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政治家后援型智库代表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出现了一批政治家后援型智库,主要由具有政治野心的人物、离任后着力进一步推进其政治和意识主张的前总统创办。这类智库的典型代表是: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与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
尼克松自由与和平中心是由美国第38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于1994年1月20日建立,成立之初是尼克松基金会的附属机构。中心旨在继续推进“尼克松主义”。中心不接受任何政府拨款,主要资金来源于尼克松基金会和部分企业、社会团体的捐助。我们访问该中心期间,与同尼克松中心主任进行了交流。
尼克松中心现任主任迪米特里.赛姆斯(Dimitri K. Simes),是美国著名外交政策专家和学者,同时还兼任美国国家利益中心(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主席。中心专职研究员很少,不到20人,多以兼职研究员和研究顾问为主。
中心研究方向集中在对外关系领域,主要反映在六大项目课题:能源安全与环境变化、外交策略研究、移民与国家安全研究、美俄关系、中国研究、区域性策略等。中心定期出版的外交刊物《国家利益》季刊,具有较强的专业影响力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中心秉持尼克松主义的思想理念,主张接触主义,反对按美国模式来改造世界的外交思维。在访问中,尼克松中心主任迪米特里.赛姆斯认为,俄罗斯仍然是一只熊,美国必须加强与其对话,并把它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世界大国与平等对手,试图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它是徒劳的。
因为尼克松与中国的特殊渊源,中心重视对华关系,中国研究是其核心工作之一。中国项目主任唐安竹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大关键词是战略性,双方存在很多共同关切的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多机构的对话机制。
2013年5月,为纪念尼克松诞辰100周年,中心和尼克松基金会组建了一个45人的代表团进行“中国遗产之旅”的访问活动,沿着尼克松当年访问的路线重温中美“破冰之旅”的历史时刻。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代表团。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