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发:水到渠成的艺术
王广发既是一位“指挥员”,又是一位“战斗员”,一直坚守着企业家身体里应当流淌着道德血液的人生操守,怀着赤子之心办教育、济世之心办医疗、拳拳之心办企业,带领法政集团持续转型,多元发展。在他这里,仅做好一位战略家、决策者、指挥家并不够,还要思维、能力都非常灵活,到每个领域都知道该怎么干,并且能干好。他说:“做产业,要有社会责任和担当,你给本区域造福了,政府就会支持你,老百姓也会欢迎你,创业也就不困难了。”从创业到带领企业转型,再到日常经营,一起来看王广发的创业故事。
本文选自《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
1957年,王广发生于山东临清。1974年,17岁的王广发高中毕业,选择留校做了老师,虽然收入微薄,但这段经历却让他对教育生出浓厚感情,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愈发难舍。他曾坦言:“这(留校做教师的经历)是我执着做教育的一个原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王广发此时已进入公社做文书。他敏锐地嗅到春天的味道,离开家乡投身商业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事物资采购方面的工作,市场的开放与流通带给他很大思想冲击。认识到时代正在发生快速变化,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就要及时地学习充电,跟上变化的步伐。于是80年代末,他进入了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攻读法律专业,法律意识深植脑海,让他在日后的商务、贸易活动中如虎添翼更加游刃有余。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和修习法律专业的经历,让我的人生有了个漂亮的转型。”王广发如是说。
1993年,王广发创办法政集团。凭着敏锐眼光和市场判断,他瞄准房地产行业,投资兴建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王府大社区,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赚了钱干什么?”王广发开始了更深次层次的思考,他的答案是去承担社会责任,去做教育地产–公办民助,并与景山学校合作办起景山学校分部。
“创业没有困难,水到渠成。”这并非王广发大放厥词,“因为我做的事情与市场是接轨的,与本区域的需求是接轨的,与国家产业的战略转型是吻合的。这样哪有困难?各级政府愿意大力支持,提供发展环境。”
没困难,艰辛却是免不了的。
作为开创“民办公助”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第一人,王广发注定要摸着石头过河。不管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没有前例可循,他是开创者,是摸索前行的人。当时,王广发面对的最大障碍是政策方面的,没有相关规定,有关政府部门不知道该怎么办。景山学校本部在东城区,分部落地北京昌平区。相当于将东城区的教育体制纳入到昌平区的教育体制中,而这两个区的学制、教材等都不同,便面临着“到底怎么管,到底谁来管,属地管什么”的问题。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按投资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难题。企业参与不干预学校的后勤物业管理;东城区负责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和学籍管理;昌平区更多负责环境安全、卫生检疫、饮食安全、运行保障等方面工作。
学校办起来了,第一步迈出来了。
俗话说“静水流深”,王广发却是清澈透底的一泉净活水,他总是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奔流方向。
“我们总是随着时代转型,是转型的范本。房地产开发做两年就开始筹备教育,迅速地转型。”这个决策需要胆识。
学校办起来5年后,在经营中王广发日渐认识并发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非自己理想的办学模式。生源也逐渐下滑,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但是,出路在何方?
出路就是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深度诠释邓小平“三个面向”伟大精神!
2002年法政集团就着手申请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了国务院第372号令,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自同年9月1日起施行。王广发首个申请在北京合作办学。他要创办王府学校,聚焦接轨国际教育。
“当时住房已经市场化了,不完全是计划体制内的了,那么教育仍然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的需求打破了区域界限,买房的人全国都有,国际上的都有。我们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恰逢其时。”再者,“可以从中外合作办学的角度去解决教育发展的瓶颈。中外合作办学肯定要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资源。这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王广发说。
王府学校办起后,用国际视野和先进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在中国与世界接轨、产业转型的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必须与国际全方位接轨,努力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学校的转型只是一个缩影。在这期间,法政集团也在坚持以市场为标准的持续转型中,不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化可以风险分担,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今天,我们看到的法政集团有房地产、国际教育、医疗、文化传媒、法律服务、物业管理、金融典当、出国留学、跨国公司经济咨询与研究所等多元化业务,是不折不扣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在率领企业转型中,王广发没感觉痛苦,“困难是很多,但困难就是挑战,克服困难就是成功就是发展!没有困难的人生是不正常的”
王广发认为,“我们是以市场标准选择转型产业的发展,要说困难,就是土地资源在开发、建设时,留给法政事业未来再发展的空间不大,但这不叫困难–可以选择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空间,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嘛!”他总是用高度弹性的思维去让问题迎刃而解。
多元化的发展极为考验企业统帅的驾驭能力。
为什么能涉足这么多领域?这与王广发的专业、市场敏锐度、抗风险能力和思维战略、个性息息相关。他精通法律,市场需求什么就愿意尝试什么,而且“有挑战感觉到很开心,越挑战越有激情和动力”。
他能驾驭如此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诀窍之一是“不断地充电,不断地产生正能量,不断地开拓创新思维模式,不断地思考高端顶层规划设计,并与产业发展–快速发展、慢速发展、随时调整速度发展、可持续科学发展–保持吻合”。他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和学习状态,经年累月,乐此不疲。这样的工作状态坚持至今。
他带领企业持续转型,看似水到渠成,事实上在涉足每个新领域前,他都特别慎重:“我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调查充分不决策,不研究彻底不行动。调查充分、研究彻底是我投资涉足一个领域或另一个产业的基本策略。”这注定需要他投入更多的时间,“我这里有这么多的产业,需要懂得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所有行业都有一套法律法规,倒逼着你必须好好学习。”现实中,他比年轻人更如饥似渴地学习,用前瞻视野率领企业与时俱进。
然而,仅做好一位战略家、决策者、指挥家并不够,还要思维、能力都非常灵活,到每个领域都知道该怎么干,并且能干好。
走进王府学校的校园,你会发现窗明几净、朝气蓬勃,一派欣欣向上。这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又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教师国际标准培养、素质设计、走班上课、分级教学,等等,都是王广发自己在主抓。“你不能光会规划设计,还要会执行。你别在战场上只剩你一个人时,面前还有一位敌人,你必须拿枪把他消灭掉。你说,‘对不起,我不会用枪。’那怎么办?你就被别人打死了。如果你会用枪,一下子就可以把敌人打死。再或者,你们都没有枪,这时你的块头要跟得上。过去,毛泽东同志讲既能当指挥员、决策者,又要能当战斗员,换句话说就是既会当领导,又能被领导。你要不断地换位思考,不断地调整心态,不断地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所有参与到这个事业里的人。”
每周、每个月,王广发都要给员工开大会,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正能量向他们传达,把经营理念灌输给他们,“要想成功就要走我们这样的路,你不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困难,那也困难。这都不是一个好的员工,也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他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把心沉下去,把事情做起来。员工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不光因为他的知识水平高,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领导魅力、做事的艺术魅力和思维引领的魅力。
本文选自《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