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1.出国留学人员增速仍较快,回国人员增速有所回落
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同比增长了11.09%;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见表8)。从2000年到2014年,15年间中国留学人员人数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接近22%。其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年的增长率也经历了微妙的变化。比如,2003~2005年期间,受到主要留学国家如美国的移民政策等影响,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率曾一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从2008年起一直到2012年,持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虽在2013年年度出国留学人员增速相对放缓,不到4%,但2014年的增长率再次加快,达11.09%(见表9)。
表8 1997~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增长情况
单位:万人
年份
累计出国人数
1997
29.6
2006
106.7
1998
30.2
2007
121.2
1999
32.0
2008
139
2000
34.0
2009
162
2001
46.0
2010
190.5
2002
58.5
2011
224.5
2003
70
2012
264.47
2004
81.4
2013
305.86
2005
93.3
2014
351.84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从自费留学生的占比来看,中国留学平民化加剧。自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比例一直高于89%,近四年自费留学生占比一直保持在92%以上(见表9)。麦可思所做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表明,自2009年开始,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人员中有85%以上学生的留学费用来源于父母,近三年留学费用来源于父母的比例有所提升,达到89%以上(见表10)。
表9 2000~2014年的公费和自费留学人数
单位:万人,%
年度留学总人数
年度国家公派留学人数
年度单位公派留学人数
年度自费留学人数
年度自费留学比例
年度留学生总数增长率
3.90
0.30
0.40
3.20
82.05
–
8.40
0.50
7.60
90.48
115.38
12.50
0.35
0.45
11.70
93.60
48.81
11.73
0.46
10.92
99.09
-6.16
11.47
0.69
10.43
90.93
-2.22
11.85
0.80
10.65
89.87
3.31
13.40
0.56
0.77
12.07
90.07
13.08
14.40
0.89
0.61
12.90
89.58
7.46
17.98
1.14
0.68
16.16
89.88
24.86
22.93
1.20
0.72
21.01
91.63
27.53
28.47
1.27
26.00
91.32
24.16
33.97
1.28
1.21
31.48
92.67
19.32
39.96
1.35
1.16
37.45
93.72
17.63
41.39
1.63
1.33
38.43
92.85
3.58
45.98
2.13
1.55
42.30
92.00
11.09
合计
318.33
13.43
12.6
292.3
91.82
表10 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留学的经济来源比例变化
单位:%
留学的经济来源
2014届
2013届
2012届
2011届
2010届
父母、亲友资助
90.2
89
85
86
依靠国外大学或国外机构资助
5.8
7
8
12
10
依靠国外打工收入
3.2
2
1
银行留学贷款
0.4
—
中国政府、高校或其他机构资助
资料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总人数也在明显增加。2014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6.48万人次,比2013年增加了1.13万人次,增长了3.20%(见表11和图4)。截止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96万人次,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也就是说,每100个出国的学生中有51个在学成之后选择回到中国。但年度留学回国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之间仍然存在逆差。如2013年,回国人数与同年出国留学人数存在6.04万人次的逆差,而这一逆差在2014年进一步扩大,达9.5万人次。
表11 1997~2014年中国留学归国人数增长情况
累计回国人数
9.6
27.5
9.9
11.2
39.0
13.0
49.7
13.5
63.22
15.3
81.84
17.8
109.13
19.8
144.48
23.3
180.96
分析归国留学生的增长情况,不难发现留学生归国的趋势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高度吻合。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就业难度加大,大批留学生归国就业,这两年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均超过55%,2008年达到最高值57.50%。同理,由于受到欧元危机和欧盟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因为本土就业问题而限制留学生就业的政策影响,2012年在欧洲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出现大规模的归国潮,当年归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再次达到峰值。
图4 2000~2014年归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王辉耀,苗绿,《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
2.出国留学人员增速远大于国内各类教育招生规模增速
出国留学人员的增长速度远比我国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快。2004-2014年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年均增长速度为4.9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几乎年年下降,平均增速为1.82%;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除了2005年、2010年、2011年人数有所增加,其他年份均属下降趋势,10年间平均增速为-0.26%(年度数据见表12)。而相比2004-2014年出国留学人员13.62%的增长速度,我国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增长速度不容乐观。
表12 2004-2014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普通本专科
中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中
招生人数
增长速率
447
548
821
505
12.98
647
18.07
878
6.94
546
8.11
748
15.61
871
-0.80
566
3.66
810
8.29
840
-3.56
608
7.42
812
0.25
837
-0.36
640
5.26
869
7.02
830
-0.84
662
3.44
870
0.12
836
682
3.02
814
-6.44
851
1.79
689
1.03
754
-7.37
845
-0.71
700
1.60
675
-10.48
823
-2.60
721
3.00
629
-6.82
797
-3.1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4-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截至2014年,中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瑞典和新西兰等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见表13)。在传统的英语国家(美、英、澳、加),中国留学生成为最重要的留学生群体,占该国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均超过20%,加拿大甚至达到32.4%。在其他国家,尤其是汉语影响范围内的国家,中国留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2014年,约9.44万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占日本国际留学生总人数的51.3%。而这一比例在韩国更是高达62%。
从人数上来看,2014年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一万人的国家有:美国(27.44万人)、澳大利亚(15.29万人)、加拿大(9.51万人)、日本(9.44万人)、英国(8.79万人)、韩国(5.57万人)、新加坡(5万人)、法国(3.01万人)、德国(2.84万人)、俄罗斯(2.50万人)、新西兰(1.98万人)等国家,在这11个国家及荷兰、瑞典、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超过92万人,占目前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的84.8%。
表13 2014年中国在各主要留学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及占该国留学生人数的比重
国家
中国留学生人数
占该国留学生比例
中国作为生源国的排名
美国
27.44
31.0
澳大利亚
15.29
25.9
加拿大
9.51
32.4
日本
9.44
51.3
英国
8.79
20.2
韩国
5.57
62.0
新加坡
5.00
德国
2.84
俄罗斯
2.50
13.4
1(非前苏联国家)
新西兰
1.98
27.0
瑞典
0.32
11.3
法国
3.01
7.1
荷兰
0.47
8.1
比利时
0.11
2.6
3
瑞士
2.5
5
注:1)德国、瑞士、比利时、瑞典和荷兰的相关数据更新于2012年,新加坡数据更新于2011年。
4.中国留学生专业以商科、理工科为主,商科有所降温
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专业分布统计结果来看,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以商科、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主。人数较多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22.19%)、工程技术(15.66%)、数学与计算机科学(8.57%)、社会科学(8.04%)、医学(7.62%)、生命科学(6.66%)、艺术与应用艺术(5.66%)(见图5)。
图5 2014年美、英、加的中国留学生专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2014年门户开放报告》;加拿大统计局,Component of Statistics Canada catalogue no.11-001-X;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210,2015 公布的数据所统计.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近年来,学习工商管理的留学生不断下降,占全体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10届的45.1%下降到25.5%,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选择工程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学生比例在增加。2014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近半数(48.6%)的学生选择就读STEM类专业。
表14 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留学的主要研究生专业类分布
研究生专业类
工程科学
26.6
19.2
12.5
10.3
工商管理学
25.5
28.3
36.6
34.7
45.1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9.0
6.4
6.1
6.7
4.4
工程技术
7.9
5.4
2.9
6.0
数学与统计学
2.7
2.2
3.4
1.9
科学技术
2.4
社会科学
4.7
7.2
6.5
6.2
外国语言文学
3.1
3.9
3.6
1.2
艺术学
教育学
4.0
5.7
4.5
传播与新闻学
4.3
建筑学
法学与法律职业
3.0
英语语言文学
1.7
1.4
注:个别专业类因为样本不足,没有包括在内。
资料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根据以上数据,工商管理、工程科学仍是最主要的热门专业。近些年,选择工商管理的学生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而STEM领域专业的热潮持续高涨,这与主要留学国家针对STEM类专业学生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如移民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吸引STEM类专业学生有较大影响力。
5.留学“赤字”仍然存在,中美留学单向流动趋势明显
留学“赤字”现象一直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留学发展的突出现象。目前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89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1.38万人。然而同期来华留学的数据却相差甚远。2014年共有37.71万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相比前几年,处于比较平缓发展的态势,但增速从2012年12.21%的增速下降到2014年的5.77%(见图6)。
图6 2004-2014年中国留学“赤字”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4-2014年中国教育部留学人员统计和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整理。
近些年我国对来华留学越来越重视,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了重要指示,强调留学工作“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首次提出“来华留学工作和出国留学工作并重”的工作理念。但是与出国留学人员相比,来华留学生的增幅和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造成了中国的留学“赤字”依然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略有收窄,为71.78万人,尽管与高峰时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学“赤字”已经收窄了超过10万人,但是中国留学“出超”的状况仍没有根本缓解。不仅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质量上差距更为明显。2014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而同年,约37.7万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即43.6%的学生来华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学历生相比差距近6倍;其中读取硕士和博士的人数相对更少,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4%和3.2%。而且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
相比于美国每年收获50万人左右的留学“红利”,来华留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从数据看,2013年美国的留学“红利”继续增加,从2012年度的48.12万人增加到53.02万人。而从在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增速与在海外学习的美国留学生增速的对比而言,近期美国的留学发展仍然将持续“入超”的势头。
图7 2008-2013年美国留学“红利”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2009-2014年门户开放报告整理。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留学生单向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2013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为23.56万人,同期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仅为1.44万人,二者差值达到了22.12万人,与五年前(2009年)的8.45万相比,差值扩大了161.78%。2014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为27.44万人,尽管美国尚未公布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但从二者增长的趋势来看,中美之间留学的单向流动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留学“赤字”现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力度尚待加大。
本文选自《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王辉耀、苗绿著,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