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昭明: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6年2月1日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京举行。武汉工程大学原副校长桂昭明出席论坛,并参加“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圆桌讨论。他表示,人才创新驱动发展要从制度设计上寻求根源,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以下是他的发言记录:
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四个脱节是科技人才与经济的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的脱节。中国拥有三项世界第一:工程师数量排名世界第一,SCI收入论文世界第一,专利世界第一,但是没有改变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在全球产业布局当中暂时仍然不能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局面,原因何在?
第一,科技人才与经济的脱节。工程师数量虽然多,但是14-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工程师可用性指标仅仅排名43位。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即胜任工作,印度也有25%的毕业生可以做到,我们国家是10%。
第二,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我们的论文被引用居于全球前1%,数量是世界第6位。专利多,转化率低,不到5%。专利传人获得专利授权,美国和日本以及安全的专利组织成员国,EPC获得专利授权比高达98%。
第三,人才创新项目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我们在调研课题当中发现,相当一些人在中西部地区大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有创新人才被吸引到东部地区创业。我作为中部湖北省的人才研究者感到很惭愧,因为创新项目在申报落地的地区缺乏产业化的平台,缺乏创业的环境,无法变为现实生产力。而东部地区提供了没有天花板的平台,使他们如鱼得水。这些人才就不仅仅是孔雀东南飞,现在是凤凰东南飞。现在东部地区人才在悄悄向南方流动,为什么?因为创业过程当中遇到融资问题,东部地区融资问题成为创新创业成果专业化的瓶颈,东部地区也发现这个问题,这是悄悄的现象,还没有成为趋势。我们国家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被动高价引入国外技术。而美国、日本对外依存度仅为5%,我们国家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创新经费的比例为11:10多倍,对外技术依赖成为我国当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总书记做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的论断在这。
第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的脱节。人才价格和状况走向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以及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和人才开发资本的水平,反映了当地人才市场研究水平,也反映了进行决策的官员们的高端的认识水平。一个很小的例子,现在已经有很多新政在出台,以前人才项目劳务费要报销出来或者作为所用是非常困难的,有无数规定在制约着。在西方国家除了按章交税之外,人才创新得到的收入完全是可以作为自己所用,作为劳务费来开支。这点目前显得特别突出,也是影响到高端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很重要的问题。人才资本价格与价值背离根源,在于我们不愿意承认优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人才经济谈到的定义,人才经济是实现与发展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强化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对接,解决人才资本与价格背离的顽疾具有重要意义。
从制度设计上寻求根源,中国人才创新创业水平需要破解制度上的诸多障碍。人才创新发展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四个对接,四个脱节当中,关键是现在科技人员创新成果和收入的脱节。从目前来讲,处于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回避收入、待遇仍然在左右着的问题。对科技人员成果所得的收入和本身的价值实现,和本身的知识产权的传递是一致的,我们如果把它说得很低,你这个人就关注你的金钱待遇和收入,实际上是尊重知识产权。这个问题是关键环节,如果实现了,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就能够比较高的激发出来,这是政策上的脱节和需要坚持对接的问题。
其它三个脱节和对接都是制度问题,科技和经济对接主要还是在制度方面。我们要把企业作为科技人员主战场,让科技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能在经济当中发挥驱动作用。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对接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东部地区人才到南方创业,创业过程当中产业化需要融资来支持,东部某些地区就不如南方专门有一个创业中心来支持它。人才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对接是制度上的问题,可以在顶层设计或者制度设计上能解决的问题,能促进四个脱节的破除和坚持四个对接的实现。
(本文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