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初:人才研究领域需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6年2月1日

  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他指出,中国的人才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但是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不断破解,人才研究工作者需要对四个方面的问题给予特别关注。

  以下是现场发言记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也是制定“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样一次人才圆桌会议来研究讨论人才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非常必要。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非官方的、民间的形式,来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我国人才工作发展,这与中央精神也是一致的。

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人才工作快速发展,地位显著上升,改革深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家都知道,在新世纪之初,中央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这成了人才工作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判断。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当时还不叫人才强国战略。2001年出台的“十五”计划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专门设立了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专章,这在五年计划当中是第一次,人才战略由此成为了国家战略。

2002年中央根据“十五”的要求制定了全国第一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是中组部牵头,当时人事部和有关部门参与,经中央批准下发的一个文件。在这个纲要当中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中央的文件,这是第一次把人才强国列进官方文件。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四个尊重”重大方针,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2002年底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当中,在我们的中央会议当中正式提出。

到2003年5月份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人才工作,决定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同时也决定作出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应该说,2003年5月份的政治会议恐怕是党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局层次上专题来研究人才。2003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才会议召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人才工作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之后人才工作在组织部门牵头领导下,在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人事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把人才战略写入其中,2010年5月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个纲要提出了科学人才观,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思路,明确了10项重大人才政策,12项重大人才工程和体制机制创新的31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我个人体会最突出的是六方面。一是要把握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大战略之一的基本定位。这是对人才战略的基本定位。二是要把握好新形势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三是要把握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根本要求。四是要把握好突出高精尖缺的重点导向。五是要把握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胸怀,实施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六是坚持把握好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合理配置,有序流动。

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人才研究工作者给予特别关注

回顾这15年来,我们国家人才工作发展进步的历程,我是想说明,我们的人才工作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识不断深化,工作不断推进,政策不断创新,改革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相比,与人才工作自身发展需要相比,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不断破解,对人才工作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所以召开这样一次圆桌会议大家进行讨论非常必要。我们的措施、政策、改革还需要继续。面对着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自己体会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人才研究工作者给予特别关注。

第一,人才工作如何更好适应新常态。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我们要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根本在于强化创新驱动。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如何在新常态下落实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等,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进行研究。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发展规划就提出了,但是新常态人才优先发展和以前的人才优先发展还是有区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十三五”时期人才工作的定位、内涵、任务,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人才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是第二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人才工作有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也提出了明确任务,人社部承担的有10项。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当中,有大量需要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容易解决的大部分都解决了,现在留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层次问题确实需要深入研究,我不想展开说太多了。

今天谈两个观点:一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根本目的是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我们各种改革,各种机制、政策创新,机制转换的根本目的。通过改革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来。这里核心问题还是两个字“搞活”,“搞活”是我们改革的核心。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些年我们国家人才工作快速发展,更多地是靠党和政府在推动,靠行政手段和政策。我们人才工作确实发展很快,力度很大,成绩也很大,但是多少有一点官气太重。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人才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有待破题。我觉得在这方面很多问题连题都没破。例如在人才管理定位上,比如说医生,医生从本质上来讲,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自由职业者,但是现在他被牢牢拴在医院里,这就不符合其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再比如说我们一谈到技能人才的成才,许多人就以为技能人才只有当上了公务员,变成工程师,变成了科学家才算是成才,非要转到另一条道上才算成才,这用的还是官本位,甚至封建意识的评价标准。在市场的体制下,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细化,行行都可以,也应该出自身的状元,出自身的优秀人才,每个行业都应该有。

第三,进一步加强人才法制建设。中国人才法制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一些部门和地区出台了与人才相关的法规,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是空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2010年就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国人才开发促进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立法工作进展缓慢。我以为在诸多的原因当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支撑不足,难以形成一个有深厚理论基础、大家有广泛共识的重要的观点,所以在立法上我们还需要做大量艰苦工作。

第四,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这是我们人才理论工作者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中国的人才概念是独具特色的,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中国实践。十六大以来逐步形成了科学人才观、人才强国思想、人才优先发展思路等等,都是在弘扬文化传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发展起来。中国的人才思想与实践无论在内涵、外延、结构框架上,与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理论有密切联系,但是更有明显的不同,用国际上现有的理论很难解释,更无法指导中国人才工作的实践。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人才”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体系中就找不到一个对应的词汇,这个事曾经困扰我多年。在对外交往中经常会遇到“人才”的翻译,我曾经想译成“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s,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后来我发现不对,跟我们的人才内涵、外延对不上。目前我们用得最多是Talent,我痛恨Talent,因为Talent不是我们的人才,是天赋、天才,它指的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的人才强调的是在科学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当中的参与,是实践出人才,跟天生没有那么大关系,有点关系,关系不大,强调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Talent作为天才是强调与生俱来的,强调的是天赋,这两者之间差别很大。我曾经试图说能不能找一种办法把人才翻译过去,找了很多专家商量,最后我和外文局黄局长,中国翻译家协会的主席,跟吴江共同商议就是翻译成“人才”,创造一个新的国际概念。

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才思想,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工作实践,近年来我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呢?我认为完全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我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看看去年年底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得非常好,其中跟我们这个题目有点关系的,我们长期以来不断要解决的,党带领人民不断解决的就是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挨打、挨饿这些年基本得到解决了,但是挨骂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什么挨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同西方格格不入。问题是我们在挨骂的时候往往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传播能力方面问题,西方受众心理方面问题,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的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体系,也是树立中国的话语权,在这点上确实没有一个国家能跟我们相比。

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完全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建立起这样一种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这也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