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作为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示范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6年2月1日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出席论坛,并参加“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圆桌讨论。他指出,中国的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强调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真正能够围绕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要合理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一个契机,可以作为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示范,解决人才差距,打通人才流动。
以下是他的发言记录:
结构调整在10年国家规划当中就提出,到底优先发展是优先什么,优先投入,结构优先调整。当时提出来结构优先调整,从这几年情况看,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有一些改善,我总觉得不能乐观。这些调整实际可以看出来政府主导做得比较强,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行政区域内政府能够用政策推动的结构调整作用还是比较明显,比如出台一些政策,通过一些政策来推动,特别是在一些创新驱动方面。也有一些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需求,比如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深圳,这些城市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是连在一起的。相对来说西部比较差,市场的作用比较弱,基层没有太好的效果,或者基本上没什么结构问题。
今年这次提出结构战略性调整到底是什么含义,到底是要做什么,我感觉到还是要强调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所谓的结构性调整就是要往质量、效益上靠,真正能够围绕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在这里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政府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有时候政府的政策需要有一些干预,但是干预过大以后反而影响结构调整,市场没有发力,企业没有发挥好作用,这样结构就全靠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科技就是这样,“十二五”期间国家资助的十个最大项目最后没有几个有很好的评估。我们所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有些事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事,完全是企业可以做的,我们也当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结构调整这个问题还是呈现出很复杂的因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了,这是一个契机,能不能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做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示范。比如现在已经开始启动,天津、河北都来了,北京市已经开始启动京津冀人才规划纲要的起草,能不能京津冀在结构调整上做点文章,起到示范作用,打破行政区划。北京现在就是非首都功能问题怎么疏解,首先就是人的问题。200万人口中包含多少人才,非首都功能的人才能不能疏解,北京能不能为京津冀做人才的贡献,这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能再按照区划来看北京市财政投入多少,在北京引进多少高端人才,很重要的是京津冀整体考虑。所以北京的一个思路就是,最弱就是河北,就是解决差距问题。解决差距问题让河北先受益,人才问题能不能让河北先受益,河北能最早受益到北京的人才,河北才能够发挥生态,解决北京的一些大城市病的问题。其次让天津受益,河北、天津要在人才问题上受益,从北京受益。这些问题打通了,交通、产业、生态能通,最难通的是人才,人才如果能够打通就能做出一些文章来。但是很难做,省市好解决,基层不好解决,部委办局不好解决。三家教育部门,三家科技部门,所有部门一坐就坐不到一块。
这个问题我建议,第一能不能搞试验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改革试验区,能够让中央给予一些支持,能够有些特色政策。第二有立法,能不能三家共同出一个东西,不要让那些政策再过度发力。如果力度强一点能够出个条例,能够让中央组织部认可一下,既然京津冀是国家规划,人才条例中组部也可以做。再一个就是具体推进这项工作可能是很长期的过程,当前首要抓什么,有三步走,15年时间能够把京津冀一体化分成几段任务,把结构调整起来,为全国、区域发展真正做点示范作用。
(本文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