愿意做些实践。但这一走,再回到学校就很困难,实际上耽误了他终生的教育,也可能让他在中老年以后后悔,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许海玉:可能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他们最关心的就是2016年的就业和创业的形式,您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麦可思是用数据来评估高校的教育,评估各个专业和就业情况。您对于今年的就业和创业形势有怎样的判断,能不能给大家做些分享和建议。
王伯庆:我从2006届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大学生就业,做到今年有十年了,我们每年都会发布一本就业蓝皮书,今年也不例外。从我的研究经验和这几年的跟踪报告分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另外由于现在研究生扩招,还有高职、高专升本的人数增加,比例增加,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应该比较稳定,不会有什么问题。青年人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因为现在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的变化,往往有时候没有工作经验的青年人,更适应于那些新生的产物、产业和就业机会。所以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从目前来看,今年不会有太大的就业问题,我的判断是就业是稳定的。所以现在大家应该关注的是怎么样去找一个好的工作,强调就业质量。就业质量并不是看眼前的薪水,而是应该从长期来看,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可能是家长、学生和学校需要加强的就业辅导工作。做好就业,就是做好学生求职方面的匹配度,人岗匹配度和自己的长期发展,这个很重要。
许海玉:这时候就要提到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可能现在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还会有一些欠缺,您感觉这方面学校可以再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王伯庆:高校的职业规划,过去做了职业测评等比较传统的工作,现在还会指导学生怎么样写简历,拓宽求职渠道,但是这也许还不够。我建议高校应该请更多的同专业的校友,有针对性地给本专业的毕业生讲自身专业的发展情况。把学校就业中占多数的职业的、有经验的HR或职业人才请进来,分享职业的选择和规划的经验,而不是说只根据相关专业的书籍做职业测评,在这方面可以加以丰富。
(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