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全球科创中心战略愿景下如何建设上海人才生态系统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6年1月22日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出席论坛,并参加“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圆桌讨论。他介绍了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战略目标下实施的人才政策创新,并就“十三五”期间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三个观点。
祝贺“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今天正式启动,能成为50人中的一员很高兴,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交流,感谢CCG邀请我参加论坛发言。发言题目是关于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战略愿景下的人才生态系统建设。
围绕总书记定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除了总文件以外,上海去年专门出了人才20条,报给中组部人才局。现在起草的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当中,上海做了不少贡献,我们率先突破。上海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把这20条进行了进一步的落实。
为什么今天谈生态系统问题,也是主要领导提出来的,现在各种政策很多、投入不少,最后发现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深圳、杭州、北京肯定比上海水平高一级。深圳、杭州很活跃,按道理我投入资金比它多,为什么我的创新创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效果没它那么理想?后来我们觉得这里面不光是投入、政策的问题,可能还是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上海管人才的书记是浙江过来的。上个月开了一次会,在“十三五”期间,从国家层面,全国也好,可能要把人才生态系统做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有三个观点。
第一,树立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生态观。我们原来的人才观是工业化时代的,十多年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人才的规划还是工业化时代的东西,里面很多工业化的思想,也没错。但今天,信息化、全球化,变化太快了,我们必须要有新的生态观,特别提出不能用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构建相关政策、配置资源,要重点投资发展不是生态线,而是平台,不是工厂、商场。特别城市综合体现在越来越大,但是现在要的是社群的综合体,不是单纯高速公路,而是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信息高速公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政府也要主动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
第二,向硅谷学习。现在大家对硅谷越来越了解,总是感觉学不像。最近有本书《硅谷生态圈》,特别提出创新六条法则,特别要关注热带雨林自下而上建立,我们最近在讨论保护野草,不能随便使用农药把野草都灭掉,现代农产品都很高产,野草越来越宝贵了。另外地理、位置、网络、文化、语言,不信任导致社交壁垒。社交很重要,为什么乡镇企业发展这么好,乡土的文化、乡土的气息很信任,跨越到大城市没那么灵验。所以我觉得学硅谷四点,一是人才多样性。二是跨越社会壁垒的信任。党校大规模培养干部搞活动是不太适宜的,面向社会各种各样的培训应该大张旗鼓,通过学习、通过网络。三是要注重长期利益,光短期是有问题的,上海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金融人,对创新创业是反面的示范。四是学习快速多样合作的社会法制建设。现在学的东西是带有软的东西,这些问题不很好解决,什么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是不现实的。
第三,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我们也提出来了,房价这么高,怎么办?想办法降下来,人才特区很重要。二是活跃创新创业社群系统,一定是社群,是草根型的。三是开放的教育和研发,这块现在推进比较快。四是草根型风投系统。上海风投有很多,但不是草根型的,高高在上,我们希望有一批接地气的草根型风投,这块要做探索。五是专业服务的孵化需求。最后是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系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这个文化也不是高大上的文化,更多是能够把各种各样的人容纳到这个地方的文化。上海以前还很有商业秩序,不是很乱,里面有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人种,形成一个上海的海派文化。我们也研究重振海派文化,更好地支撑我们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