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出版 带你走入创业者的精彩人生 | CCG图书
《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创业人生的合集,以创业之名集合了40位创业者的人生故事。他们时代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起点不同,他们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成功了。或许他们的成功无法复制,但在这个创新创业最好的时代,读一读他们或许能解开高涨的创业热情与成功率仅为5%的冷水的不对等的创业魔咒。
创业的起点重要吗?曹德旺初中没毕业,一手打造出了福耀这颗玻璃王国的巨星。“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没学历不可怕,没文化才可怕。学历真的是创业的必备硬件?
守业就容易吗?陈启宗以乌龟的心态将恒隆带出失败的阴影,在大陆重塑辉煌。守业不守财,值得传承的财富不是金钱,又是什么?
占得先机能赢得几成?韩小红做了体健康检行业的第一吃螃蟹者,成本的压力,“非典”的不期而遇,营销的难度,哪一个都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韩小红怎么扛过来的?
一波三折是“多难”人生的极限?李山放弃高盛回国筹办国开行,计划搁浅,不得已再度出发,雷曼兄弟、中银国际、三山,一路走来与成功似乎总有一点点的错位。错位里沉淀出了什么?
蓦然回首就能不期而遇?李彦宏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诗与远方,却在百度不期而遇了互联网寒冬、与谷歌的对决、移动端大战以及新领域的扩张,一路披荆斩棘,诗与远方还在吗?
分道扬镳是家族创业的最终命运?刘永好兄弟四人一起创业,折戟鹌鹑之后,与饲料中找到“希望”。大势趋定之后,四兄弟“分道扬镳”,如何分的公平,分的合理?
从有到无?这是要把公司“折腾”没吗?莫天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磨难,将搜房网做成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网站。现在,他开启了不能理解模式,要让搜房网从有到无。这是逆向思维,还是不作不死?
赛道or赛车手?沈南鹏创业携程,偶遇红杉资本转型成投资人,在专注“下注于赛道”的红杉,沈南鹏却信奉不破不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抓起了赛道and赛车手。这是突出重围,还是为破而破的标新立异?
被命运折磨是怎样一种体验?孙立哲的意外和明天总是同时到来,受政治风波牵连前途未卜,学医有所成之时发现对动物皮毛过敏,国外创业小成之时爱妻重病,痛失爱妻之后身患癌肿……人生被命运伤的千疮百孔,还要继续吗?
创业时,专业一定要对口吗?田溯宁的专业是研究牧草,与“草”为伴的人生在互网联的冲击下消散,创办亚信,参与了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开启与发展。云时代,宽带先生又会带来什么颠覆性的技术或理念?
创业是年轻人的专属?王伯庆52岁才开始创业,创业之初面对财务压力,他挺了下来,而且整整挺了三年才有第一笔收入。知天命之年的创业又会启示你些什么?
情怀是投资时需要考虑的要素吗?汪潮涌是位颇具浪漫情怀的投资人,他的一次次投资总带着玩的就是心跳的“惊吓”,搜狐、百度、北大青鸟,不由得让人感叹还能不能朴素的做个投资了?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王广发的创业过程有着行云流水般的衔接,地产、教育、国际教育,一一过渡而来,似乎有些联系,又似乎不是没有。这就是王广发鱼与熊掌兼得的艺术,办企业与承担社会责任原来可以这样的吗?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王俊峰先创业再留学,逆“规则”而上,居然也能逆风飞翔,与众不同的人生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人生有多少中可能?徐小平的职业生涯真可谓包罗万象,乡村剧团的演奏员、教师、洗碗工、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哪一个才是他真正的身份?哪一种才是他最醉心的人生体验?
女子也可以搏击互联网?严望佳被誉为“网络安全第一女守门”,温润柔弱的女子,何以要在互联网里寻一片天空?情怀使然还是责任使然?
考试失败者也可以教人考试?俞敏洪用他的“笨办法”慢慢的打磨出了细致、标杆式的新东方。曾经高考两度失利的他,凭什么撑起了中国英语教育的招牌?
兵法也能用来指导投资?张磊的投资哲学是“守正用奇”,低调稳健的张磊为何要兵行险招,屡出奇招,用创业者的心态做投资者的事?
慢慢走会不会失了先机?朱敏相信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满城的过程,做大学生、留学生、创业者都要慢别人一拍的他是怎么在这个急躁的社会中坚守慢的哲学,并走向成功的?
公司真的是家?宗庆后这位娃哈哈的大家长,一手营造了娃哈哈的家文化,映照在员工身上就是钢七连那掷地有声的“不抛弃,不放弃”。在倡导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放下,家文化在企业里还有生存空间吗?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出版的《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