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庆:我的麦可思故事
2016年1月27日▼
我是大学七七级的,“用功”是我们这届大学生留给大学的记忆。本科我是学工程的,出国学的是经济学。1994年博士毕业后我就留在美国工作,从那时起我就想回国工作或创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机,我一直等到2006才回国。因为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而我的工作经验是做就业研究和数据分析。那时,“大学生就业难”开始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我在就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领域已经积累了近16年工作经验,适合来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需要跟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如就业的职业、行业、薪资、能力满足度等,把就业情况反馈回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的规模结构和培养定位。作为一个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巨大的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评价,才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保证产业发展。
我是2006年1月回到西南财经大学任教的,西南财大是我出国前任教的大学,我知道自己要创业做大学生就业研究,因此一开始就跟学校商定,我不能做全职人员。当年10月,得到西财置业的唯一天使投资,麦可思公司就成立了。“麦可思”是从英文音译的,即“MyCOS”。常有人问我,这是国外公司吗?之所以把公司取名为“MyCOS”,是“My China Occupational Skills(我的中国职业能力)”缩写。
作为教育研究圈外的人来做教育咨询,自己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积累教育研究的知识,二是需要取得圈内专家的认同。随着工作开展,教育行业的知识逐渐累积起来。最困难的还是取得教育界的管理者和专家们的认同。这个困难在于,我要通过所做的工作逐渐建立信誉,本土公司作为独立方是否科学公正是需要观察的。我常常也被问到,教育系统原来有自己的就业统计,你一个民营公司来做第三方就业跟踪调查,结果跟教育部门数据不一致时,还能不能保持独立性?这些都是一家民营公司来开创高教管理咨询产业所面对的问题。
一个民营公司做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要靠自己慢慢做。海归创业常见的启动资助我也没有精力去争取。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至关重要,但体制外的机构来解决一个体制内最关注的社会问题,遇到了比制造业或软件类的创业公司更多的困难。当时高教管理咨询产业在国内尚是空白。
开始的近三年时间里,麦可思的工作是公益性的,我们做全国、各省的大学生就业研究,然后再把调查报告免费送给各省。没有收入,麦可思不断地筹款,我经常的工作是找投资和借钱。那时也必须经常面对员工辞职,主要原因还是不看好这个公司。应了句老话“坚持就是胜利”,2009年麦可思迎来了最大的转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全国上下都开始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了。一些高校付费请麦可思作数据分析。创办近三年的麦可思公司终于有了进账;2009年由麦可思公司编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顺利发布,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就业蓝皮书,连续发布的该年度报告获得了社会和教育界专家们的高度认同。至此,麦可思算是走上正轨。
今天,麦可思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管理咨询与数据的本土公司,为六百多所大学提供基于实证的专业咨询服务,涵盖就业、教学、教师发展、招生、专业建设等各个方面。麦可思也得到了政府教育机构的信任,承接了人社部、司法部、教育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一些省市教育部门长期提供专业服务,成为每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主撰稿单位之一。麦可思得到了高等教育界专家们的认同,我作为专家也参加了一些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担任学术杂志的编委。我自己非常珍惜这些来自顶尖专家和学术机构的认同,没有这份专业的认同,是无法为教育机构提供系统性专业服务的。
大家说,麦可思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咨询与数据产业。那么,麦可思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最近评价麦可思的作用时说:第一,为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如就业问题;第二,为完善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做出了贡献,大数据和实证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方面需要加强的环节;第三,探索了在中国现行管理下民营企业参与教育管理产业。
麦可思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教育咨询产业的一个品牌。麦可思与世界银行、OECD(经合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有研究合作,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机构联合召开高等教育研讨会。今天,麦可思正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景,成为教育界最信赖的智库。
回顾创业历程,民营公司做教育管理咨询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最主要的障碍是教育评价和管理咨询的市场化程度低,本土专业公司的教育管理咨询服务业是基本不存在的,对民营或海归企业的置疑根本上源于大家不习惯这个领域的市场化。拓荒者要有坚韧的精神,我的经验是诚实地去做,专业地去做,时间长了就能化解困难。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海归来发展“低市场化”领域的咨询服务,专业服务的市场化是国家的既定战略。海归不仅能在工业科技上创业,更可以在提供专业服务上发挥优势,这里的成熟案例如CCG(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麦可思。我希望自己的麦可思故事能够鼓舞更多的海归投身于智库型创业,推动专业服务的市场化。海归企业要胸怀大志,提高专业水平,拓展产品服务,优秀的企业还应该着眼于国际市场。
文章选自《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主编:王辉耀/苗绿,中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