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增强网络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2015年12月28日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网络强国的提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意味着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国家发展、国家安全与网络的紧密关系已经引起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执政者的高度关注,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在新时期的转型升级。这一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概括说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建设网络强国体现了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
自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指出,建设网络强国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有核大国,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外敌大规模武力入侵的危险。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危险,仍然是来自于内部的动荡与冲突。近年来,随着阿拉伯之春与颜色革命的相继发生,世界各国政府都逐渐认识到,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换、言论表达的场所,而且还是反社会、反政府甚至反人类势力整合动员与组织的空间。本来是孤立的、个人的对于社会秩序的不满,通过网络的发酵很容易成为非理性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而本是少数的、极端的主张,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化零为整,最终演化为对于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恐怖袭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中国社会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表达异见、宣泄不满的重要场所。这些思潮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情绪化的泡沫,但在某些极端时刻,却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中国社会近年来的大规模群体性治安事件中,互联网的失控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诱因之一,并对现实中的社会治理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在瓮安事件、px事件、反日大游行等社会群体性事件中,互联网上的动员与组织已经成为了非常让人担忧的特点。
为了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互联网的国家治理力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事实上,加强国家对于网络的治理能力也是建设网络强国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它不仅要求在技术上能对互联网的信息做到及时的捕捉、分析与反应,而且要求在话语上重塑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性。即在网络空间中加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对仇官、仇富的民粹思想、极左或极右的意识形态以及极端的宗教思想,予以有效的控制。
二、建设网络强国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新趋势
网络强国不仅是强技术、强市场,而且要有强政府与强服务。事实上,在世界各国的互联网发展中,政府的引领与推动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大数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政府制定有关电子政务与数据公开等政策强力推进的结果。
网络强国建设不仅对于信用制度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收集与数理等环节,有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有利于中国政府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中,电子政务、数字化服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在很多方面,数字化治理的脚步仍然难以对社会现实的变动进行有效的回应,大量的社会资源仍然被浪费在证明荒诞环节之中。建设网络强国,将有利于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建立一站式的、集成式的服务体系,从而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过程。更关键的是,它还有利于让政府利用网络来优化社会治理的结构,从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由金字塔体系向偏平化体系的转变,并在这种转变之中,让社会民主、协商治理水平有序地稳步提高。网络强国,绝不仅仅是让提高政府治理的水平,它还要提高政府服务的水平,提高社会协商民主的水平。
本文选自光明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