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研究】揭开猎头的神秘面纱

  猎头是全球高级人才争夺战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在全球高级人才中介市场上,70%的高级人才流动中都晃动着猎头的身影,90%以上的大企业都利用猎头获取人才。跨国猎头企业更是活跃于全球,成为主导世界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重要力量。而猎头是怎么起源,又如何发展至今的呢?

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

  关于猎头最早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远古时代的先民,笃信头颅中蕴藏着智慧和灵魂,并相信通过凝视、膜拜的方式,会给予自己力量与勇气。因此,他们会保存死去首领、亲人甚至敌人的头颅,通过祭祀、随身佩戴等方式,完成一种原始的信仰。

  从词源上看,“猎头”英译为“Headhunter”(名词)或“Headhunting”(动词),这个词语的原意跟古代美洲的一个食人部落有关。这个食人部落与外敌发生战争以后,总是会将对方死亡或被俘士兵的头颅割下悬挂,以此振奋己方士气,也起到威慑对方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化,“猎头”的含义变得宽泛,它不再是指猎杀对方的头脑人物,而是指通过专业方式搜罗高级人才、社会精英为己服务。这里的“猎”是“搜罗”的意思,“头”则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头脑”,也就是“智慧、经验、知识”等;二是指“头领”,团队的头目,引申为“一个组织的上层管理人员或直接组织者”。“猎”与“头”组合在一起,也不再是原始血腥的表征,而是指专门为他人搜寻、网罗具有专门技术、高级技能或高层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在欧美发达国家,“猎头公司”一词鲜有使用,而多以温和中性的“高级专家组织”、“人才咨询公司”、“高级人才顾问公司”等代替,猎头工作本身也被定义为“高级人才寻访”、或者“高层行政人员搜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大型企业为了获得人才,甚至不惜采取并购的方式将人才所在的企业买下。如通用电器试图用高薪挖一名电器工程师斯特劳斯无果后,便将斯特劳斯所在的小企业买了下来,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菲利浦公司身上。基于这种背景,专门为“求贤若渴”的企业提供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始出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猎头公司和猎头顾问进入大众的视野。当时,史宾沙公司的汤姆·内夫(TomNeff)和海德思哲公司的加里·罗其(GerryRoche)等人为IBM、可口可乐和迪士尼等公司搜罗CEO,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人才中介服务日益发达起来,猎头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再局限于高级人才的搜索与举荐,而是转向为企业提供诊断及咨询,乃至整体人力资源服务方案等服务。

 

“三驾马车”拉动猎头产业

 

第一驾马车:人力资本理论的崛起

 

  1960年,美国经济协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AEA)的年会正在召开,一位年近六十、戴眼镜、精神矍铄的学者上台了,他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随后,这篇演说震惊了西方经济学界,被人们誉为“人力资本研究新领域的独立宣言”,并最终使他荣获了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位学者就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他的核心观点是–“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非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者资本的多寡。”他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他的人力资本理论让世人认识到人才重要性的同时,还提醒人们:人力是投资的结果,其成长过程需要消耗各种稀缺资源,这也决定了人力资本的稀缺性。

第二驾马车: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扩张带动了猎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猎头公司的国际化。有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在国际化初期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找猎头公司。这也注定了猎头行业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

  猎头公司受客户跨国办公的启发,遵循着客户的发展路线,纷纷设立海外公司。以中国为例,大部分跨国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又纷纷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与之相对应,国际顶尖猎头公司也开始了在中国的布局。

  生物学中有一个现象:捕捞沙丁鱼后,如果不加以刺激,这些鱼很快就会死亡,因此,挪威渔民每次捕鱼归来,都会放几条鲶鱼在鱼舱中,以挑起鲶鱼与沙丁鱼之间的战争。在生死关头,沙丁鱼不断逃窜,因此抵达港口的时候,它们还是活蹦乱跳的。这种现象就是鲶鱼效应。猎头行业就好似在平静的沙丁鱼群中放进的鲶鱼一般,打破了人才市场的固有秩序,畅通了人才的流动渠道。尤其是全球化时代来临后,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充分流动起来,这无疑为猎头们大展身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第三驾马车:高端人才资源短缺

  高端人才与大多求职者的积极主动截然相反,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寻找工作。正如同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纳入麾下,现代的高管们往往都身居要职,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他们不会主动换工作,即使想跳槽,他们也不会像普通求职者那样去投递简历,更不会去职业介绍所找工作。所以,企业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主动前来应聘的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真正需要的却不主动应聘。企业与高端人才之间出现信息断裂。

  全球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国际人才竞争。为了争夺人才,各国纷纷发展猎头产业,如美国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减免税收等方式来推动国内猎头产业发展,引导猎头企业为研究机构、企业、各级政府招聘人才,并将猎头行业从一个单纯的产业,提升至执行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

  猎头服务的出现,不但促成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已成为企业乃至政府求取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到20世纪80年代,猎头行业的客户扩展到非政府组织、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21世纪后,大型机构在招纳管理人才时几乎无不借助于猎头公司的服务。未来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猎头产业将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方向。

选自《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作者:王辉耀、苗绿,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