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革新第一人

蔡元培,著名教育家,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革新的重要人物,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革新北大,开中国“学术”与“自由”之风。作为教育界的一代传奇人物,蔡元培有着许多第一的称号: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近代实行教育救国的第一人、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第一人、开创男女同校学习格局的第一人

  蔡元培一生都在探求教育和民主革命的真谛,都在默默地传递知识的薪火,不畏名利的起落,以淡然的心态面对时代的变革。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勤奋的态度为中国的教育变革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教育家的人格本质。

  蔡元培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894年赴京考试,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当蔡元培踌躇满志、欲展拳脚之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受到的耻辱使他受到巨大震动,并开始接触新学。在先后浏览过《日本新政考》、《环游地球新录》、《日本史略》、《盛世危言》、《读西学书法》等书籍之后,蔡元培对新学新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民族危亡让蔡元培从科举功名的仕途转向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蔡元培与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谭嗣同关系密切。“百日维新”终告破产时,他感叹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变,排斥须旧,故不能不情见势绌”。有鉴于此,蔡元培毅然弃官回乡践行教育救国的道路。

  1898年,回乡后的蔡元培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蔡元培信心百倍地开始了他的新事业。上任之初,蔡元培便开始聘任教员。中学方面,聘请国学积淀深厚的教员,此外还聘请在史学、蒙学、词学等方面深有造诣的人才。西学方面,四处网罗懂西文的人士,聘为学堂教员。蔡元培还克服经费不足问题,购置了一批实用书籍,创立图书室“养新书藏”,培养新式人才。

  蔡元培放弃功名,推行新式教育,一个有良心、有立场的知识分子形象油然而生。对中西有益的东西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信念,也是这个时候扎根在蔡元培的思想里的。

  1907年春末,蔡元培赴德国留学。1908年10月,进入莱比锡大学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学习。之后又于1913年10月,前往巴黎留学。

  回国后的蔡元培,于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的北大,虽已是国立北京大学,但仍有“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教员中,有不少北洋政府的官僚,虽不学无术,学生却巴结他们,以方便自己日后当官入仕。

  面对此种状况,蔡元培决意革新北大。蔡元培整顿教员队伍,只有饱学之鸿儒才可保留教职。在选聘教师方面,蔡元培只有一个标准——学术造诣。对于个别毒化校风、道德沦丧的学林败类,他则坚决罢黜。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学聚集了国内各方面的大师鸿儒以及后起之秀,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就是在革新北大的过程中,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在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北大齐聚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派、持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新白话派的钱玄同与旧国粹派的黄侃,观点针锋相对且互不相让,蔡元培却将二人都聘请到了北大,让北大充满百家争鸣的意见言论。

  蔡元培借鉴西方模式,提出民主办校、教授治校的原则。他改变过去一切校务校长说了算的状况,设立由教授代表组成的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会。在招生方面,1920年春,北大开始招收女生入学,开创了中国大学教育男女同校的先河。此外,蔡元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各种杂志,积极扶植众多社团。新闻学会、进德会、平民教育演讲团、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会等都非常活跃。当时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就曾是新闻学会的一员。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学者之一,对于西方的美学、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的著作中,涉及美学、美育、艺术教育的有七八十篇之多,集中讨论美学、美育的也有三十篇左右。这些文章一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一个相对完整的美育理论体系。在他看来,美育不仅与德育教育、世界观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是实现上述教育的途径。他认为美育可以培养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使人摆脱对物质世界的执著,即“与造物为友,而已解除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为了实践美育教育,蔡元培一面亲自开课讲授美学,编写《美学通论》;另一面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等陶冶学生情操。

  蔡元培在中国首创“美育”,并以此劝导国人,终身不渝。他对于美育的呼吁和坚持,包含了他为挽救国家危亡、文化没落而进行的努力,对后世有着持久的影响力。蔡元培毕生都在为现代教育事业奋斗,并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因之被誉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前驱”。

本文选自《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主编王辉耀,人民出版社